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2篇
特种医学   3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术前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术前动脉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细胞凋亡和增殖的影响.方法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56例进展期胃癌肿瘤组织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和细胞增殖检测;其中38例行术前动脉化疗,另18例胃癌组织作对照.结果 对照组胃癌组织细胞凋亡率为4.4%±1.5%,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调亡率为6.4%±3.5%;而术前行动脉化疗组细胞凋亡率为10.6%±4.5%,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凋亡率16.6%±5.5%,两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的阳性率对照组为77.8%(14/18),而术前化疗组为47.4%(18/38).结论 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可促进进展期胃癌组织及局部淋巴结转移癌细胞的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曲张大隐静脉的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初步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曲张的大隐静脉管壁病理改变与临床关系.方法对125例单纯性大隐静脉曲张和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性大隐静脉曲张进行病理观察,同时对20例同一肢体上、下三段曲张大隐静脉进行病理比较.结果大隐静脉管壁三层结构均发生病理改变.95%患者表现为内膜不完整,中层纤维组织异常增生;80%有管腔狭窄、管壁水肿、部分血栓形成;25%患者管壁结构不完整.同一肢体上、中、下三段静脉病理改变无明显差别.结论曲张的大隐静脉管壁存在病理性改变,在单纯性和原发性间无明显差异(P>0.05),在同一肢体中不同部位无明显差异(P>0.05),然于病史长短有关,即病史越长变化越大.  相似文献   
13.
心衰是老年病中发病及死亡率较高的一种,我院自1976年以来收治104例老年心衰,为同期老年住院人数的8.0%,心衰的30.4%。现简报如下: 男60例,女44例。年龄60~92岁,平均69.4岁。患一种心脏病者有80例,计冠心30例、肺心23例、风心15例、高血压心7例、心肌病3例、甲亢心2例,并存两种心脏病者24例,计冠心并肺心15例,风心并高血压心8例,冠心并甲亢心1例。本文有左心衰者  相似文献   
14.
15.
国内外药理专著均认为麦迪霉素付作用少且轻,而未提及其可能导致严重损害,目前该药临床应用较广。本院收治1例因该药过敏引致严重剥脱性皮炎、肝损害及急性肾功能衰竭,现特报告如下,以祈引起同道注意。  相似文献   
16.
唾液腺透明细胞腺瘤1例张秀珊患者女,32岁。左腭部肿块逐渐增大一周余。查体:左腭部有一3cm×2cm大小肿块,质较韧,与周围组织分界较清。术中见肿块与周围组织无粘连,外有完整包膜。清理检查结节状组织3cm×2.5cm×1.5cm,表面光滑,外有包膜,...  相似文献   
17.
术前区域动脉热化疗对进展期胃癌病理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进展期胃癌行术前区域性动脉热化疗对胃癌组织的病理学的影响。方法:应用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及免疫组化技术对107例进展期胃癌组织标本进行凋亡和细胞增殖的检测;107例进展期胃癌分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动脉灌注化疗,B组42例,采用动脉热灌注化疗,C组27例,单纯外科手术作对照。结果:A组进展期胃癌的细胞凋亡率为10.6%±4.5%,B组的细胞凋亡率15.9%±2.8%,C组的细胞凋亡率为4.4%±1.5%,两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CNA的阳性率A组为57.9%(22/38),B组为33.3%(14/42),C组为85.2%(23/27)。结论:术前动脉灌注化疗及热化疗均可促进进展期胃癌组织的细胞凋亡并抑制其增殖,可作为进展期胃癌术前辅助化疗重要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fibromatosis-like spindle cell carcinoma,FLSCC)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对3例FLSCC病例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化染色[CK、CK(34βE12)、vimentin、SMA、ER、PR、Ki-67、c-erbB-2]。结果 3例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47、53、56岁,均可触及乳腺肿块。肿瘤境界清楚,但镜下边缘呈浸润性。肿瘤主要是梭形细胞、多边形细胞、少量的管状腺体及鳞上皮巢混合,间质纤维明显增生伴胶原化,细胞成束状排列或散在分布,似纤维瘤病样改变。梭形细胞分化良好,异型性不明显,部分区域细胞较丰富,其间聚集的上皮簇或片状多边形细胞核有轻度异型,可见少数核分裂象。多边形细胞与梭形细胞有移行。病变中亦可见淋巴细胞、浆细胞聚集浸润。上皮细胞、多边形细胞及部分梭形细胞CK(34βE12)、CK(AE1/AE3)阳性,CK阴性的梭形细胞表达vimentin、SMA。3例均行肿块切除,其中1例,术后4个月复发,再行乳腺根治术。结论 乳腺(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低度恶性肿瘤,诊断需依赖免疫组化标记并与乳腺其它梭形细胞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