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6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31篇
耳鼻咽喉   3篇
基础医学   34篇
口腔科学   16篇
临床医学   62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12篇
特种医学   47篇
外科学   217篇
综合类   162篇
预防医学   11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18篇
  1篇
中国医学   29篇
肿瘤学   1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57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78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41.
探讨整形外科照相流程优化在眼整形患者接诊的效果。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 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外科对就诊患者146例(男6例、女140例, 年龄18~66岁, 中位年龄42岁)进行了照片拍摄流程改进。在眼整形患者接诊过程中, 可得到质量可靠的眼部多角度照片, 并及时向患者进行讲解, 优化就诊流程。146例患者对就诊过程整体满意度及对手术方案的认可程度较传统接诊方式明显提升, 满意132例, 占90.4%。该方法利于眼整形诊断与制定方案、便于资料积累, 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42.
带蒂胸锁乳突肌移位术修复晚期面瘫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目的 探讨应用带蒂胸锁乳突肌移位术动态修复晚期面瘫畸形的疗效。方法  1999年 12月以来 ,采用带蒂胸锁乳突肌移位术修复 7例晚期面瘫 ,将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及锁骨头移位至患侧口周 ,替代瘫痪的口周肌肉 ,修复因面神经瘫痪所致的口鼻歪斜畸形及活动障碍。保留副神经的其余功能。结果 术后立即矫正静态时口鼻歪斜畸形 ,1周后已能活动患侧口角。术后 1个月 ,经训练能恢复笑容。经 10个月随访 ,所有患者口部活动恢复满意。结论 带蒂胸锁乳突肌移位术能修复晚期面瘫所致的口鼻畸形 ,并能重建口部表情功能  相似文献   
43.
目的 探讨兔口腔黏膜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并以其为种子细胞与异体膀胱黏膜下脱细胞基质(bladder acellular matrix graft,BAMG)复合,构建组织工程尿道. 方法 18只10周龄雄性新西兰大耳白兔,体重0.3~0.5 kg.取其中12只兔口腔黏膜组织,分离获得口腔黏膜细胞.将口腔黏膜细胞分别接种于有3T3细胞及无3T3细胞的培养皿进行培养,接种后第2天于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观察生长增殖情况,并行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取余6只兔膀胱,经脱细胞处理制备BAMG,随机取1 cm×1 cm组织行HE染色,观察脱细胞效果.将接种于有3T3细胞培养皿培养获得的第2代口腔黏膜细胞种植于BAMG上,培养1周后,行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口腔黏膜细胞与BAMG的复合状况. 结果 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接种于有3T3细胞培养皿的口腔黏膜细胞可传至7~8代,其细胞形态均一,功能良好;无3T3细胞培养皿的口腔黏膜细胞形态多样,传至第2代时,即开始出现老化.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两种方法培养的口腔黏膜细胞均于第8天开始呈对数增长,第14天达峰值.接种于有3T3细胞培养皿的口腔黏膜细胞,培养至融合时所获得细胞数量明显多于接种于无3T3细胞培养皿的u腔黏膜细胞.两种方法培养的口腔黏膜细胞行免疫荧光染色,均呈绿色荧光.HE染色观察,BAMG经脱细胞处理后未见细胞,脱细胞效果良好.复合培养1周后,HE染色及扫描电镜观察口腔黏膜细胞与BAMG复合良好. 结论 兔口腔黏膜细胞可在体外成功培养、扩增,与同种异体BAMG复合后生长良好,为构建组织工程尿道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44.
目的 探讨第2代双源CT(DSCT)心肌灌注图像质量与重组时相的关系。方法 收集接受DSCT双能量成像方法扫描的患者,选取其中冠状动脉正常者28例。采用回顾性心电门控间隔5%重建出30%~80% R-R时相的图像,采用280 ms全期相时间窗,定量测量各R-R间期的每段心肌灌注碘图图像的伪影面积,计算心底部、中部、心尖部、心尖层面平均各段的伪影面积,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心底部、中部、心尖部、心脏整体平均各段伪影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均以60% R-R间期时相最小[(0.31±0.28)cm2、(0.18±0.23)cm2、(0.13±0.13)cm2)、(0.22±0.18)cm2]。心尖伪影面积不同R-R间期时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34)。60% R-R间期心底部、中部、心尖部、心尖各层面平均各段碘图伪影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01,P=0.014),心尖部伪影面积最小,与中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明显低于其他部位的伪影面积(P<0.05)。结论 第2代DSCT采用280 ms全期相时间窗可提供优良的心肌灌注碘图,其中以60%左右R-R间期图像质量最佳。  相似文献   
45.
目的:观察低密度传代培养对人脂肪基质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和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4-05/2006-01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和组织工程研究中心完成。①吸脂术获得脂肪组织,经胶原酶消化分离。②培养脂肪基质细胞,原代细胞80%融合后分别以5000/cm2和1000/cm2的接种密度传代至第3代。③四唑盐比色法和流式细胞法检测比较不同密度传代培养对细胞形态、增殖能力及表面抗原表达的影响。结果:①低密度传代培养的细胞形态相对均一、体积较小。②四唑盐比色法结果显示低密度传代细胞增殖活力与高密度传代培养组差异无显著性。③流式细胞学检测结果表明,低密度培养组表达CD105,CD166,Stro-1,Flk-1等干细胞相关表面抗原的细胞比例显著高于高密度培养组。结论:低密度传代培养有利于脂肪基质细胞的体外增殖,并能显著提高细胞群体中干细胞的比例,有可能发展成为一种简便的脂肪干细胞纯化方法。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大鼠白色脂肪组织作为内皮祖细胞来源的可能性。方法:实验于2004-12/2005-04在上海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取3周龄Wistar大鼠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消化法得到的细胞接种在培养皿内,用含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培养,传至第2代,应用免疫磁珠分选仪分选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细胞。获得的细胞分诱导组(DMEM,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10μg/L,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μg/L)和非诱导组(DMEM,体积分数为0.1的胎牛血清)进行培养。流式细胞仪检测分选前后细胞纯度;噻唑蓝比色法检测诱导组与非诱导组细胞的生长曲线;相差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细胞荧光检测细胞vonWillebrand因子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荧光显微镜观察细胞摄取DiI-ac-LDL的功能;诱导组细胞接种于甲基纤维素半固体培养基进行三维培养,观察形成血管样结构的能力。结果:①细胞纯度: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未分选的第2代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率为(8.65±1.47)%,刚分选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细胞阳性率(94.06±6.86)%,两者比较差异显著。分选前后的第2代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阳性率分别为(1.26±0.21)%和(0.57±0.06)%,两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②细胞生长曲线测定:诱导组细胞在诱导培养基中生长良好,第3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6天到平台期。非诱导组细胞生长较慢,第5天进入对数生长期,第8天到平台期。第5天后各时间点差异均显著(P<0.05)。③细胞形态观察:培养12d后,非诱导组细胞为梭形,而诱导组细胞呈“铺路石”样排列。④细胞免疫荧光检测:诱导培养12d后诱导组细胞vonWillebrand因子和血小板-内皮细胞间黏附分子1为阳性,非诱导组细胞皆为阴性。⑤内皮细胞功能检测:诱导后12d后的低密度脂蛋白摄取实验,诱导组细胞内出现红色荧光,非诱导组为阴性。⑥三维培养:诱导组细胞接种在甲基纤维素的半固体培养基内3d后形成“树枝样”分叉结构,未诱导组细胞未形成此类结构。结论:大鼠脂肪组织来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细胞能够诱导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  相似文献   
47.
目的分析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血管性痴呆(VD)患者的预后与脑血管储备功能(CVR)的关系。方法选取健康人50例为对照组,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50例为观察组,分别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进行CVR检测及简易神经状态量表评分(MMSE),对比2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变化。同时对观察组入组前后CVR及MMSE差值的相关性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屏气指数(BHI)、平均峰流速上升率(Vm%)及MMSE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明显降低(P0.05),对照组入组6个月后BHI、Vm%及MMSE评分较入组时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入组时BHI及Vm%与入组时及入组6个月后MMSE差值存在正向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CVR可作为评价大脑中动脉狭窄伴轻度VD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cDNA基因转染对软骨细胞Ⅱ型胶原表达的调控作用,为基因转染技术在软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脂质体Fugene6将含TGF-β1基因的其核表达载体及空白载体分别转染至软骨细胞(基因转染组和对照组),RT—PCR、Nonhem—Blots、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检测TGF—β1调节体外培养软骨细胞II型胶原表达的变化。结果:TGF-β1基因转染软骨细胞后,其II型前胶原mRNA及其蛋白的表达均显著增强,且随着TGF—β1蛋白表达的丧失,其对软骨细胞II型前胶原mRNA表达的促进作用亦逐渐减弱。结论:TGF—β1可以上调体外培养软骨细胞II型胶原的表达。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猪耳软骨细胞在老化过程中,软骨蛋白聚糖(aggrecan)的代谢状况与分子结构的变化及其水解酶(aggrecanase)表达水平的改变。由此进一步阐明aggrecan在组织工程软骨构建中起决定性的作用。方法:取体外培养P1-P8各代猪耳软骨细胞及其培养液,爱茜蓝(Alcian Blue)法检测培养液中蛋白聚糖的含量和糖胺聚糖(glycosaminoglycan,GAG)的分子结构。RT-PCR检测aggre-canase-1和-2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P1细胞的培养液中,蛋白聚糖的含量和长链/高度硫酸化的GAG含量都是最高的。由P4细胞开始,这2项指标均显著减少(P<0.01),且两者的变化趋势有显著的相关性(P<0.01)。Aggrecanase-1 mRNA在前3代细胞基本无表达,P4细胞中有显著上升(P<0.01),随后逐渐减少,P8细胞又不再表达。Aggrecanase-2 mRNA的表达呈随机状态,与细胞代数无显著性相关(P>0.05)。结论:体外培养软骨细胞的老化对aggrecan的代谢有非常大的影响。一方面aggrecan的合成减少、大分子聚合物形成受阻;另一方面胞外基质的水解作用加剧,最终导致老化细胞的基质崩解。  相似文献   
50.
应用中医足部按摩加药浴治疗工伤患者,能取得良好疗效,笔者将10 a来临床应用情况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抽选其中80例工伤患者均为男性住院患者,其中骨科患者65例,外科患者15例;年龄最大54岁,最小22岁;病程1个月~5 a。其中颅脑损伤者6例,颈椎及脊髓损伤者14例,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