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篇
  免费   0篇
综合类   11篇
预防医学   3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3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防风通圣丸     
[出处]本方来源于《宣明论方》,作者刘完素,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北河涧县人,所以又称刘河间。是金代著名医学家,中医界称他为金元四大家之一。著有《素问玄机原病式》、《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要旨论》、《伤寒直格》、《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宣明论》、《三消论》等书。他非常重视《内经》等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发挥。总结了热性病的治疗原则,把临床经验上升为理论,提出辛凉解表和泻热养阴的疗法。后世称他为寒凉派的倡导者,防风通  相似文献   
32.
为了探讨加味黄连汤对胃粘膜损伤的影响及病理组织学改变,制造了应激性、幽门结扎型和阿司匹林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模型.结果表明加味黄连汤通过降低胃粘膜的损伤指数,对大鼠急性应激性、幽门结扎型和阿司匹林胃粘膜损伤起到明显的保护作用.提示其具有改善胃粘膜营养,增强胃粘膜的微循环,促进胃粘膜血流量,促进粘膜上皮细胞再生和修复,促进"碱潮"的形成,缓冲H+的作用.  相似文献   
33.
杏仁首载《本经》 ,谓其“味甘、温 ,主咳逆上气 ,雷鸣 ,喉痹、下气 ,产乳、金疮、寒气奔豚” ,入肺与大肠二经 ,可起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之效。《伤寒论》与《金匮要略》2书中共 34处用到杏仁 ,用其组成的方剂达 2 3首 ,广泛用于内科与妇科各种疾病[1] 。许多方剂如麻黄汤、大青龙汤、麻杏苡甘汤等 ,堪称千古名方。仲景用杏仁 ,可谓组方精妙 ,变化多样 ,令人叹为观止 ,现分述如下 :1 关于杏仁的功用1.1 宣肺平喘考仲景用杏仁治喘的方剂大致有 :治疗无汗而喘的麻黄汤 ,治内热有汗而喘的麻杏石甘汤 ,用于“喘家作”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及…  相似文献   
34.
采用大鼠应激性,幽门结扎型和阿司匹林所致的胃粘膜损伤模型,观察加味黄连汤对胃粘膜损伤指数的影响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显示:该方能明显降低急性胃粘膜损伤指数,改善病理组织学坏死、损伤程度,提示加味黄连汤对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5.
补阳还五汤     
[出处] 本方出自王清任《医林改错》。王清任是清代具有进步思想的医学家,他非常重视人体解剖,通过亲身的观察和实践,对脏腑的形态和功能有新的发现,改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在治疗方面,发展了活血化瘀的理论,经过长期的实践,创造了补阳还五汤,直至今天,仍被医家们所沿用。 王清任在立此方时,比拟人体阳气有十成,“分布周身,左右各得其半。”如果十成阳气亏损了二成,每边半身还有四成,则身体无病。如果十成阳气丧失了五成,每边半身就只剩下二成半,一旦两半身的阳气归并一边,而另半身就会无气,无气就不能活动,不能活动则叫半身不遂。本方力图把亏损的五成阳气补回来,重新归还  相似文献   
36.
六味地黄丸     
[出处] 本方来源于宋代儿科著名医学家钱仲陌所著的《小儿药证直诀》。原方名并不是当今众所周知的六味地黄丸,而是地黄圆(丸)。四百年后,薛己在他所著的《正体类要》中才正式把地黄圆改名为六味地黄丸,一直沿用至今。方名所说的“六味”,不是人们所知道的辛、甘、苦、酸、咸、淡,而是说本方是由六味药物组成。细说方名“六”字,还包含着一种较为  相似文献   
37.
[出处] 本方出自宋·太医局主持编写的《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宋代大医局所属药局的一种成药处方配本,是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一本方书。 方名逍遥,即安闲自得的样子,意思是无拘无束,悠然自得。《庄子·逍遥游》注云:“如阳动冰消,虽耗不竭其本;舟行水摇,虽动不伤其内。”譬之于医,消散其气郁,摇动其血郁,皆无伤其正气也。本方具有疏肝解郁的作用,治疗肝气郁滞,可以便肝郁疏解,气血和畅,故以逍遥命名。  相似文献   
38.
建瓴汤     
[出处] 本方出自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张锡纯,民国人。时值西学东渐,其一生勤求钻研古典医籍,遵古而不泥古,力辟治病当参取西医之长,中西汇通,临证几十年,创造不少有效方剂,尤以建瓴汤功用颇具特色,疗效明显。张锡纯评价本方:“愚十年来治愈此证(脑充血证)颇多,曾酌定建瓴汤一方,服后能使脑中  相似文献   
39.
王氏保赤丸     
[出处]本方来源于江苏省南通市王胪卿秘方,见于《新编中成药手册》。王氏保赤丸是在保赤散的基础上加减而成的经验方,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等病证的常用方之一。 [组成]大黄 黄连 姜淀粉 巴豆霜 川贝母荸荠粉 制南星 朱砂(剂量保密) 大黄——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泻下通便、荡涤胃肠积滞的作用,尤其对小儿用量要小。大黄用量于丸剂中则更小,功在导滞消积,通畅胃肠,荡涤浊物。善治小儿消化不良、疳积、大便干结等证。《神农本草经》曰:“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现代研究表明:大黄主要含有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大黄酚等,具有增加肠蠕动,抑制肠内水分吸收,促进排便,抗感染、抗菌作用。 黄连——味苦,性寒。清热燥湿之力专,尤长于清中焦湿热郁结。多用于湿热中阻,气机不畅,脘腹痞满,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现代研究表明:黄连主要  相似文献   
40.
[出处] 本方源于《摄生总要》,作者是洪基,字九有,明代医学家。其一生除业儒之外,一心一意研究医药知识,收集有效方剂数以万计。所择方剂大多非常实用,本方即是其所收集的名方之一。 据传说:本方是唐代僧人道宣所献。道宣晚年居终南山白泉寺,为了创立佛教“律宗”派,每日在“天王殿”中诵经念佛,不舍昼夜,废寝忘食。但因过劳其心,不能完成其夙愿。“四大天王”之一的毗沙门天王(主持人间福德)在道宣梦中授予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