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1篇
神经病学   2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探讨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方法和疗效.方法 回顾我院2003年3月~2008年5月46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发病后均6小时内行小骨窗显微外科手术清除血肿.结果 46例患者中完全清除血肿31例、大部分清除血肿15例,再出血5例、存活39例、死亡7例.根据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分级,手术后随访3个月,39例生存者预后达Ⅰ级者3例,Ⅱ级9例,Ⅲ级18例,Ⅳ级6例,Ⅴ级3例.结论 超早期小骨窗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手术创伤小,时间短,止血可靠,安全有效.手术脑组织损伤小,可缩短昏迷时间,减少并发症,可提高患者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单侧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的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5月~2004年8月收治的8例垂体腺瘤临床资料,均采用此入路显微手术切除肿瘤。结果垂体腺瘤全切6例,次全切除2例。无颅内感染及死亡病例。视力下降患者术后视力均明显改善。结论单侧经鼻中隔蝶窦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垂体腺瘤是治疗垂体腺瘤有效、可靠的一种方法,具有切除彻底、创伤小、危险小、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外伤性后颅窝血肿的临床特点及救治体会。方法:对收治的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患者3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后颅窝血肿的病情及出血量的多少采取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回顾性总结。结果:31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3例,恢复良好12例,死亡1例;手术治疗18例,恢复良好14例,伤残2例,死亡2例。结论:外伤性后颅窝血肿有着不同于幕上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易直接发生枕骨大孔疝。严密观察及动态CT检查,必要时及时手术,可有效降低致残率及病死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最佳时机。方法:将2008年1月~2012年5月收治基底节区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82例,按发病至手术时间分为超早期组(A组,≤6h,n=45)、早期组(B组,7~24h,n=22)和晚期组(C组,≥24h,n=15)共3组,均采用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术后观察各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个月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价近期疗效,术后6个月采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能力分级法评定患者生存状况,评价远期疗效。结果:本组82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第1天复查头颅CT血肿基本清除。患者住院时间20—50d,术后住院期间死亡6例。76例患者获随访,随访时问6个月~1a,平均8个月。术后1个月采用GOS评定近期疗效,A组预后较B组与C组好(P〈0.01),B组与C组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按ADL能力分级法评定远期疗效,A组、B组和C组间预后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住院期间A组、B组和C组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骨窗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时机宜选择在发病后6h内进行,其手术疗效较好,是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优势侧基底核区脑出血(ICH)对患者语言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神经外科2014年1月-2018年12月入院的优势侧基底核区脑出血61例患者随机分为经侧裂-岛叶入路30例(观察组),经颞中、上回入路31例(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语言功能及预后。术后3个月采用波士顿诊断性失语检查量表(BDAE)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评估,并采用格拉哥预后评分(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分。结果术后3月观察组失语程度分级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流畅、复述及命名的恢复均好于对照组(P 0.05),理解在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良好率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经侧裂-岛叶入路清除优势侧基底核区脑出血,可减轻患者失语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3D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术(3D-CTA)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2017年6月采用介入手术治疗的4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在手术前均接受了3D-CTA检查、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计算3D-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符合率;并对47例患者的介入栓塞治疗效果进行临床评价。结果:47例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患者,经DSA检查共发现51处动脉瘤,其中破裂出血47个,4个未破裂;3D-CTA检查共计发现动脉瘤48个,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瘤、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脉络膜前动脉瘤、A1~A3段动脉瘤、椎动脉动脉瘤的检出率与DSA检查结果的符合率均达到100%;漏诊前交通动脉瘤、后交通动脉瘤、床突段动脉瘤各1个,与DSA检查结果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4.74%、93.33%、66.67%;3D-CTA诊断动脉瘤的结果与DSA的结果整体符合率为94.12%;47例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术后进行动脉瘤栓塞效果评价,其中达到0级标准43个、达到1级标准8个;出现脑梗死2例,术中破裂出血2例;术后28 d及术后3个月两组患者的mRS分级情况良好,术后28 d及术后3个月的预后良好率分别为72.34%、85.11%。结论:3D-CTA在破裂脑动脉瘤诊断中与DSA具有极高的符合率,因其具有检测时间短、无创等优势,在临床指导动脉瘤诊断及介入治疗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大脑凸面脑膜瘤手术死亡原因主要是术中大出血及术后脑水肿,而单侧矢状窦旁脑膜瘤术后弥漫性脑肿胀死亡临床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l病历报告女,59岁。头痛、头晕3个月余,CT提示:右顶枕矢状窦旁脑膜瘤,同侧侧脑室受压变窄,周围水肿明显,中线左移smm。1998年4月29日在全麻下行右枕顶开颅脑膜瘤切除术。术中见右枕顶部硬脑膜受累,颅骨尚未侵犯,分离肿瘤见内侧与矢状窦后1/3粘连紧密,电灼切断分离粘连。后颅压逐渐升高,脑组织缓慢膨出,完整切除肿瘤约4cmX3.scm,无深部大静脉损伤,术中出血不多,血压平稳。切除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标准大骨瓣与常规骨瓣减压术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疗效及对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7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两组。观察组35例患者给予标准大骨瓣开颅术。对照组35例患者采取常规骨瓣开颅术。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统计两组患者康复情况,采用36条简明健康状况问卷评分调查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观察患者的疗效、颅内压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35例患者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36条简明健康状况问卷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术后观察组患者术后第3天、第7天血清皮质醇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标准大骨瓣减压术可通过充分减压降低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可改善患者的格拉斯哥预后评分,有利于改善患者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