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篇
  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4篇
综合类   17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摘要] HIV相关淋巴瘤是常见的HIV相关肿瘤之一,在联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combination antiretroviral therapy, cART)出现之前,其治疗效果极差。在cART时代,HIV相关淋巴瘤的基础及临床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这些为挖掘治疗新靶点提供了依据,使优化HIV相关淋巴瘤的诊治成为可能。本文对近年来HIV相关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2.
1概况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主要是由于抗血小板抗体导致血小板破坏过多而引起血小板减少。脾脏是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场所,也可能是血小板抗体产生的主要器官。被抗体结合的血小板,通过脾脏时在脾窦滞留,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清除是ITP患者血小板破坏的主要机制。因此脾切除术很早就应用于ITP的治疗。ITP的一线治疗目前已经取得共识,主要是皮质激素和静脉用免疫球蛋白(IVIg)。皮质激素应用于ITP的  相似文献   
33.
目的:评价成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对患者生活质量(QoL)的影响.方法:使用Medical Outcome Study SF-36 form(SF-36)中文版对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236例成人ITP患者进行QoL调查.按照血小板计数,将患者分为3组[PLT<30×109/L;PLT(30~100)×109/L;PLT>100×109/L].SF-36的8个维度作为测量结果:躯体健康(PF);社会功能(SF);躯体角色功能(RP);躯体疼痛(BP);心理健康(MH);情绪角色功能(RE);精力(VT);总体健康(GH).结果:在8个维度ITP患者和正常人相比SF-36 QoL均降低.在PF、RP、BP、GH、SF和RE等6个维度中QoL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ITP患者在GH、VT和RE 3个维度与慢性患者相比QoL得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在根据血小板计数分组的比较中,在PF、GH和SF 3个维度显示了明显的差别.年龄是除了SF以外其他所有维度的负性预测因子.当前血小板计数是BP,SF和GH的负性预测因子.而且治疗费用也影响了QoL得分.对出血的恐惧作为主观指标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结论:成人ITP患者的QoL明显降低,年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的恐惧对QoL有明显的负面影响.本研究为ITP的临床研究提供了基于询证的证据.  相似文献   
34.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发性骨髓瘤行化疗的病人预防性抗凝治疗情况及探讨临床药师在治疗中可开展的工作。方法 选取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6年1—12月期间诊断为多发性骨髓瘤,并进行化疗的79份住院病历,调查其预防性抗凝治疗方案,并进行评价分析。结果 89.87%行化疗的多发性骨髓瘤病人进行了预防性抗凝,其中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联合化疗组病人接受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有50例,合理率为61.11%;非沙利度胺或来那度胺联合化疗组病人预防性抗凝治疗的有21例,合理率为64.00%。结论 该院第二附属医院临床医生对于多发性骨髓瘤病人已有预防性抗凝的意识,但在预防性抗凝治疗方案选择方面仍有待提高。临床药师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更新,积极参与静脉血栓栓塞风险评估及抗凝方案制定,规范肿瘤病人血栓预防,提高病人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35.
我们在近2年的临床工作中,应用维生素E、思密达、地塞米松组成的合剂治疗患儿复发性口疮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复发性口疮患者132例,其中轻型口疮、口疮性口炎114例;年龄6~14岁,反复发作半年~4年以上,间隔期4周到2个月,愈合时间7~14天;腺周性口疮18例,年龄8~18岁,愈合时间长达1~3个月或更长时间。全部病例在3个月内未用过激素类药物及其他免疫抑制剂或含片等药物治疗,无心、肝、肾等全身免疫系统严重疾病,按就诊顺序随机分组,采用双盲对照法分两组:用药组、对照组,其中有72例(包括18例腺周性口疮患者)在用药组。方法:①用药…  相似文献   
36.
本研究构建一种既可高效感染靶细胞又能实现安全定点整合入宿主基因组的腺病毒嵌合载体。通过一系列DNA操作构建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该系统包含两个腺病毒载体:一个携带转基因表达框,表达框内有hFⅨ,红色荧光蛋白编码序列以及attB(phiC31识别位点),表达框两侧各有1个loxP(Cre识别位点);另一个腺病毒载体携带Cre和phiC31基因。同时构建只表达Cre和只表达phiC31的载体作为对照载体。在体外分别用脂质体转染293A细胞,用荧光显微镜观察荧光蛋白的表达,用RT-PCR鉴定各个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该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构建成功。体外分别用脂质体转染293A细胞后,可见绿色荧光蛋白和红色荧光蛋白表达。RT-PCR鉴定表明,该系统能够成功表达各种目的蛋白。结论:成功构建了腺病毒-整合酶嵌合系统,为进一步研究其治疗作用提供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37.
为了研究逆转录病毒(pLEGFP—N1)转染的人凝血因子Ⅸ(hFⅨ)基因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应用DNA重组技术将hFⅨ cDNA构建入pLEGFP—N1载体,转导入包装细胞系Pheonix细胞,应用病毒上清感染人脐带组织源间充质干细胞(hUCT—MSCs),经G418筛选10天后获得全部的转染阳性细胞,从蛋白质水平和其功能活性上检测hFⅨ的表达。结果显示:配养上清液中可检测到hFⅨ的表达,每24小时分泌量达2.68±0.36μg/10^6细胞。Westernblot检测表明,转导hFⅨ的hUCT—MSCs能分泌预期分子大小的hFⅨ入上清。功能性凝集测定实验表明了转导F/X的hUCT—MSCs 2天培养上清中hFⅨ的活性为100%-130%。结论:pLBGVe—N1-hFⅨ能有效地转导hUCT—MSCs,并在其子代细胞中表达具有凝血活性的hFⅨ,这为hUCT—MSCs成为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细胞载体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8.
Bmi-1沉默对K562细胞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Bmi-1是一种转录抑制子,属于Polycomb家族成员之一。Bmi-1基因在调控正常或白血病干细胞的自我更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Bmi-1表达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遭遇了增殖阻止和表现了分化和凋亡的征兆,这些发现导致有人提议和认为Bmi-1在白血病治疗中可作为潜在靶点。本研究探讨靶向针对Bmi-1的短发夹RNA(shRNA)对人慢性髓系白血病K562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RNA干扰技术,构建靶向针对Bmi-1的shRNA真核表达载体,利用脂质体lipofactamine2000将shRNA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入K562细胞中,经G418(400μg/ira)筛选得到抗性克隆。用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转染shRNA后K562细胞中Bmi-1的mRNA和蛋白水平的变化;以MTT法检测干扰组、对照组和未转染组细胞间的增殖情况;以集落形成实验测定3组间集落形成能力。结果表明:在设计的4个shRNA片段中,有1个片段显示显著的抑制效果。该shRNA转染K562细胞后,在mRNA水平上Bmi-1的表达明显下调,Western blot在蛋白水平上也证实了Bmi-1表达显著下调。MTT法和集落形成实验显示了干扰组、对照组和未转染组细胞3者间的增殖能力没有显著差异。结论:抑制Bmi-1的表达并不能减少K562细胞的增殖,这提示了可能存在其它一些平行的信号通路在细胞转化中起重要作用,而且可能独立于Bmi-1的过表达。Bmi-1在慢性髓系白血病的转化中起着次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9.
李仁霞  周泽平 《临床荟萃》2023,(12):1140-1145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是1种自身免疫性出血性疾病。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是ITP的二线治疗药物,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刺激巨核细胞生成从而增加血小板生成。本文就TPO-RA在ITP中的作用机制、疗效、安全性,以及目前在临床中使用的问题等方面展开阐述,旨在总结TPO-RA在ITP中的使用情况,以期提高临床工作者对该类药物的认识。  相似文献   
40.
目的 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常见血小板无效输注,本文回顾性分析ITP患者使用利妥昔单抗治疗前后血小板输注效率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6例使用利妥昔单抗前后均有血小板输注史的ITP患者信息,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及血小板输注后校正计数增量(CCI)的变化。结果 6例患者中有5例在使用利妥昔单抗前有血小板输注欠佳情况,在使用利妥昔单抗后4例患者CCI无明显改善。结论 利妥昔单抗是治疗ITP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的一种手段,但其疗效有待进一步验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