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38篇
妇产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8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4篇
中国医学   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目的通过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监测,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138例确诊为癫痫患者使用丙戊酸钠达稳态血药浓度后,测定其血药浓度并进行分析。结果血药浓度〈40mg/L的13例(9.42%),在40~50mg/L范围内的15例(1087%),在50~100mg/L范围内的99例(71.74%),〉100mg/L的11例(7.97%)。结论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个体差异大,血药浓度监测在丙戊酸钠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2.
梅建华  周云芳 《浙江实用医学》2007,12(4):235-235,244
目的 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患者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 将95例入选的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脑缺血发作急性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治疗组给予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80mg,静脉滴注,1次/d;对照组给予复方丹参注射液40ml,静脉滴注,1次/d,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其用药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高切指数、低切指数、全血及血浆黏度、血细胞比容、红细胞变形性、红细胞聚集指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结果 血液流变学改变,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 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能有效改善血液流变学,是改善脑组织缺血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33.
目的探讨导致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以利临床医师提高对其认识,降低相关病死率。方法2000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患儿中确诊深部真菌感染41例,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策略,以患儿入院日为研究起点,死亡或出院为终点。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感染部位、病原菌类型、并发症、治疗措施等16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计算校正前后的优势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CI)。结果41例患儿中19例死亡,占46%。单因素分析显示,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患儿死亡因素包括相关粒细胞减少、合并细菌感染、感染性休克、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心功能不全、胃肠功能不全、低蛋白血症、贫血、抗真菌治疗不及时和广谱抗生素应用。经逐步引入剔除法,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发现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死亡危险因素为:肾功能损害(OR=20.477,95%CI为1.111~377.381)、胃肠功能不全(OR=28.720,95%CI为2.282~361.465)和抗真菌治疗不及时(OR=9.953,95%CI为0.786~125.954)。结论在医院深部真菌感染患儿中,肾功能损害、胃肠功能不全和抗真菌治疗不及时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4.
加替沙星与左氧氟沙星治疗细菌性感染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国产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呼吸道和泌尿道感染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85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2例)静脉滴注加替沙星注射液(400mg/次,1次/d),对照组(43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注射液(200mg/次,每12h一次),疗程均为7~14d。结果加替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0.5%和88.4%,细菌清除率分别为94.5%和94.1%,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5%和7.0%,P均〉0.05。结论加替沙星注射液治疗中、重度细菌感染,疗效确切,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35.
儿科综合性医院结核病发病情况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通过调查分析儿童结核病在非结核病专科的儿科医院的发病情况,进一步探讨儿童结核病的发病特点.方法 收集近九年收住的出院诊断为结核病的患者病史,并进行重新评估,对符合诊断的103例患儿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结核病诊断率增加,以7~14岁年龄段发病率较高(占35.92%);19.2%有明显的结核病接触史,主要集中在4岁以下的儿童,传染源多为日常密切接触的家人;28%患儿结核菌素试验阴性,其结核类型主要为粟粒型肺结核、结核性脑膜炎等,中、重症结核病表现多见;结核病患儿中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者仅50%左右.结论 我国儿童结核病流行趋势严峻.各年龄段发病率不同,结核病患儿的临床表现多样化,临床诊断手段匮乏,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  相似文献   
36.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死亡的危险因素及病原学特点.方法 运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策略对2000年1月至2007年6月间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46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研究因素包括性别、原发病、感染部位、培养结果 、并发症、治疗措施等16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儿(46例)占同期住院患儿总数的0.78‰,其中40例有心脏疾患,左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比右侧高.24例血培养阳性,1例赘生物菌培养阳性,总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54%.在25例阳性结果 中,革兰阳性菌15例,其中常见病原菌为α-溶血性链球菌;革兰阴性菌7例;真菌3例.46例患儿治愈40例,死亡6例.Logistic回归模型示与死亡有关的因素包括血培养阴性(OR=25.127,95%CI为1.110~363.236)、血液疾病(OR=28.620,95%CI为2.261~354.448)和多器官功能衰竭(OR=19.843,95%CI为0.786~221.754).结论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原菌以α-溶血性链球菌最常见,左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比右侧高.血培养阴性、血液疾病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7.
目的比较米氮平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71例符合CCMD-3诊断标准的抑郁症患者随机分成米氮平组(35例)和帕罗西汀组(36例),治疗6周,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疗效,不良反应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米氮平和帕罗西汀的有效率分别是82.86%和80.05%,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米氮平起效快不良反应轻。结论米氮平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第一代抗抑郁药。  相似文献   
38.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 (HNL)临床上是以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轻度疼痛 ,实验室检查周围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为特征 ,病程数天或数周 ,可长达 3个月。临床病程一般为自限性 ,少见有患者出现复发的现象。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证实 ,HNL的主要病理学特征有T淋巴细胞 ,尤其是细胞毒T细胞的凋亡和增生。本文作者就近几年有关HNL的细胞凋亡的研究作如下综述。一、HNL细胞凋亡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在组织学上 ,HNL的受累淋巴结内的病变呈灶状分布。病变区域大小不等 ,受累淋巴结以淋巴细胞和组织细胞增生为特征 ,伴有凋亡的细胞和核碎片 (Ka…  相似文献   
39.
患儿,女,2岁6个月,因“反复发热50余天,伴双下肢疼痛”就诊我院疑难病罕见病门诊。患儿系就诊前50余天开始出现发热,为高热,不伴有咳嗽、呕吐、腹泻,无皮疹,无抽搐,起病后20 d左右出现双下肢及双膝关节疼痛,多家医院就诊,曾使用多种抗生素治疗,未见效;因考虑川崎病,予大剂量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亦无好转。来院后查体:身高83 cm,体重11 kg。神志清,反应可,咽红,未见扁桃体肿大,颈部、腋下、腹股沟均可及散在花生米-黄豆大小淋巴结,皮肤表面无发红,质软,无触压痛,活动可;HR 130次/min,心音有力,心律齐,未及明显心脏杂音;RR 30次/min,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未及肿大,四肢关节无畸形,无红肿,活动度可,无手足肿胀及蜕皮,未及皮疹。  相似文献   
40.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串联质谱(UPLC-MS/MS)法同时测定独一味胶囊(独一味)中胡麻属苷和类叶升麻苷,并研究其在大鼠血浆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方法蛋白沉淀法处理血浆后,采用Acquity UPLC BEH C_(18)色谱柱(50 mm×2.1 mm,1.7μm)分析;流动相为乙腈-0.1%甲酸水,梯度洗脱;体积流量为0.4 m L/min。结果类叶升麻苷的线性范围为1~250 ng/m L(r=0.998 9),最低定量限为0.2 ng/m L;胡麻属苷的线性范围为0.5~100 ng/m L(r=0.998 6),最低定量限为0.1 ng/m L;低、中、高质量浓度的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8.84%,类叶升麻苷的相对回收率分别为(105.33±8.64)%、(101.55±1.22)%和(96.89±5.42)%,而胡麻属苷分别为(103.89±9.18)%、(99.34±6.63)%和(95.88±3.69)%。大鼠静脉注射胡麻属苷和类叶升麻苷后,两者的t_(1/2)分别为(1.45±0.28)h和(0.7±0.25)h,AUC_(0-t)分别为(128.79±30.52)ng/(h·m L)和(98.39±16.52)ng/(h·m L)。结论该方法简便、快捷,灵敏,适用于这两种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