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2篇
基础医学   14篇
口腔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3篇
皮肤病学   1篇
神经病学   19篇
外科学   29篇
综合类   71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4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involvement of vitamin C in mental disorders by presenting available evidence on its pharmacological effects in animal models as well as in clinical studies. Vitamin C, especially its reduced form, has gained interest for its multiple functions in various tissues and organs, including central nervous system (CNS). Vitamin C protects the neuron against oxidative stress, alleviates inflammation, regulates the neurotransmission, affects neuronal development and controls epigenetic function. All of these processe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psychopathology.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scientists have revealed that the deficiency of vitamin C may lead to motor deficit,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aberrant behaviors, whereas supplement of vitamin C has a potential preventive and therapeutic effect on mental illness, such as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MDD), schizophrenia, anxiety and Alzheimer's disease (AD). Although several studies support a possible role of vitamin C against mental disorders, more researches are essential to accelerate the knowledge and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in this field.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通过分析骨关节炎(osteoarthritis,OA)患者软骨下骨组织中成骨细胞胞外体miRNAs的表达差异,探究OA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涉及的关键胞外体miRNAs。方法:共纳入6名膝OA患者,收集其膝关节软骨下骨组织,选取磨损严重侧为OA组,取磨损较少侧为正常对照组。细胞培养后提取成骨细胞胞外体,进行特征鉴定。提取胞外体miRNAs,用高通量测序并筛选两组间表达差异显著者(log2Ratio≥2)进行靶基因预测分析,并进一步行定量反转录 PCR分析。结果:提取物经鉴定为胞外体,在扫描电镜下呈囊泡状双层膜结构,直径30~200 nm,体积峰度50~150 nm。高通量测序共筛出5个OA组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s,差异倍数最大者为hsa-miR-4717-5p,预测靶基因为RGS2;定量反转录PCR亦显示OA组hsa-miR-4717-5p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增高(2.243 vs 0.480,P<0.01)。结论:OA患者成骨细胞胞外体miRNAs表达谱较正常者有显著差异。部分表达显著上调的miRNAs可能通过代谢相关通路介导OA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63.
64.
65.
内窥镜手术治疗慢性鼻窦炎6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鼻内窥镜鼻窦手术在国内广泛开展,与传统手术相比其优越性日趋明显,具有视野宽阔、清晰,操作精细,手术程序简化以及创伤小和免除颅、鼻面部切口,最大限度地保存了鼻腔鼻窦的基本功能,治愈率大大提高等优点。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是耳鼻咽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以往多以保守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66.
近年来,关于颅后窝远外侧经髁手术的献时有报导,对于延髓腹侧部硬膜内生长的肿瘤、颅颈交界处、下斜坡、枕髁与颈静脉孔区硬膜外肿瘤及其周边结构的一些疾病,由于其解剖关系复杂、结构重要、位置深在、手术困难而一度无法施行有效的手术治疗,由于传统的口咽人路术野狭小、深在且路径长,术后易出现脑脊液漏和感染等情况,现已很少采用。后颅窝中线人路需牵动延髓,且易损伤椎动脉  相似文献   
67.
目的 :了解髓系白血病血清乳酸脱氢酶 (LDH)、α 羟丁酸脱氢酶 (HBDH)、γ 谷氨酰转肽酶 (GGT)、碱性磷酸酶(ALP)等肿瘤标志酶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将 32例急、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按化疗疗效分为恶化组、好转组 ,对两组化疗前的血清LDH、HBDH、GGT、ALP水平进行对比分析和临床研究。结果 :髓系白血病恶化组的LDH、HBDH水平均较好转组高 ,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 ( P <0 0 5 ) ;而GGT、ALP在两组间比较无差异。结论 :髓系白血病化疗前血清LDH、HBDH水平对疗效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LDH、HBDH水平高者疗效差  相似文献   
68.
目的 比较经腹食管裂孔入路与经胸入路手术治疗SiewertⅡ、Ⅲ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的临床效果.方法 82例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根据不同手术路径分为经胸手术组(经胸组)38例和经腹食管裂孔手术组(经腹组)44例.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数、术后切口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临床资料.结果 两组均无围术期死亡病例,根治度均达到R0切除.经腹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视觉模拟评分、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或低于经胸组(P<0.05),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明显多于经胸组(P<0.05).经腹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4% (5/44),明显低于经胸组的31.6% (12/38) (P <0.05).两组纵隔淋巴结清扫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经胸入路手术比较,经腹食管裂孔入路治疗SiewertⅡ、Ⅲ型AEG患者在腹腔淋巴结清扫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69.
目的 探讨沉默M型顺时受体电位通道7(melastatin 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hannel 7,TRPM7)对脑胶质瘤细胞增殖、上皮-间质转化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RPM7在人正常星形胶质HA1800细胞株以及脑胶质瘤细胞株(U251、U87、U373)中的表达。将U251细胞分为U251组(未转染的U251细胞)、U251/shNC组、U251/shTRPM7组,然后采用q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TRPM7的表达,细胞克隆形成实验检测细胞增殖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细胞免疫荧光实验检测E-cadherin和Vimentin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PI3K/AKT/ERK信号途径相关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HA1800细胞比较,TRPM7在脑胶质瘤细胞系中高表达(P<0.05);沉默TRPM7后,U251细胞中TRPM7表达降低(P<0.00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下降(P<0.01);E-cadherin表达增加(P<0.001),Vimentin表达降低(P<0.01);PI3K蛋白表达水平下调(P<0.01),AKT和ERK1/2蛋白磷酸化程度明显降低(P<0.01)。结论 沉默TRPM7可抑制U251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及上皮-间质转化,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PI3K/AKT/ERK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70.
目的 :应用数字化X线摄影(digital radiography,DR)系统构建新型人体全长X线片,并分析其评价人体整体矢状面平衡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方法:2018年10月~2019年10月,采用DR系统对30例志愿患者一次性连续曝光采集影像数据,运用医学图像处理软件全自动拼接获取人体全长X线片,其中男13例,女17例,年龄45~65岁(56.5±6.1岁)。同时接受全脊柱和下肢X线片检查。利用Surgimap软件由两名脊柱外科医师和一名影像科医师分别在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分别独立测量: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 LL)、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骶骨倾斜角(sacral slop,SS)、矢状面垂直轴偏距(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骶股角(sacrofemoral angle,KFA)、膝关节角(knee angle,KA)、踝关节角(ankle angle,AA)、骨盆位移(pelvic shift,P.Shift)。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验证相关参数在不同摄片方式中的一致性,通过组内相关系数(ICC)分析观察者内以及观察者间参数值的一致性。结果: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的脊柱-骨盆-下肢参数比较的P值为0.782~0.969,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一致性。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测量的TK、LL、PI、PT、SS、SVA值与全脊柱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96~0.857、0.724~0.873、0.672~0.943、0.691~0.851、0.648~0.852、0.645~0.86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78~0.822、0.704~0.872、0.772~0.904、0.763~0.936、0.665~0.824、0.541~0.665;人体矢状面全长X线片上测量的PI、PT、SS、KFA、KA、AA、P.shift值与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值的观察者内ICCs分别为0.673~0.932、0.623~0.828、0.634~0.861、0.701~0.873、0.645~0.867、0.679~0.855、0.592~0.827;观察者间的ICCs为0.665~0.914、0.631~0.811、0.625~0.843、0.541~0.765、0.591~0.753、0.613~0.798、0.543~0.762。结论:采用DR系统一次性连续曝光成像构建人体全长X线片可行,脊柱-骨盆-下肢矢状面参数与全脊柱和下肢侧位X线片上测量结果一致率高,且具有良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