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56篇
妇产科学   7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26篇
内科学   40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25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72篇
预防医学   45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34篇
中国医学   22篇
肿瘤学   6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21.
高氧吸入后新生鼠肺组织一氧化氮及氧自由基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持续吸入高氧后新生大鼠肺组织病理和一氧化氮(NO)及氧自由基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足月新生鼠生后12h内分别持续吸入(90±5)%的高氧和空气,于1、3、7、14、21d,动态观察其肺组织病理学改变以及NO、MDA含量和SOD活性。结果肺形态学:吸高氧3d时炎性细胞渗出,7d时肺间隔增宽,终末气腔明显扩张,小肺泡数量减少,14和21d间质增生、肺泡化降低越来越明显;NO水平:在7、14和21d,高氧组水平高于空气组,数值分别为(99.38±7.80)vs(88.78±8.00),P<0.05;(128.18±33.78)vs(93.30±16.73),P<0.05;(170.66±34.00)vs(106.37±25.11),P<0.01;MDA含量:高氧组在3、7和14d高于空气组,数值分别为(28.10±2.03)vs(22.11±1.25),P<0.05;(30.82±4.17)vs(19.91±2.17),P<0.01;(26.27±3.78)vs(22.56±2.35),P<0.05;SOD的活性,在吸高氧7、14和21d时高于空气组(213.87±18.58)vs(185.55±18.79),P<0.05;(219.81±4.17)vs(19.91±2.71),P<0.01;(251.09±15.10)vs(194.56±8.12),P<0.01。结论持续吸入高氧可致新生大鼠发生与人类BPD类似的病理改变;肺组织的自由基损伤,可能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2.
目的探讨持续吸入高氧后新生大鼠肺组织一氧化氮(NO)含量、一氧化氮合酶(NOS)活力的动态变化及病理学改变。方法足月新生鼠生后12h内分别持续吸入90%±5%的高氧和空气,于1、3、7、14、21d,分别检测肺组织NO含量、NOS活性以及动态观察病理改变。结果(1)NO含量:在7、14和21d,高氧组水平高于空气组,数值分别为(99.38±7.80)vs(88.78±8.00),P<0.05;(128.18±33.78)vs(93.30±16.73),P<0.05;(170.66±34.00)vs(106.37±25.11),P<0.01。(2)NOS活力:在高氧暴露3d时高于空气组,(20.56±2.56)vs(18.25±0.71),P<0.05;并持续至21d,数值分别为(24.09±2.48)vs(21.10±2.38),P<0.05;(25.07±2.06)vs(20.27±4.15),P<0.05;(27.06±4.79)vs(20.45±2.53),P<0.01。(3)病理学:吸高氧3d时炎症反应为主,7d时炎症反应更明显,开始出现肺间隔增宽,肺泡发育受阻,14d和21d间质增生、肺泡化降低越来越明显。结论持续吸入高氧可致新生鼠发生与人类BPD有类似的病理改变;肺组织病理损伤逐渐加重时,肺组织NO含量和NOS活性增加,提示NO可能在BPD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八正合剂药理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八正合剂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药理作用及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大肠杆菌注入小鼠膀胱后观察药物对细菌上行感染肾脏的抑制作用,同时检测其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结果:八正合剂灌胃给药可显著降低大肠杆菌上行感染肾脏的带菌剖面百分率[ED50为(11.01±1.63g·kg-1,95%可信限为9.50~12.76g·kg-1],显著提高小鼠巨噬细胞吞噬率和吞噬指数,对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影响不大。结论:八正合剂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制主要与其增强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清除尿路细菌有关。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八正合剂利尿通淋的药理学作用机制。方法:分别采用导尿管集尿法和离体输尿管环实验,观察八正合剂对清醒状态下家兔尿量的影响及家兔离体输尿管平滑肌舒缩功能的影响。结果;灌胃给药5.0g/kg和10.0g/kg剂量的八正合剂,可使家兔60min尿量显著增加(P<0.05)。浓度为9.9-90.9g/L的八正合剂,可使家兔离体输尿管环最大舒张力和最大收缩力显著降低(P<0.05,P<0.01);浓度为29.1-90.9g/L时,离体输尿管环舒缩频率则显著增加(P<0.05,P<0.01);而浓度为56.6g/L和90.9g/L时,离体输尿管环舒缩力振幅也显著增加(P<0.05,P<0.01);在9.9-90.9g/L范围内,随着八正合剂浓度的增加,离体输尿管环各指标变化率的大小依次为:振幅>频率>最大舒张力>最大收缩力。结论:八正合剂的通淋利尿机理与其对输尿管管腔的扩张作用和增强输尿管推进性蠕动作用有关,其增强输尿管蠕动作用可能强于扩张管径作用。  相似文献   
25.
八正合剂体外抗菌及对动物的解热抗炎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八正合剂治疗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ig给药观察八正合剂对大鼠尿量和角叉菜胶致大鼠发热的影响。及巴豆油致小鼠耳部肿胀和0.6%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并用二倍稀释法观察该药对泌尿系8种常见致病菌的体外抑菌作用。结果 八正合剂可明显增加大鼠尿量,减轻角叉菜胶所致大鼠体温升高,巴豆油所致小鼠耳部炎性肿胀和醋酸所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对大肠杆菌等常见致病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结论 八正合剂对泌尿系感染的病因治疗机制主要在于清除尿路致病菌,同时该药还可缓解感染后多种炎性反应症状。  相似文献   
26.
三宝双喜胶囊补肾壮阳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三宝双喜胶囊补肾壮阳的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雄性去势大鼠观察三宝双喜胶囊对阴茎勃起功能和附性器官生长发育的影响 ,肌注氢化可的松致类肾阳虚证小鼠 ,观察该药对肾阳虚症状及正常大鼠交配能力的影响。结果 :三宝双喜胶囊可明显缩短去势雄性大鼠阴茎勃起潜伏期并延长勃起持续时间 ,减轻去势雄性大鼠包皮腺、提肛肌、前列腺和精液囊等附性器官萎缩程度 ;增加类肾阳虚证小鼠体重、体温、自发活动及 4℃冷水中游泳时间 ;缩短正常雄性大鼠扑捉雌鼠潜伏期及交配潜伏期 ,增加 30 m in内雄鼠捉雌鼠次数及交配次数。结论 :三宝双喜胶囊具有增强性功能、改善肾阳虚证候作用  相似文献   
27.
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是世界性流行疾病,尤其在非洲sahala沙漠以南。马里共和国也在其中,2005年UNICEF公布统计数据为1.7%,应该说相对较低。即使这样,当初我们思想上仍旧有负担。我们于2005~2007年在马里共和国锡加索大区医院工作,现将2年的工作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8.
电脑性颈椎病的X线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捷  杨凯  江泓  谈旭东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3):1151-1152
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办公自动化、各种网吧的出现、各种各样网络游戏、上网速度的不断更新等,不论在工作场所,还是在工作外,人类均有大量的时间与电脑为伴,甚至有许多人沉迷于其中,各阶层对电脑的依赖越来越强,电脑提高了人们的工作效率,丰富了人类的生活,同时也对人类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随之而来的现代病,电脑性颈椎病即是其中之一.电脑性颈椎病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型颈椎病亦称为颈型颈椎病,其发病年龄多为中青年,而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29.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经穴,手足少阳、阳维之会,临床常用。本人运用风池穴为主穴,适当配伍其它腧穴,治疗了一些神经系疾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延髓麻痹王××,女,23岁,麻醉师,1995年12月15日初诊,家属代诉,患者因双侧脑血管畸形于19...  相似文献   
30.
<正> 微胶囊是由天然或合成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包有某些物质的小容器,其直径一般在几微米到几百微米。由于微胶囊可改变物质的形态并使其具有许多独特的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目前,这种新技术已得到广泛的实际应用并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制备微胶囊的过程称为微胶囊化,微胶囊化的方法很多,有物理法、物理化学法、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