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5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药学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14例原因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分析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的原因。方法对14例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发生的原因。结果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技术操作不规范及功能锻炼不当,均可引起骨折内固定失败。结论选择合适的内固定材料,术中操作规范,正确的功能锻炼是防止内固定失败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DS)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后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黄山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1月—2016年12月接受后路减压长、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的成人DS患者46例。根据融合节段长短不同分为两组:长节段组26例,男9例、女17例,年龄46~78岁;短节段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50~76岁。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数、减压节段数、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根据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组手术前、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时腰椎侧凸Cobb's角、腰椎前凸角及脊柱平衡改善情况,评价矫形效果;结合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腰椎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与Oswestry 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 46例患者随访1.5~3.3年,平均2.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减压节段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在融合节段、出血量、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Cobb's角、腰椎前凸角的术前、术后1年、末次随访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的Cobb's角、腰椎前凸角、冠状面平衡、矢状面平衡均较术前得到明显改善(P值均<0.05);长节段组的冠状面、矢状面平衡术前均优于短节段组(P值均<0.05),术后1年及末次随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腰痛、腿痛VAS、腰椎JOA评分、ODI评分术后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1年、末次随访中长节段组较短节段组均明显改善(P值均<0.05)。结论 采用长节段融合内固定术治疗DS较短节段融合内固定术可获得更好的中期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3.
胡四生  俞胜宝  李徽 《安徽医药》2005,9(4):284-284
术后椎间隙感染是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的严重并发症,发病率为0.1%~4%[1].近年来,关于腰椎间盘化脓性感染的报道有增多的趋势,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也为骨科医生所熟悉而采用.本院自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后入路手术置管冲洗治疗11例椎间隙感染患者,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椎间桥形融合器ROI-C置入与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科行颈椎前路减压应用ROI-C或传统钛板联合cage融合固定治疗的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57例,25例患者采用ROI-C作为内置物(A组),32例患者采用cage和前路钛板作为内置物(B组),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术前JOA评分、术前颈痛VAS评分及手术节段均无统计学差异。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JOA评分、术后颈痛VAS评分、颈椎生理曲度(Cobb角)、手术节段前凸角、融合率、吞咽困难发生率及邻近节段退变率。结果:A组手术时间141.3±49.9min,术中出血量123.6±54.1ml,B组分别为168.3±44.4min和126.2±32.6ml,A组手术时间低于B组(P0.05),两组术中出血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两组JOA评分均显著高于术前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颈痛VAS评分较术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JOA及VAS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颈椎生理曲度分别为12.6°±7.3°、21.9°±6.2°;B组分别为14.3°±9.3°、19.6°±7.3°,两组末次随访时颈椎曲度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前、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前凸角分别为3.4°±5.6°、9.6°±5.5°;B组分别为4.4°±4.3°、9.1°±4.1°,两组手术节段术后前凸角较术前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术后有2例诉轻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8%(2/25),B组术后有10例诉轻度吞咽困难,1例诉中度吞咽困难,吞咽困难发生率34.4%(11/32),两组吞咽困难发生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8%(22/25),B组术后3个月手术节段融合率87.5%(28/32),末次随访两组手术节段均获得骨性愈合。A组50个邻近节段中有6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B组64个邻近节段中有8个节段椎间盘信号发生退变或退变级别加重,两组邻近节段退变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减压后应用ROI-C固定治疗连续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可以获得与传统cage联合前路钛板固定相似的临床疗效,但使用ROI-C置入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吞咽困难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后路顶椎凹侧椎间松解、减压并植入融合器的长节段矫形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侧凸 (DLS)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 年1 月—2015 年 7 月黄山市人民医院骨科21例退变性腰椎侧凸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15例,年龄52~77岁,均采用经后路顶椎凹侧椎间松解减压、融合器置入、长节段矫形术治疗。观察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及术后矫正效果。观察并对比手术前后VAS、ODI及JOA评分。结果 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随访6~25个月,平均16个月。患者Cobb's 角术前35.6°±5.9°、术后11.2°±4.5°,VAS 评分、 ODI 指数及JOA评分术前分别为 ( 7.4±2.2 ) 分、62.5%±6.9%、(6.9±1.6)分,术后随访分别为 (2.0±1.6 ) 分、18.8%±4.0%、(26.0±1.5)分,术后末次随访 VAS、ODI及JOA评分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冠状面矫形率68.5%,随访期间未见矫正丢失现象,无钉棒断裂及融合器移位,无假关节形成。结论 后路顶椎区凹侧椎体间松解减压、融合器置入、长节段矫形术治疗DLS的早期疗效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6.
韩建邦  俞胜宝  汪颖峰 《安徽医药》2019,23(12):2436-2439
目的探讨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6年 7月至 2018年 5月黄山市人民医院 41例无神经损伤症状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病人,按术式分为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固定组 20例(微创组),后路开放性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 21例(开放组)。对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伤椎前缘高度比值、 Cobb角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微创组切口长度(4.6± 0.4)cm、术中出血量(40.5±15.5)mL、住院天数(8.5±1.5)d均少于开放组[(10.2±1.2)cm、(84.6±29.0)mL、(13.6±3.4)d](P= 0.000)。微创组术后 1周 VAS评分(2.3±1.4)分和 ODI(22.2±8.4)%均优于开放组[(3.7±1.6)分、(33.7±13.4)%](P=0.039,0.001)。两组病人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比值及 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P=0.000),术后椎体前缘高度及 Cobb角无明显丢失。置钉及复位过程顺利,两组均未出现神经损伤、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经皮微创单轴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与传统后路开放性经肌间隙椎弓根螺钉固定术相比创伤小、出血少、恢复快。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动力髁螺钉(Dynitic Condylar Screw,DCS)临床应用中的失误及并发症的原因,并探讨减少失误、降低并发证发生率的具体措施。方法:采用DCS治疗股骨远端骨折46例;回顾性分析其手术失误及并发症发生原因。结果:按Shelbourane评定标准,优26例、良12例、可4例、差4例,优良率83%。46例中,出现技术失误1例,系DCS主钉位置不当;产生并发症6例,包括1例螺钉松动、3例DCS钢板折断、1例术后感染、1例伸膝装置粘连。结论:(1)失误及并发症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手术操作、DCS自身设计、生物力学设计、手术时间的选择及术后功能煅炼不当。(2)减少失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对策是严格掌握DCS适应证、规范的手术操作及重视术后康复指导。  相似文献   
18.
颈椎前路带锁钢板治疗颈椎病及颈椎损伤17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颈椎带锁钢板在颈椎前路融合术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前路减压、自体髂骨植骨及带锁钢板内固定术治疗颈椎疾病及颈椎损伤17例。结果:本组1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12个月。颈椎植骨处牢固融合,椎间高度维持良好,无钢板螺钉松动、滑脱、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颈椎前路带锁钢板内固定术可使颈椎术后即刻稳定,植骨块更牢靠,可提高植骨融合率,并能有效维持椎间高度及生理弧度,减少由于椎间塌陷带来的继发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19.
鲍海星  严清  孙俊  李徽  俞胜宝  黄定安 《安徽医药》2014,(12):2312-2314
目的:探讨大直径(36 mm)股骨头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终末期髋关节疾病的适应证、手术技巧及近期临床疗效。方法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2月对51例终末期髋关节疾病患者,采用直径36 mm股骨头陶瓷对陶瓷人工全髋关节行全髋关节置换术。其中男30例,女21例,平均54.2岁(20~79岁),术前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32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继发骨性关节炎9例,强直性脊柱炎5例,原发骨性关节炎4例,类风湿性关节炎1例。本组均为单侧关节置换,采用Link公司提供的直径36 mm股骨头BIOLOX Delta复合陶瓷对陶瓷(四代陶)界面,髋臼外杯及股骨柄均为生物型。结果该组平均手术时间为85 min(55~130 min),术中平均失血量320 mL(100~1000 mL),随访时间4~15个月(平均7.6月)。随访内容包括Harris评分及X线摄片,Harris评分术前平均46分(28~55分),术后改善至91.2分(82~97分),该组无术后脱位、假体周围感染、深静脉血栓,X线未见异位骨化及假体松动表现,无陶瓷碎裂及髋关节异响。一例并发术中股骨干骨折,行钢丝固定;1例并发臼底骨折,因髋臼假体稳定未做特殊处理,术后3月骨折愈合;1例Crowe Ⅱ型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者术后自觉有髋关节不稳,仍在进一步随访之中。结论大直径(36 mm)股骨头陶瓷对陶瓷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髋关节活动度大,脱位率低,界面磨损率低,更加适合年轻、对髋关节使用要求较高的有关节置换指证的髋关节疾病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