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980篇
  免费   5724篇
  国内免费   3393篇
耳鼻咽喉   494篇
儿科学   921篇
妇产科学   409篇
基础医学   3299篇
口腔科学   1198篇
临床医学   6321篇
内科学   4638篇
皮肤病学   622篇
神经病学   1150篇
特种医学   2355篇
外科学   5259篇
综合类   15849篇
现状与发展   14篇
预防医学   6445篇
眼科学   687篇
药学   6696篇
  87篇
中国医学   6139篇
肿瘤学   2514篇
  2024年   213篇
  2023年   726篇
  2022年   1780篇
  2021年   2255篇
  2020年   1980篇
  2019年   1043篇
  2018年   1141篇
  2017年   1591篇
  2016年   1155篇
  2015年   2105篇
  2014年   2814篇
  2013年   3648篇
  2012年   5307篇
  2011年   5556篇
  2010年   5128篇
  2009年   4302篇
  2008年   4614篇
  2007年   4423篇
  2006年   3900篇
  2005年   3056篇
  2004年   2166篇
  2003年   1739篇
  2002年   1378篇
  2001年   1332篇
  2000年   998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5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5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4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目的探讨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衰竭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5例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衰竭的患者采取以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经鼻胆管冲洗及灌注抗生素为主的非手术综合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总胆红素水平、B超下胆总管内径变化,并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25例患者除2例需转外科急诊手术治疗外,其余23例内镜下胰胆管造影、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成功,胆汁引流通畅,多器官衰竭得以纠正,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衰竭治愈率为92.0%。结论对急性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伴多器官衰竭患者采取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静脉应用和经鼻胆管冲洗及灌注抗生素为主的综合治疗是有效、安全的。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无神经症状寰枢椎骨折患者的非手术治疗效果。方法7例无神经症状的寰枢椎骨折患者行牵引后,再行头颈胸石膏或颈托外固定,其中1例枢椎椎体骨折患者仅行颈托外固定。结果随访3-8个月,所有患者骨折均临床愈合,枕颈部痛均消失,颈椎活动范围轻度减小。结论对无神经症状的寰枢椎骨折患者进行选择性非手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介入疗法在急性肢体动脉闭塞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8例急性肢体动脉闭塞介入治疗经验。采用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和动脉内溶栓术治疗上肢动脉闭塞5例、腹主动脉下段闭塞1例、下肢动脉闭塞22例。结果经术后4个月~9年临床观察,急性单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100%(8/8例)、多段动脉闭塞血管再通率为80%(16/20例),总血管再通率为85.71%(24/28例)。结论介入疗法是治疗急性肢体动脉闭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4.
目的: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射频消融术(RFCA)后复发的原因,探讨降低RFCA复发的方法。方法:12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行RFCA治疗,术后每3-6个月随访1次,随访4-70个月。结果:128例患者中,复发10例,总复发率7.81%,其中房室结折返性心运过速复发率为7.89%,左侧房室旁路介导心运过速复发率5.56%,右侧旁路介导心动过速复发率16.67%。行射频消融术前70例患者中复发率11.43%,后58例复发率3.45%。结论:精确的靶点标测、熟练的操作技巧以及消融方式的正确运用是降低RFCA复发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85.
自杀行为及其干预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自杀已经成为一个世界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的自杀特征具有独特性。自杀行为的发生往往是内在因素与外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与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生物学、精神病学等各方面密切相关。自杀原因虽然错综复杂,但我们要提高意识,认识到自杀是一种可以预防的公共卫生问题。  相似文献   
86.
目的探讨社区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老年抑郁量表(GDS-15)和一般情况问卷,对上海市闸北区芷江西社区的229名空巢老人进行入户调查。结果229名空巢老人中,63名(27.5%)存在焦虑症状,35名(15.3%)有抑郁症状。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空巢老人焦虑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为躯体疾病、宗教信仰、娱乐活动;影响其抑郁症状发生的主要因素包括躯体疾病、既往职业、子女探望间隔时间、亲友联系。结论空巢老人的焦虑、抑郁发生率较高,严重影响了其心理健康;主要影响因素为躯体疾病种类多、子女探望时间间隔长、既往无职业、与亲友联系少等;政府、民政部门、医护人员、社区居委会及家庭成员应高度重视空巢老人的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干预体系和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87.
目的用MRI研究兔眼眶内植入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义眼台血管化过程,探讨义眼台血管化MRI表现和特点。方法12只新西兰白兔眼眶内植入直径12mmHA义眼台,于术后第2、3、4、5、6周对所有手术兔行双眼MR平扫及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计算义眼台强化区体积与义眼台体积比值(VE/VHA),对结果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并于第2、4周采用随机数字法抽取2只,第6周对剩余动物义眼台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术后第2、3、4、5、6周VE/VHA值分别为0.570±0.055;0.787±0.036;0.995±0.014;1.000±0.000;1.000±0.000。第2、3、4周VE/VHA值逐渐增加,均数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3.094,P=0),第4、5、6周均数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686,P=0.520)。术后2周病理显示义眼台周边有纤维血管生长,第4、6周整个义眼台完全血管化。结论MRI可直观、准确地评价义眼台血管化的程度和范围。  相似文献   
88.
Twist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指标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检测Twist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学指标的关系,探讨Twist蛋白在胃癌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鼠抗人Twist单克隆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98例不同类型胃癌组织及32例正常胃组织中Twist的表达。结果:在98例胃癌组织中,Twist阳性表达60例(61.2%);在正常胃组织中其阳性表达5例(15.2%),两者比较,P=0.000(X^2=20.06);结合临床病理资料统计分析发现,Twist在胃癌组织中表达与肿瘤的分化程度、胃壁浸润、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有关(X^2分别为6.577、9.557、9.87、4.88,P值分别为0.01、0.002、0.002、0.027);而其表达与病人年龄、性别无关(X^2分别为0.226、0.331,P值分别为0.634、0.565)。结论:Twist在胃癌诊断中作用明确,并且在判断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淋巴结转移等方面均具有较好的辅助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9.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在实验性硬脑膜重建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FGF)在实验性自体筋膜硬脑膜重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取 SD大鼠 35只,分成 5组.其中 A组 3只,直接将背部筋膜覆盖在硬膜外, B组 5只,采用自体筋膜硬脑膜重建模型,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这两组大鼠自体筋膜硬脑膜移植的愈合过程及细胞因子 bFGF在其中的表达; C组、 D组、 E组各 9只,分别进行自体筋膜硬脑膜重建, D组加用外源性 bFGF, E组仅用明胶海绵,通过脑脊液漏研究、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外源性 bFGF对自体筋膜重建硬脑膜愈合过程的影响并用 RT- PCR方法研究内源性 bFGF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 大鼠自体筋膜移植硬脑膜部位 bFGF表达明显; C、 D、 E组大鼠重建硬脑膜抵抗脑脊液漏压力值( mmH2O)分别为 311± 75, 497± 153, 338± 88,Ⅰ型胶原纤维表达值分别为 4.9± 0.8, 10.9± 1.6, 5.3± 0.9, D组均好于对照组( P< 0.05);内源性 bFGF mRNA的表达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在自体筋膜移植硬脑膜的愈合过程中 bFGF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外源性 bFGF处理的大鼠其移植筋膜愈合要好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0.
女性腹膜原发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琦  石群立  吴波  孟奎  马恒辉  孙桂勤  陆珍凤 《医学研究生学报》2004,17(7):616-619,623,F004
目的:分析12例女性腹膜原发癌(FPCP)(10例浆液癌、1例黏液癌、1例子宫内膜样癌)的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特征,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方法:复习我院1992至2002年间12例FPCP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切片,收集随访资料,记录大体标本所见,调出全部蜡块重新切片,并行PAS染色及细胞角蛋白(CK)7、CK20、ER、PR、牛血清清蛋白100(S-100)、卵巢癌抗原(CA)125、癌胚抗原(CEA)、CD15免疫组化染色。结果:12例患者年龄在32—67(平均48.75)岁,10/11例患者血CA125明显增高。组化及免疫组化染色示阳性者:PAS为7/11,CK7为10/11,CK20为10/11,CD15为11/11,S-100为8/11,CA125为6/11,CEA为6/11,ER为4/11,PR为2/11。黏液性腹膜癌预后极差,其余类型与卵巢原发性上皮癌相似。结论:女性FPCP被认为起源于中肾旁管(Muller管),组织学上与同类型的卵巢癌一致,在排除卵巢原发癌的基础上可作出诊断,免疫组化有助于区分女性FPCP、腹膜间皮瘤和卵巢原发癌。本病预后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