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96篇
  免费   1113篇
  国内免费   845篇
耳鼻咽喉   80篇
儿科学   118篇
妇产科学   44篇
基础医学   598篇
口腔科学   177篇
临床医学   1311篇
内科学   837篇
皮肤病学   98篇
神经病学   260篇
特种医学   413篇
外科学   801篇
综合类   3015篇
现状与发展   1篇
预防医学   1040篇
眼科学   76篇
药学   1406篇
  9篇
中国医学   1163篇
肿瘤学   407篇
  2024年   40篇
  2023年   165篇
  2022年   326篇
  2021年   401篇
  2020年   360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33篇
  2015年   370篇
  2014年   457篇
  2013年   644篇
  2012年   972篇
  2011年   1039篇
  2010年   945篇
  2009年   841篇
  2008年   781篇
  2007年   843篇
  2006年   768篇
  2005年   559篇
  2004年   397篇
  2003年   314篇
  2002年   224篇
  2001年   192篇
  2000年   152篇
  1999年   3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3篇
  1976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目的 评价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预防高血压患者拔管反应的效果.方法 择期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高血压患者80例,随机分为气管导管组(Ⅰ组)和气管导管-鼻咽通气道组(Ⅱ组),每组40例.两组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行机械通气,术中靶控输注异丙酚(血浆靶浓度3~4 μg/L)和舒芬太尼(血浆靶浓度0.2~0.4 ng/L)维持麻醉,维持脑电双频指数40~50.术毕调整异丙酚血浆靶浓度至1 μg/L、舒芬太尼靶浓度至0.1 ng/L,待呼吸恢复后停止输注,Ⅱ组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辅以面罩给氧,待患者完全苏醒后拔除;Ⅰ组待患者完全苏醒后拔除气管导管;于麻醉诱导前即刻(T_0)、置入鼻咽通气道后即刻(T_1)、2 min(T_2)、拔除后即刻(T_3)、2 min(T_4)时记录收缩压(SP)、舒张压(D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_2),记录拔管过程中血液动力学指标的最大值(SP_(max)、DP_(max)及HR_(max)),计算拔管前后的差值(△SP、△DP及△HR),并测定血浆肾上腺素(AD)、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观察呛咳、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T_0时比较,Ⅰ组T_(3,4)时SP、DP、HR、血浆AD及NE浓度升高,Ⅱ组T_(1,3,4)时SP和DP,T_(2,3)时HR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组T_(2~4)时SP、DP、HR、血浆AD及NE浓度降低,SP_(max)、DP_(max)、HR_(max)及△SP、△DP、△HR降低.拔管反应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 麻醉状态下拔除气管导管-置入鼻咽通气道可有效预防高血压患者全麻恢复期的拔管反应.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观察应用降纤酶治疗颈动脉易损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颈动脉易损斑块形成患者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予生理盐水100mL+降纤酶10IU静脉滴注(静滴),每周2次,连续4用,同时洛伐他汀40 mg,口服,1次/晚,连续4周.对照组予洛伐他汀40 mg,口服,1次/晚,阿斯匹林肠溶片100 mg,口服,1次/d,连续4周.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检测易损斑块面积及血TC、LDL、HDL、TG.结果 治疗组较对照组易损斑块消退或明显缩小.结论 应用降纤酶稳定或消除颈动脉易损斑块疗效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993.
目的 探讨经颅锁孔显微镜下侧裂池开放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2004年1月~2008年7月对16例难治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经颅锁孔显微镜下侧裂池开放术,使积液腔与侧裂池相通.结果 术后1~3个月复查头CT硬膜下积液完全消失14例,大部消失2例,积液无复发,相关临床症状及体征消失.结论 经颅锁孔显微镜下侧裂池开放术治疗难治性硬膜下积液安全可靠,创伤小,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994.
苗红  陈亚宾  马茜  吴哲  裴中力 《医学综述》2009,15(9):1438-1439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对膝关节损伤性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88例创伤性膝关节疾病患者的病变类型及MRI影像学表现。结果MRI诊断膝关节内、外侧半月板损伤182例,副韧带损伤134例,交叉韧带损伤138例,髌下韧带损伤3例,关节软骨损伤39例,关节囊积液(包括积血)165例,骨损伤136例,与手术或关节镜结果对照,MRI诊断的准确率为96.8%。结论膝关节MRI检查是一种安全、准确的影像方法,它可为临床提供关节腔内积血、骨折以及半月板、韧带、关节软骨损伤等信息。  相似文献   
995.
目的:建立稳定转染人宫颈癌癌基因(human cervical cancer oncogene,HCCR)siRNA真核表达质粒的人胰腺癌PANC1细胞株,探讨siRNA干扰HCCR的表达后对人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方法: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含HCCRsiRNA的真核表达质粒pGCsi-HCCR稳定转染至人胰腺癌细胞株PANC1,抗生素G418筛选获得稳转细胞株;Western blot检测PANC1细胞中HCCR的表达,同时检测肿瘤相关基因p53蛋白表达的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PANC1细胞的细胞周期和凋亡率变化;MTT比色法检测siRNA干扰后对PANC1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siRNA干扰后对PANC1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结果:Western blot证实siRNA稳转组的PANC1细胞株和空载体稳转组比较HCCR蛋白表达水平下调,稳转细胞株建立成功.siRNA稳转组p53蛋白表达下降.siRNA稳转组的S期细胞数目减少而G0/G1期细胞数目增加,细胞凋亡增加.MTT结果显示siRNA稳转组1和稳转组2细胞吸光度分别为空载体组细胞的0.65倍和0.68倍,细胞增殖能力下降.Transwell侵袭实验显示siRNA稳转组细胞和空载体组细胞穿膜数分别为24.4±9.9和49.1±15.4(P<0.01),稳转组细胞侵袭能力下降.结论:siRNA干扰HCCR的表达后能抑制胰腺癌PANC1细胞增殖和侵袭,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996.
小果蔷薇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小果蔷薇Rosa cymosa Tratt.中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多种色谱方法对小果蔷薇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6个化合物,分别为β-谷甾醇(1),2α-羟基乌苏酸(2),蔷薇酸(3),胡萝卜苷(4),紫云英苷(5),翻白叶苷A(6)。结论:化合物1~6均为从小果蔷薇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7.
目的:优选出海风藤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最佳工艺。方法:以挥发油包合率、包合物收率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选海风藤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最佳包合工艺条件为包合比为1:10,包合温度60℃,包合时间2h。结论采用优选的包合工艺条件制备的包合物包合率及收率较高。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羟基磷灰石/骨碎补复合材料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大白兔双侧下颌骨形成人工骨缺损,植入羟基磷灰石/骨碎补复合材料及对照材料。进行X线片、组织学、扫描电镜等方法观察,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修复区密度,4、8、12、16周密度逐渐减小.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组织学观察,随时间延长新骨呈渐进性成熟,扫描电镜观察也证实了新生骨呈渐进性成熟过程。实验组骨缺损修复程度优于各对照组材料。结论:羟基磷灰石/骨碎补复合材料有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前路手术治疗难复性颈椎骨折脱位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入路手术方式治疗15例下颈椎脱位病例,其中男11例,女4例;MRI及CT扫描证实存在单侧关节交锁10例,双侧关节交锁5例;15例患者经颅骨牵引未见复位,选择单一前路手术复位前路钢板内固定、椎间融合术。结果15例均得到完,全复位,未见神经症状加重。结论前路复位内固定术治疗颈椎脱位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动物实验观察大豆异黄酮对雌性大鼠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12周龄雌性大鼠42只随机分配为三组:低剂量组每日灌胃大豆异黄酮40mg·kg^-1·d^-1,高剂量组每日灌胃大豆异黄酮80mg·kg^-1·d^-1,对照组灌胃0.9%氯化钠注射液。14d后颈静脉取血,采用化学发光法分别测定促卵泡生成素(FSH)、促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和孕酮(P)四项指标。结果大豆异黄酮低剂量组、高剂量组和对照组三组FSH分别为(0.13±0.02)mIu/ml、(0.12±0.02)mIu/ml、(0.15±0.02)mIu/ml,LH分别为(0.17±0.03)mlu/ml、(O.15±0.04)mIu/ml、(0.18±0.05)mIu/ml,三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E2分别为(0.09±0.03)nmol/L、(0.03±0.03)nmol/L、(0.12±O.04)nmol/L;P分别为(1.43±0.27)ng/ml、(2.82±0.37)-s/ml、(0.67±0.56)ng/ml。三组相比较大豆异黄酮组的E2活性明显降低(P〈0.01),尤其高剂量组的降低更为显著。大豆异黄酮组的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而高剂量组P的升高更为显著。结论大豆异黄酮对大鼠的垂体激素无明显影响,不同剂量的大豆异黄酮可能通过雌激素活性和抗雌激素活性而影响雌性大鼠卵巢激素的分泌调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