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皮肤病学   10篇
综合类   4篇
预防医学   8篇
药学   3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研究成都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PI基因序列与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性的关系。方法用T-A克隆的方法得到PI基因克隆重组子,对PI基因测序后,用序列分析软件进行分析。同时测定青霉素和四环素对淋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比较耐药性与PI基因序列的相关关系。结果成功克隆并测序淋球菌PI基因,17条PI序列根据blastn结果可分为PIA和PIB两类。序列在影响淋球菌耐药性的第120和121位的氨基酸序列仅有部分发生单位点的D突变,未见文献报道的双位点D突变。5-9、6-1两条序列在120位发生K突变,且2株菌的耐药性均处于中等水平,与文献报道一致。结论成都地区淋球菌临床分离株外膜蛋白PI的序列与染色体介导的青霉素和四环素耐药性可能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是否与PI基因序列120和121位氨基酸残基突变相关,还有待调查更多的临床分离株。  相似文献   
22.
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附120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雍刚 《上海医学》2006,29(11):809-810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和致残率最高的疾病,对其是否需要手术及手术方式尚未达成共识。目前主要的手术方式包括标准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及立体定向穿刺血肿引流术等。我科自2000年6月至2005年6月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20例,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3.
目的评价新型淋球菌培养基的分离效果。方法将我院研制的新型淋球菌培养基(实验组)与英国的Oxoid公司生产的TM培养基(TM组)、国产MTM培养基(MTM组)对20株淋球菌进行分离培养对比分析。结果实验组菌落数最多,18、24小时与其它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6、48小时与TM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TM组和MTM组内18小时与24小时菌落数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MTM组24小时与36小时菌落数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P<0·05));18小时TM组菌落较小,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4小时TM组菌落较小,与MT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6小时实验组菌落较小,与其它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48小时实验组菌落较小,与MTM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组菌落大小均随时间增长而增大,各时间段间菌落大小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新型淋球菌选择培养基分离淋球菌具有经济、简便、灵敏度高等优点,是一种较理想的培养基。  相似文献   
24.
多聚酶链反应技术在麻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用16SrRNA作引物,用PCR方法,检测麻风的可行性。方法 用麻风分枝杆菌16SrRNA基因片段作引物,采用PCR技术,对20余种非麻风分枝杆菌进行检测;同时也对麻风流行地区的72名经传统方法诊断的麻风症人和45名健康自愿受试者进行检测。结果 2者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x^2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进行了2种方法检查结果的比较研究,结果也完全一致。结论 16srRNA作引物,用PCR检测诊断麻风病人与传统方法诊断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5.
例 1 女 ,3 6岁 ,已婚 ,农民。因手足红斑、脱屑微痒 1月就诊。 1月前曾因类似症状在某医院诊为“手足癣” (未做化验 ) ,用足光粉浸泡半月无效。体检 :双手掌、足底可见数个红褐色、花生米大红斑 ,上覆少量鳞屑 ,左手中、环指之间可见一个类似红斑 ,足趾间皮肤正常。肛周及会阴周围有 10余个豌豆大、扁平、粗糙、污灰色赘生物 ,表面潮湿。实验室检查 :手足皮损真菌镜检及培养阴性 ,肛周皮损暗视野梅毒螺旋体镜检阳性 ,血清RPR1∶3 2阳性 ,TPHA1∶160阳性。诊断 :二期梅毒。同时追踪配偶为隐性梅毒患者 ,均予苄星青霉素 480万u分两…  相似文献   
26.
淋病奈瑟菌TetM耐药基因的检测及质粒介导耐药性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淋病奈瑟菌TRNG株的PCR检测方法并对淋病奈瑟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进行调查与分析。方法 通过特异的引物设计,行PCR扩增、电泳,可以检测出淋病奈瑟菌的TRNG株。同时通过琼脂稀释法检测153株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及四环素的MIC值。结果 153株淋病奈瑟菌中,通过最小抑菌浓度测定为TRNG株的83株菌,其PCR法结果均为阳性,其余为阴性。用质粒总量或菌悬液作为检测模板,其最低检出率分别为0.1pg和100个菌细胞。淋病奈瑟菌质粒介导的耐药性调查显示:质粒介导的耐药率为87%,其中PPNG71%,TRNG54%,PPNG/TRNG39%。PPNG/TRNG株已成为成都地区主要流行菌株。结论 TRNG株PCR检测方法具有很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与传统方法相比,其简便、快速、准确,可以在一般实验室运用。成都地区质粒介导的耐药性保持高水平并呈上升趋势,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7.
目的回顾性分析本地区多重感染尖锐湿疣(CA)皮损人乳头瘤病毒(HPV)基因型别分布情况,比较4价和9价HPV疫苗对HPV多重感染覆盖率的差异,为防治HPV多重感染提供一定的研究数据。方法对2016年7月至2017年9月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门诊确诊的CA患者皮损采取快速分子导流杂交聚合酶链式反应检测HPV基因型的21种亚型,选取基因型别数≥2型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55例入选患者中,男性68.17%(242例),女性31.83%(113例);检出率居前五位的亚型分别为:6型52.11%(185例),11型39.44%(140例),CP8304型21.69%(77例),16型21.13%(75例),58型16.34%(58例);高危型检出率居前5位者为:16型21.13%(75例),58型16.34%(58例),39/51型15.49%(55例),52型15.21%(54例),53型13.24%(47例);仅高危型、仅低危型和高危型混合低危型感染分别占11.83%、14.65%和73.52%; 2重、3重、4重及≥5重感染的检出率分别为55.49%,25.35%,11.27%,7.89%。≤20岁、21~30岁、31~40岁、41~50岁和≥51岁各年龄组所占比例分别为5.92%、43.94%、20.00%、18.59%、11.55%。4价和9价HPV疫苗有效覆盖率分别为14.08%(50例)和30.42%(108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385,P=0.000)。结论本地区多重感染CA患者中以2重感染及高危型混合低危型感染模式多见,低危型以6型、11型多见,高危型以16型、58型多见,9价HPV疫苗比4价疫苗对多重感染CA患者具有更好的有效覆盖率。  相似文献   
28.
三黄胶囊消除淋病奈瑟菌耐药质粒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三黄胶囊对淋病奈瑟菌耐药质粒的消除作用。方法选取10株2008年在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皮肤病性病研究所门诊淋病患者中分离鉴定的淋病奈瑟菌作为实验菌株,并测定其质粒谱;将实验菌株接种于含亚抑菌浓度的三黄胶囊培养基上分别作用24、48、72小时,观察其消质效果。结果三黄胶囊对淋病奈瑟菌的亚抑菌浓度为2.667 mg/ml;三黄胶囊对淋病奈瑟菌耐药质粒具有消除作用,且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消除效果越明显(P=0.000);作用72小时后,质粒阴转率达到90%,与消质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三黄胶囊具有消质作用,随着时间的延长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29.
近年来,WHO/欧盟在全球发展中国家积极推广应用STD的病征处理,以便于在基层或缺乏STD)病原学实验检测设备的公立或医疗卫生机构,按所给予的病征诊治流程图,对某一病征最可能引起的性病病因,给予患者尽可能全面的正规的一次性治疗,从而达到根治病人、切断传染源、遏制性病继续蔓延的作用。  相似文献   
30.
汉中山萸肉主产汉中北部山区的佛坪、洋县等地,八十年代初栽下的大量的山茱萸树现已进入盛果期,有资料显示汉中地区年产量已突破五百吨,产量仅次于河南产区,而且以其质量上乘享誉海内外,山茱萸属于早春开花的植物,往往容易受倒春寒的影响产量极不稳定。汉中山萸肉产区因位于秦岭主峰南坡的深山区,北有秦岭作屏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