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58篇
外科学   31篇
综合类   19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目的 探讨颈动脉校正血流时间(FTc)和HR对老年患者蛛网膜下腔阻滞(腰麻)后低血压的预测价值。
方法 选择择期于腰麻下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老年患者40例,男21例,女19例,年龄≥65岁,BMI 18.5~25.0 kg/m2,ASA Ⅱ或Ⅲ级。根据患者腰麻后仰卧位15 min内是否发生低血压分为两组:低血压组(H组)和非低血压组(N组)。腰麻前使用超声测量右侧颈总动脉FTc基线值并记录SBP、DBP、MAP、HR基线值。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的影响因素,绘制基线FTc和HR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基线FTc和HR的预测价值。
结果 腰麻后有17例(43%)患者发生低血压。H组年龄明显大于N组,ASA Ⅲ级、合并高血压比例明显高于N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基线FTc是腰麻后低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基线FTc的AUC为0.884,截断值为≤323.4 ms,敏感性为82.6%,特异性为94.1%;基线HR的AUC为0.850,截断值为≥80.5次/分,敏感性为82.4%,特异性为86.1%。基线FTc与SBP最大降低幅度呈中度负相关(r=-0.494),基线HR与SBP最大降低幅度呈中度正相关(r=0.573)。
结论 基线颈动脉FTc和HR对于老年患者腰麻后低血压具有一定的预测效果,且基线FTc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更高。  相似文献   
33.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中不同速度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静脉输注对新生儿血气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行择期剖宫产术产妇15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6组,每组25例:P1、P2、P3、P4(去氧肾上腺素预防性泵注组)、E(麻黄碱预防性推注组)、C(对照组).腰麻完成平卧后,对P1~ P4组产妇分别即刻静脉泵注0.1、0.2、0.3、0.4μg·kg-·min-去氧肾上腺素10min;E组平卧后即刻静脉注射麻黄碱10mg;C组无预处理.监测新生几Apgar评分及脐动脉血气指标,并进行分析.结果 与E、C组比较,P1~ P4组pH值较高(F=4.70,P<0.05);与C组比较,P1~P4组及E组的脐动脉血氧分压较高(F=5.80,P<0.01).各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 Apgar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 与使用麻黄碱相比,剖宫产术中预防性静脉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能增加新生儿脐动脉血的pH值,但对Apgar评分无明显影响.不同速度去氧肾上腺素泵注亦不影响新生儿pH及Apgar评分.  相似文献   
34.
目的 从细胞凋亡的角度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影响兔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的可能机制.方法 1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均分为三组:缺血-再灌注组(I-R组)、肢体缺血预处理组(R组)、假手术组(S组).建立兔在体左肺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通过采用脱氧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DNA原位末端缺口标记技术(TUNEL)检测再灌注3 h时凋亡指数(AI)的变化,予Westernblotting检测肺组织中Bcl-2、Bax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肺组织细胞凋亡指数和Bax蛋白显著增高(P<0.01),而Bcl-2蛋白含量显著降低(P<0.01),Bcl-2/Bax比值降低(P<0.05).R组细胞凋亡指数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高于I-R组(P<0.01),而Bax蛋白的含量明显低于I-R组(P<0.05),Bcl-2/Bax比值增高(P<0.05).结论 远隔肢体缺血预处理可上调肺组织Bcl-2蛋白,下调Bax蛋白表达,增加Bcl-2/Bax比值,抑制肺组织细胞凋亡,从而对肺缺血-再灌注损伤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epidural anesthesia, CSEA)和连续硬膜外麻醉(continual epdural anesthesia,CEA)在老年患者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中的应用.方法 将130例择期行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的患者(>60岁)随机分为CSEA组和CEA组,每组65例.比较术中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麻醉平均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麻醉药总量、辅助用药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术中基础生命体征的波动两组比较无显著差异;CSEA组的麻醉平均起效时间、麻醉阻滞平面、麻醉效果、麻醉药总量、麻醉辅助用药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CEA组(P<0.05).结论 腰硬联合麻醉(CSEA)对老年患者输尿管镜下钬激光碎石术是一种安全、效果确切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6.
罗哌卡因是一种新型的酰胺类长效局麻药,其对中枢神经系统和心脏的毒性明显低于布比卡因。本研究对比观察低浓度的罗哌卡因或布比卡因用于颈神经丛阻滞的麻醉镇痛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7.
目的 探讨肢体缺血预处理对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 健康日本大耳白兔18只,体重2.0~2.5 kg,雌雄不拘,随机分为3组(n=6):假手术组(S组)开胸后左侧肺门穿线但不结扎,旷置观察340 min;缺血再灌注组(IR组)开胸旷置100 min,阻断左侧肺门,左肺不张后60 min再灌注180 min;肢体缺血预处理组(L组)捆绑双后肢10 min,松开10 min,反复3次后恢复灌注,60 min后阻断左侧肺门60 min,再灌注180 min.于缺血前、再灌注15、30、60、120、180 min时采集左颈内动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计算呼吸指数(R1);于再灌注180 min时处死动物,取左肺上叶组织,测定超氧化物歧化酶(SOD)、髓过氧化物酶(MPO)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计算肺湿干重比(W/D);取左肺下叶行支气管肺泡灌洗,计算肺通透性指数;取左肺中叶组织,观察肺组织病理学,进行弥漫性肺泡损伤(DAD)评分.结果 与s组比较,IR组RI、MDA含量、MPO活性、肺W/D、肺通透性指数和DAD评分升高,SOD活性降低(P<0.05或0.01);与IR组比较,L组RI,MDA含量、MPO活性、肺W/D、肺通透性指数和DAD评分降低,SOD活性升高(P<0.05或0.01);L组和S组间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组和S组肺组织病理损伤程度较IR组减轻.结论 肢体缺血预处理可减轻兔肺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38.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于重度失血性休克大鼠肝损伤的影响及可能的机制。方法:取6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休克组(S组、SEN组)、复苏组(LR组、LREN1组、LREN2组),采用改良wigger's法复制重度失血性休克模型,检测各组大鼠血浆AST、ALT含量,肝组织TNF-α和MIP-2蛋白表达,MPO活性,电镜下观察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休克组比较,各复苏组血浆AST、ALT含量,肝组织TNF-α和MIP-2蛋白表达增加,MPO活性降低,肝组织超微结构受损明显;与LR组比较,LREN1组及LREN2组以上损伤减轻,其中LREN2组以上指标降低显著(P<0.05),肝组织病理损伤较轻。结论:休克期电针刺激双侧足三里能减轻重度失血性休克再灌注后肝脏损伤,其机制与降低肝组织TNF-α、MIP-2产生,降低MPO活性有关。  相似文献   
39.
目的观察环磷酸腺苷葡胺对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90例行上腹部手术的冠心病病人,随即分为A、B、C三组,A组:麻醉诱导前20 min M-cAMP2 mg/kg静滴;B组:麻醉诱导前10 min M-cAMP静注20 mg,随后2 mg/kg加入100 ml生理盐水中持续缓慢静滴至术毕;C组:麻醉诱导前10 min静注等量的生理盐液,然后100 ml生理盐液持续静滴。观察麻醉诱导前、术后8 h、术后24 h血浆CK-MB、IL-6、TNF-α、SOD、MAD的变化。结果A、B、C三组与T1相比CK-MB、TNF-α、IL-6、MDA血浆浓度均有显著增高(P<0.05),血浆SOD浓度显著降低,A、B组与C组相比变化幅度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M-cAMP在冠心病患者行非心脏手术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0.
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 (OPCAB)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变化及麻醉处理特点。方法 2 0例冠心病患者择期行OPCAB ,均采用异氟醚、芬太尼、异丙酚或咪唑安定静吸复合麻醉 ,术中用连续心排出量测定仪监测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全组病例均成功完成 0PCAB ,无麻醉并发症。显露前降支、右冠状动脉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较小 ;显露回旋支时MPAP、PCWP、CVP显著升高 ,而MAP、CO、CI和SVI显著下降 (P <0 .0 5 )。结论采用快通道麻醉技术和正确的麻醉管理 ,可以改善术中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和心肌氧供需平衡 ,实现早拔管、早恢复 ,从而提高OPCAB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