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5篇
临床医学   8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6篇
预防医学   2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背景:近年来兴起的三维运动解析技术,可获得多项行走过程中的生物力学参数,代表了目前步态生物力学研究的先进水平。目前该技术在国外开展较多,而国内则较少。国内有限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偏瘫患侧下肢矢状面上运动的分析。 目的:对偏瘫患者步行运动进行三维立体运动学分析,与正常步态对比,分析脑卒中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变化特征。 方法:运用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10例首发缺血性脑卒中偏瘫患者进行步态分析,以1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检测健康对照组步行过程中的基本时空参数、步态周期参数与骨盆三维运动角度参数,并对其运动过程中的对称性进行分析。检测两组下肢髋、膝、踝关节的三维运动学角度参数,对比两组下肢关节运动在矢状面、横断面与冠状面上的变化特征。 结果与结论:偏瘫步态表现出下肢运动膝关节屈曲受限,膝关节活动度减小。髋关节内收、旋内不足,外展与旋外角度增大。提示三维运动解析系统测试可测定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定量评价偏瘫患者下肢关节运动变化,从而进行相应针对性的稳定性与协调性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目前研究中步态分析参数的应用、步态分析的主要方法及分析的方式。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3-01/2007-05的相关文章,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步态分析”。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 Central中的相关文章,检索词“gait analysis”。 结果:多种神经肌肉、骨关节疾病可引起步态的异常。步态分析主要分为运动学分析和动力学分析、能量代谢分析等,方法主要包括目测法和定量分析法(包括足印法、动态肌电图、三维步态解析系统)。三维运动解析技术提供了精确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实现了运动学分析与动力学分析的统一,将其与动态肌电图结合运用,实时反映步态周期中不同时相的肌肉功能变化,确定产生病理步态的关键因素。 结论:三维运动解析技术代表了步态分析的先进水平,有着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14.
15.
目的:评价康复推拿疗法对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将缺血性脑卒中偏瘫痉挛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在住院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康复推拿治疗,对照组只进行常规住院治疗。对两组患者在入组时、治疗1月后进行上下肢Furl—Meyer运动功能评价与改良Barthel指数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并对组间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经治疗1月后,上肢Fus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仅表现出较对照组增高的趋势,差异无显著性(P〉0.05),下肢Fur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与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差异有显著性(P〈0.05),总体上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结论:康复推拿有助于促进脑卒中痉挛状态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对提高下肢运动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6.
王桂茂  纪清 《中医药导报》2012,18(6):125-126
在近年来中医高校留学生针推临床带教工作的基础上,总结教学经验,就文化基础、知识背景、语言交流、技能实践与教学教法等5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应对措施,以期获得更好的教学实践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红外热像技术,探讨捏脊的热效应及操作时间的客观化标准。方法:选取20例健康儿童,利用红外热像技术,分别经1名研究生和1名高年资医师捏脊后,采集小儿背部所得的相应红外热像数据,比较两组背部皮温的差异。结果:高年资医师组捏脊3次、6次、9次后,脊中线温度均高于操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结束捏脊后的1~3 min内,皮肤温度仍然高于开始时温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生组捏脊3次后,脊中线温度与操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捏脊6次、9次后,脊中线温度均高于操作前,在结束后的1~3 min内,皮温仍高于操作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捏脊对受试者的局部皮肤具有升温效应;捏脊6次可能是最佳频次,且捏脊操作手法的熟练度对小儿背部温度变化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8.
此次公用餐具HBsAg污染情况调查,经检测(RPHA)结果,200个餐后碗中检出HBsAg阳性率5.5%;206个清洗消毒后碗中未检出HBsAg。200双餐后筷子中检出HBsAg阳性率9.0%;200双清洗消毒的筷子中未检出HBsAg,但消毒后散装于餐厅由就餐者自由挑选的筷子186双中检出HBsAg阳性率6.45%。  相似文献   
19.
中风偏瘫步态的生物力学及其运动学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遗症之一,分析偏瘫步态的运动学规律,可以加深对偏瘫步态病理特点的认识,从生物力学的角度有效指导患者的运动训练。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5-01/2006-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偏瘫步态,运动解析",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中文。获得文章51篇。同时计算机检索PubMed Central1990-01/2006-12的相关文章,检索词"hemiplegic gait,gaitanalysis",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获得文章32篇。对资料进行初审,纳入标准:关于中风偏瘫步态运动学基础研究方面的文章。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对所得文献进行提炼,获得符合要求的文章29篇。其中RCT文章6篇,经验交流4篇。属于运动学或生物力学基础研究的文章19篇。结果:偏瘫步态是脑卒中引起的常见后遗症之一,也是全身功能异常的一种表现,具有显著地运动变化特征。可从其与正常步态的对比、基本的时-空参数分析、步态的对称性、重心的变化、躯体和骨盆的运动、下肢关节运动、健侧下肢与正常下肢的运动比较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运动学分析,从而加深对偏瘫步态的认识。本文主要阐述了偏瘫步态的运动学分析,临床康复治疗中,常通过骨盆控制训练与下肢协调性训练等以达到改善偏瘫步态,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因而分析并明确骨盆与下肢关节运动中何者为影响步行能力的关键因素,将有助于明确训练中的侧重点。结论:分析偏瘫步态的运动规律,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优化康复治疗方案,可对功能恢复产生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DL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严隽陶  齐瑞  王桂茂 《中国康复》2010,25(4):253-255
目的:探讨影响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DL能力恢复的相关因素,为临床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对327例确诊的首发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建立CRF表并记录其各项基本情况。患者出院后随访记录其6个月末时ADL恢复情况。以修订的Barthel指数(MBI)为因变量,以各项可能因素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最终得出多元回归方程。结果:327例患者在6个月末时失访7例,复发10例,死亡7例,最终进入回归方程的变量为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是否采取早期康复治疗、年龄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等。结论:分析了解影响脑卒中患者ADL能力的因素,在发病早期即给予全速的康复干预,可更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