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3篇
神经病学   3篇
特种医学   15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9篇
眼科学   1篇
药学   20篇
中国医学   7篇
肿瘤学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鼻胆管引流术在ERCP术后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朱小惠  杜志强  樊芳 《西部医学》2008,20(4):732-733
目的探讨鼻胆管引流在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后的作用。方法选择25例行治疗性ERCP的病人,术后置鼻胆管引流,并与24例非鼻胆管引流病人进行对照,观察术后急性胰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病人术后急性胰腺炎发生率分别为0.0%与7.81%,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内镜鼻胆管引流可有效预防ERCP术后胰腺炎。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一种最佳的更换造瘘口的造口袋.方法实验组(共30例)采用自制肛圈更换造瘘口,对照组(共30例)采用目前市面上供应的各种造口袋.对2组病人使用后的造口周围皮肤有无刺激性、每日平均费用及是否污染衣服三个方面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实验组病人的粪便无渗漏污染,对皮肤无刺激性,每日平均费用为0.6~1元;对照组26例出现污染衣服现象,27例有不同程度的皮肤刺激症状发生,每日平均费用为8~11元,经x2检验,p<0.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自制肛圈更换造瘘口效果理想,明显优于现今市面上不同类型的造口袋,且经济实用,更换方便,病人易接受.  相似文献   
83.
目的:观察放射性肺损伤模型大鼠早期胶原纤维增生及不同照射时间大鼠肺损伤情况。方法:实验于2002-07/11在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动物实验科完成。①选用30只健康雌性SD大鼠按随机抽签法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10只和照射组20只。②麻醉大鼠后,对照射组大鼠行直线加速器全胸部照射,照射剂量单次15Gy,距离1m,照射面积4.5cm×4.5cm,照射剂量率1.5Gy/min。正常对照组未行照射。③照射后5,15,30,60d对肺组织切片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显微镜下观察肺部病理改变;行Masson染色观察胶原纤维增生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胶原纤维的变化;比色法测定肺组织匀浆羟脯氨酸的含量(代表肺组织胶原含量)。放免法测定脯氨酸肽酶的活性(反映胶原降解代谢)。④计数资料差异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结果:大鼠3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①肺部病理改变: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显示,照射后大鼠肺水肿和肺部炎症随照射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②胶原纤维变化:Masson染色结果显示,照射组照射后5和15d基质胶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明显变化,照射后30和60d肺间质胶原纤维明显增多,60d肺间质出现胶原纤维增生。③肺组织显微结构变化: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单纯照射后5d间质胶原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照射后15,30,60d间质胶原纤维增多呈递增。④肺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和血清脯氨酸肽酶活力的变化:照射后60d两项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0.70±0.19)μg/L和(107.91±14.05)μkat/L;(0.32±0.11)μg/L和(63.50±12.78)μkat/L,t=2.96,5.75,P<0.05,0.01],照射后其余时间与正常对照组相近(P>0.05)。结论:①大鼠接受放射线照射后早期,出现放射性肺炎,肺间质胶原纤维在局部也开始明显增生;且随着胶原纤维合成的增多,其分解也增加。②照射后时间越长,放射性肺损伤大鼠肺纤维化越重。  相似文献   
84.
1 病例报告 患者女性,36岁,系某公司干部。因“发热、咳嗽伴全身酸痛、乏力10d”于2003年5月4日入院。患者于2003年4月24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温37.5℃,在单位医院拍胸片无异常,应用抗菌素(奥复星)及病毒唑治疗无好转,仍发热,体温38.5℃,伴咳嗽、全身酸痛及乏力,无咯血、气促、呼吸困难等症状。  相似文献   
85.
目的构建HBsAg真核表达质粒.方法用PCR的方法从质粒pEcob6中扩增出HBsAg基因,并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构建成重组质粒pcDNA3.1-S;然后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和DNA序列测定鉴定.结果经酶切和DNA序列测定鉴定,证实重组质粒构建正确.结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S构建成功.  相似文献   
86.
患者 男性,57岁,因反复咳嗽、咳痰6个月,加重1个月入院。6个月来反复出现咳嗽、咳痰,为白色黏痰,无发热、胸闷、气短、胸痛,当地医院给予抗感染、化痰等处理后,症状无改善,近1个月症状加重,院外行胸部CT示左肺门占位,患者为进一步治疗于2016年2月17日就诊我院。  相似文献   
87.
颅内的移瘤为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至颅内,在颅内各类肿瘤中它的发病率平均为6.71%.且有逐年增多的趋势[1]。以往对颅内转移瘤的治疗均属姑息性,传统方法为手术切除,全脑放疗和激素的单用或联合应用[2].国外资料统计颅内转移瘤,如不给予治疗,平均生存期为1~2个月,给予全脑放射治疗,平均生存期为3~6个月,其中部分病人直接死亡原因为颅外病灶所致[3,4,9].国内潘力等统计伽玛刀治疗后平均生存期为8.5个月(1~32个月)[5]。随着立体定向放射神经外科在颅内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多颅内转移瘤的患者接受了伽玛刀的治疗,我…  相似文献   
88.
目的 对比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Ⅱ)四联疗法与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四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旋杆菌(Hp)阳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88例Hp阳性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雷贝拉唑钠肠溶片+阿莫西林片+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治疗,研究组给予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Ⅱ)+阿莫西林片+克拉霉素片+枸橼酸铋钾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Hp根除率、抑酸效应及炎性因子水平。结果 治疗后,研究组的Hp根除率高于对照组,胃内24 h平均pH值高于对照组,抑酸起效时间短于对照组,抑酸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血清IL-6、 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雷贝拉唑钠肠溶片四联疗法相比,奥美拉唑碳酸氢钠干混悬剂(Ⅱ)四联疗法对Hp的根除效果更佳,可更好地发挥抑酸效应,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  相似文献   
89.
上腔静脉瘤一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患者男性 ,2 4岁 ,主诉“右胸痛、咳嗽、咳痰 4天”于 1999年 3月 2 2日入院。入院后病情逐渐加重 ,活动后伴胸闷、气短。X线胸片示 :中等量胸腔积液 ,右上纵隔见 7cm× 8cm半球形占位性病灶 (图 1)。入院查体 :体温 36 4℃ ,脉搏 80次 /min ,呼吸 2 0次 /min ,血压 10 5 / 6 0mmHg(1mmHg =0 133kPa)。浅表淋巴结未及肿大 ,气管稍向左偏移 ,右肩胛下角线第 7肋以下扣诊呈浊音 ,呼吸音消失。入院后检查肝肾功能、大小便常规均正常 ,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0 6× 10 9/L ,中性粒细胞 0 81,红细胞 4 35× 10 12 /L ,…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内镜微创套扎手术在食管平滑肌瘤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内镜微创套扎手术治疗的21例食管平滑肌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胃镜下食管平滑肌瘤套扎术16例,胃镜下黏膜切除术(EMR)3例,2例因为肿瘤瘤体过大转开胸手术,19例手术顺利,术后恢复平稳,无手术死亡及严重并发症,术后病理诊断均为平滑肌瘤.随访2~70个月,无复发.[结论]内镜微创套扎手术可作为食管平滑肌瘤的一种微创治疗方法,对于直径小于0.5 cm的食管平滑肌瘤,可行胃镜下黏膜切除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