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8篇
临床医学   10篇
内科学   27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27篇
预防医学   19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目的探讨显微喉手术治疗喉良性病变60例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分析收治的60例喉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感染、声带损伤及再手术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显微喉Nd:YAG激光手术治疗喉部良性病变疗效显著,预后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2.
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43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43例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进行分析,资料显示低血钾性周期性麻痹以男性青壮年发病为主,88.4%为特区暂住户籍打工者,67.4%有明显发病诱因。本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四肢呈驰缓性瘫痪,腱反射降低、血清钾降低及心电图异常。治疗提倡同时以0.3%-0.4%浓度静脉补钾及口服补钾以缩短病程。静脉高浓度及低浓度补钾均不宜采用。  相似文献   
53.
目的研究某地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β-内酰胺酶株主要基因型及其耐药性。方法以聚合酶链反应(PCR)法检测该市3所医院2002年8月—2007年6月分离的100株耐亚胺培南和(或)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中产金属β-内酰胺酶基因,并用二倍琼脂稀释法检测10种抗菌药物对产金属酶株的体外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共检出9株金属酶阳性菌株,其中3株IMP-1扩增阳性;6株VIM扩增阳性,经基因测序确认为VIM-2型。产酶株对头孢哌酮、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复方磺胺甲口恶唑全部耐药,部分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较为敏感。结论该地区铜绿假单胞菌流行株金属酶基因型主要为VIM-2型和IMP-1型;其耐药性强,临床应根据药敏结果选择药物联合使用,以达到最佳抗菌效果。  相似文献   
54.
HBIG抑制HBsAg、HBV DNA分泌的体外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对肝细胞的跨膜转运作用和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细胞模型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HBVDNA分泌的抑制作用。方法用含HBIG的培养基培养QSG7701细胞,在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培养上清的抗HBs,计算HBIG的透过率;用含HBIG的培养基培养HepG2.2.15细胞数天,或先以,定浓度的HBIG共培养,第3天后更换为不含HBIG的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于不同时间点定量检测培养上清的HBsAg、HBV DNA;用MTT比色试验观察药物的细胞毒性。结果浓度为0.1~0.4IU/mL的HBIG与QSG7701细胞共孵育48h时,细胞内约有38%~46%的HBIG。浓度为0.1~10.0IU/mL的HBIG作用第3、6.9天时能抑制HepG2,2.15细胞培养上清中HBsAg、HBV DNA的分泌(P〈0.01)。住尤药物继续培养的第5、7天,培养卜清中HBsAg浓度较有药物培养的第3天低且继续下降(P〈0.01),第9~11天逐步增高;培养上清HBV DNA水平在第5天时也较有药物培养的第3天低并继续下降(P〈0.01),第7~11大时逐步增高。结论在体外细胞实验中,HBIG能跨膜转运入肝细胞内,细胞内外的HBIG能抑制HBsAg、HBV DNA的分泌。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胰岛素抵抗、高脂血症、体重指数与2型糖尿病脂肪肝(DFL)的关系。方法对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的患者进行身高、体重、空腹血糖(FBG)、血脂(TG、TC、HDL、LDL)、血浆胰岛素(FINS)测定,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ISI)、体重指数(BMI),同时检查是否合并其他的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并与2型糖尿病非脂肪肝患者进行比较。结果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组与未并发脂肪肝组相比TG、TC、LDL、FINS、FBG、BMI均升高,HDL、ISI降低(P〈0.05或P〈0.01)。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脂肪肝患者存在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及超重,而且大血管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对2型糖尿病尽可能防止高胰岛素血症,控制血糖,维持正常血脂,减少胰岛素抵抗(IR),对预防和减少2型糖尿病脂肪肝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6.
目的:研究HBV感染者血清学模式与HBx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和异源双链分析的方法对HBV感染者血清中HBx基因进行多态性分析。结果:在HBsAg(+)/HBeAg(+)/HBcAb(+)、HBsAg(+)/HBeAb(+)/HBcAb(+)和HBsAg(+)/HBcAb(+)血清学模式中,HBx基因双链区(nt1595-1881)多态性不明显(P(0.05),带形基本一致;HBx基因单链区(nt1365-1625)多态性明显,HBsAg(+)/HBeAg(+)/HBcAb(+)模式PCR扩增产物条带数与HBsAg(+)/HBcAb(+)模式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慢性HBV感染者不同血清学模式HBx基因存在多态性,其多态性主要表现在HBx基因单链区。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HBsAg(-)/HBeAg( )/HBcAb( )/preS1Ag( )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SSCP)、异源双链分析(HA)和基因测序的方法,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进行分析,并与其母亲及参考序列HBV S基因进行比较,分析其变异情况.结果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与其母亲HBV S基因PCR扩增结果均为阳性,经SSCP、HA和核苷酸序列比对分析.两者HBV S基因多态性不明显,同源性为99.82%.与其母亲或参考序列(AF411409)比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 S基因在第353位由野生型的C变为A,从而使HBsAg 118位氨基酸由苏氨酸变为赖氨酸(aa118T→K).结论 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所感染的HBV在HBsAg第118位氨基酸上错义突变(T→K),改变了HBsAg的空间结构和抗原性,影响了HBsAg与抗-HBs的结合能力.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HBsAg(-)/HBeAg( )/HBcAb( )/preS1Ag( )少见血清学模式形成的原因,了解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体内血清学标志物及其HBVDNA变化情况。方法采用ELIS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巢式PCR和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该少见模式乙肝病毒携带者HBV血清学标志物和HBVDNA进行检测,每隔3个月复查一次,持续15个月。结果在研究的时间内,国产ELISA试剂盒检测结果均为HBsAg(-)/HBeAg( )/HBcAb( )/preS1Ag(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HBsAg均为阳性,并随时间延续HBsAg水平逐渐下降;巢式PCR与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BVDNA为阳性,病毒载量上下波动。结论该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学少见模式HBsAg为假阴性,动态观察HBsAg与HBVDNA水平,了解HBV复制情况,可为临床诊治提供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59.
病例摘要:患者男,36岁,因间断抽搐一周加重4小时于1995年5月16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因昏迷、抽搐在本市某医院就医。诊为“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一个月痊愈出院,出院后未再出现抽搐。一周来无明显诱因间断全身抽搐4次,每次持续30秒至1分钟,抽搐时意识丧失,口吐白沫,两眼上翻。入院前2天出现咽痛、鼻塞、流涕。入院前4小时开始频繁抽搐,大约每小时发作一次,发作间期出现头昏、乏力,思睡等症状。查体:T、P、R、BP均正常。神志清楚,精神差,瞳孔大小及对光反射正常。颈软。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未引出病理反射。辅助检查:胸片、心电图正常,头颅CT平扫未见异常,脑电图报告为严重不正常脑电图。脑脊液常规:无色透明,糖5.6mmol/L,蛋白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