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5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12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9篇
内科学   16篇
神经病学   1篇
综合类   48篇
预防医学   75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9 毫秒
51.
目的:应用蛋白质芯片技术筛选壮族单纯性室间隔缺损(VSD)血清标志蛋白.方法:用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和CM10芯片检测25例壮族单纯性VSD患儿与36例儿科常见病患儿血清,用Ciphergen公司的Biomark Wizard软件分析数据.结果:有12个蛋白具有统计学差异,其中质荷比(m/z)6 640.784、8570.154、8698.278、2244.582、5321.868、6441.972和7973.310 7个蛋白在VSD患儿血清高表达,质荷比(m/z)2 213.579、4604.572、2142.465、9198.582和2169.264 5个蛋白下调.结论:蛋白质芯片技术是发现与筛选室间隔缺损血清标志蛋白的快速、有效的蛋白质组学工具.  相似文献   
52.
目的 探讨XPD基因751、312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与肝细胞癌的关系.方法 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TaqMan MGB荧光定昔实时PCR分析方法对病例组300例肝细胞癌患者和对照组312例非肿瘤患者进行XPD基因751和312位点的基因型分析.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比较各基因型在两组中分布频率的差异,以及基因多态性和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结果 XPD基因751位点3种基因型AA、AC、CC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携带XPD751野生纯合子AA基因型者比较,携带XPD751AC或CC基因型者患肝细胞癌风险无显著增加(P>0.05).XPD基因312位点3种基因型GG、GA、AA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携带XPD312野生纯合子GG基因型者比较,携带XPD312 AA基因型个体罹患HCC的风险是携带XPD312 GG基因型的2.67倍(OR=2.67,95%CI:0.431~16.5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携带至少一个XPD312A等位基因的个体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是GG基因型的2.62倍(95%CI:1.626~4.222),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交互作用分析结果表明XPD基因751位点多态性与吸烟、XPD基因312位点多态性与吸烟、XPD基因312位点多态性与HBsAg阳性之间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存在交瓦作用,交互作用的OR值分别为4.291、5.341、7.348.结论 DNA修复基因XPD312A等位基因可能是广西南部地区人群肝细胞癌的危险等位基因,XPD基因多态性与吸烟、HBsAg阳性之间在肝细胞癌发生中存在交互作用,能增加罹患肝细胞癌的风险.  相似文献   
53.
着色性干皮病(xeroderma pigmentosum,XP)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DNA损伤修复缺陷所致.  相似文献   
54.
中国出生缺陷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永红  仇小强  曾小云 《现代预防医学》2007,34(11):2073-2075,2078
[目的]探讨影响中国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预防决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Meta分析的随机效应模型综合分析国内1991-2004年关于出生缺陷发病危险因素的研究文献14篇。累计病例3054例,对照4281例。[结果]单因素分析合并比值比(OR)分别为:母文化程度(0.7301),流产史(3.3768),孕早期服药(2.9642)、接触化学毒物(3.2927)、剧烈呕吐(10.6965)、感染(6.7954)、接触农药(5.9415)、TORCH感染(2.0370)、负性精神刺激(2.1331),父吸烟(2.2480)和饮酒(2.6646);多因素分析合并。比值比(OR)分别为:母文化程度(0.6545),孕期营养(3.4488),孕早期服药(3.4892)和负性精神刺激(1.6294)。[结论]影响中国出生缺陷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母文化程度,孕期营养,孕早期服药、感染、剧烈呕吐、接触化学毒物,父吸烟和父饮酒等。  相似文献   
55.
针刺对2型糖尿病大鼠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用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研究针刺对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随机分为3组,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模型组)、糖尿病模型针刺组(针刺组),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治疗40d后,处死检测一般指标,并观察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血中和动脉壁炎症介质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针刺组、对照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依次呈降低趋势(P<0.01),而稳态模式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呈增高趋势(P<0.01)。(2)针刺组甘油三酯、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游离脂肪酸、一氧化氮、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1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针刺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3)模型组动脉壁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的表达远远高于针刺组和对照组(P<0.01),而针刺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5)镜下可见模型组泡沫细胞和脂纹的形成,以及平滑肌细胞的变形、迁移和形成纤维帽;而针刺组动脉壁结构改变较轻,仅见内皮细胞收缩,弹力纤维增生。结论炎症参与了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针刺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其机制可能与降低炎症及一氧化氮、甘油三脂、低密度脂蛋白、游离脂肪酸及胰岛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56.
目的 调查贵港市不同地区暗娼人群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梅毒感染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针对贵港市不同地区HIV/梅毒感染的防制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参照《全国艾滋病哨点监测实施方案操作手册》,对贵港市2012—2015年3个地区哨点所监测的暗娼人群进行问卷调查和HIV、梅毒抗体的血清学检测。结果 共调查监测4 266名暗娼人员,平均年龄为(34.74±8.56)岁,主要以汉族为主(79.04%),在婚或同居者居多(76.37%),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所占比例较大(55.27%),以服务于低档场所为主(50.21%)。该调查人群流动性较低,本次在本地工作时间>1年者占60.09%。HIV总感染率为1.55%,其中贵港市辖区、桂平市、平南县3个地区的HIV感染率分别为1.31%、2.63%、1.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总感染率为10.01%,且呈逐年下降的线性趋势(χ2趋势=43.42,P<0.001),三个地区梅毒感染率分别为7.38%、21.76%、4.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毒、本次在本地工作时间>1年是HIV感染的危险因素,居住于桂平市、较低档场所服务、年龄大、在婚/同居均是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贵港市三个地区暗娼HIV/梅毒感染率较高,参考HIV和梅毒感染的影响因素,因地制宜地针对不同人群采取干预措施和长期有效宣传对防控HIV/梅毒感染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7.
文题释义:金雀异黄酮:又称染料木素,是一种多酚类化合物,来源于大豆和红三叶草等植物,分子结构与17β-雌二醇类似,因其对雌激素受体有高度亲和力而被认为是植物雌激素,具有抗氧化能力,可抑制酪氨酸蛋白激酶活性,具有诱发细胞凋亡、增加抗癌效果、抑制血管生成等作用。同时它也是类黄酮中的一种,因此常被称为大豆异黄酮,目前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癌症预防化合物,在预防癌症方面有显著作用。Wistar大鼠:是大鼠中的一种,1907年由美国维斯塔尔(Wistar)研究所养育成,现已是世界各国实验室中常见的大鼠,也是中国使用最广泛、用量最大的一种大鼠,其主要的特点是:头宽耳长,尾长度小于身长;繁殖力强,产仔多,生长发育快;性情温顺;抗传染病能力强;自发性肿瘤发生率低。背景:金雀异黄酮是一种大豆制品衍生物,具有预防骨质疏松和抑制癌症的作用,其对骨关节炎的作用目前尚无相关报道。 目的:分析不同剂量金雀异黄酮对骨关节炎的效果并探讨其机制。 方法:采用木瓜蛋白酶法建立雄性Wistar大鼠右膝骨关节炎模型,分5组干预: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灌胃给予4.5,9,18 mg/(kg·d)的金雀异黄酮,阳性对照组灌胃给予15 mg/(kg·d)的双氯芬酸钠,对照组灌胃给予纯净水,连续给药35 d。给药后第7,14,21天检测右膝膝关节直径;给药后第1,3,5周检测右膝关节液中炎性因子水平。分别于雄性Wistar大鼠皮肤表面涂纯净水、金雀异黄酮胶体和0.8%甲醛,建立皮肤刺激模型,观察皮肤出现红肿及皮疹情况。采用醋酸法建立雄性Wistar大鼠疼痛翻滚模型,醋酸注射3 min后分组干预,干预方式同骨关节模型,记录前20 min与后20 min大鼠肢体翻滚次数,判断止痛效果。实验方案经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伦理委员会批准。结果与结论:①相同时间点内,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膝关节直径小于对照组(P < 0.05),前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相同时间点内,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组基质金属蛋白酶3、白细胞介素6、白细胞介素1β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 < 0.05),前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③金雀异黄酮凝胶涂于大鼠皮肤表面后皮肤无皮疹及红肿;④前20 min与后20 min内,9,18 mg/kg的金雀异黄酮可缓解大鼠疼痛,其止痛效果和双氯芬酸钠无明显差别;⑤结果表明,金雀异黄酮对皮肤无刺激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具有止痛、抗炎、消肿和抗骨关节炎的功效。 ORCID: 0000-0002-8891-7977(曾小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组织构建;骨细胞;软骨细胞;细胞培养;成纤维细胞;血管内皮细胞;骨质疏松;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8.
目的 探讨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对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影响.方法 33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使用二甲双胍1 500 mg/d,治疗18个月,比较治疗前后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血脂谱、血糖、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标、性激素及颈动脉IMT变化.结果 经18个月的二甲双胍治疗,33例PCOS患者的BMI、舒张压(DBP)、睾酮(T)、黄体生成素(LH)、总胆固醇(TC)、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胰岛素曲线下面积(AUCINS)、血糖曲线下面积和胰岛素曲线下面积比值(AUCGLU/AUCINS)较治疗前显著下降,平均颈动脉IMT减少0.11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以颈动脉IMT治疗前后差值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治疗前后BMI及HOMA-IR差值进入方程,R2值分别为0.43和0.59.结论 PCOS患者长期使用二甲双胍治疗可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并可能减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9.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的情况,并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血糖、胰岛素抵抗、血压、血脂关系。方法:调查乌鲁木齐市10个单位维吾尔族年龄20~84岁的居民,进行体格测量和实验室测定相关指标,分别以年龄、性别分层统计分析超重和肥胖流行病学情况,分析不同体重指数与血糖、血压、血脂的关系。结果:以WHO现行肥胖诊断标准(超重BMI≥25kg/m^2,肥胖≥30kg/m^2)为标准,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城市居民超重现患率为:65.6%.肥胖现患率为18.3%。男性分别为71.2%,17.7%;女性分别为55.9%,19.3%;男性超重现患率高于女性(χ^2=15.7,15.5,P&;lt;0.01)。超重和肥胖现患率随年龄增长呈增长趋势。随BMI增加,收缩压、舒张压增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28.6438,5.8172,P&;lt;0.01);空腹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呈上升趋势,与体质量正相关(r=0.9424.0.9321,P&;lt;0.05)。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居民的每天膳食特点为高热量【平均(12.35&;#177;5.62)MJ/d】和高脂肪(平均脂肪热量比39.02%)。结论: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成年人中超重和肥胖病现患率高、年轻人与男性的超重与肥胖现患率高、热量摄入高、膳食结构不合理。  相似文献   
60.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家系成员体质量指数与糖代谢、血压、血脂的关系,借以探讨家系成员体质量指数的适宜切点。方法:抽取新疆和田地区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家系21个,16岁以上家系成员365人,按体质量指数分为6组,比较各组血糖、胰岛素抵抗、血压及血脂的情况。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不同体质量指数切点作为独立因素与2型糖尿病的相关联系。结果:365例成员纳入结果分析。①随体质量指数水平的升高,服糖后2h血糖、空腹及服糖后2h胰岛素、收缩压和舒张压、总胆固醇、三酰甘油、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均呈上升趋势,各体质量指数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②体质量指数<23kg/m2的两组,空腹血糖和服糖后2h血糖分别为(5.93±2.97)mmol/L和(7.75±6.02)mmol/L,接近空腹血糖及糖耐量异常标准。③体质量指数≥25kg/m2和体质量指数≥27kg/m2时,分别出现空腹糖耐量受损和糖耐量异常。④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23kg/m2,糖代谢异常OR=2.05,P=0.0477暴露组归因危险百分比为51.22%。结论:随体质量指数增高,新疆维吾尔族2型糖尿病家系成员的血糖、血脂、血压增高,体质量指数≥23kg/m2后,糖代谢异常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