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11篇
临床医学   20篇
内科学   6篇
外科学   10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斯锞  刘芙成  黎世尧  廖文  杨杰 《华西医学》2004,19(4):606-607
目的:探讨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胃粘膜组织学的影响。方法:纳入52例病例,均经胃镜、快速尿素酶试验(RUT)及病理组织学检查诊断为胃窦CAG伴Hp感染。并作血清细胞毒素相关蛋白(CagA)抗体检测。将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予洛赛克、阿莫西林、痢特灵治疗1周及对症治疗,B组予对症治疗。随访1年。1年后复查胃镜、RUT及病理组织学。结果:完成实验A组25例、B组23例。A组窦部炎症、萎缩治疗后明显减轻;治疗后窦、体部炎症A组明显轻于B组。B组治疗前后组织学无明显变化。B组体部慢性炎症加重率明显高于A组。A组组织学改变与患者CagA状态无关,B组中CagA阳性者体部活动性炎症加重较CagA阴性者明显。结论:根除Hp能使CAC患者胃炎反胃窦萎缩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72.
73.
74.
虎杖效用古今比对及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虎杖是中国传统药材,具有活血化癥、疏风利湿、通利关节等多种疗效。文献记载纷繁复杂,对虎杖的植株、效用等见解各异,为虎杖的现代应用与研究带来了困难。文章通过虎杖效用异同进行古今比对研究,为虎杖进一步开发利用、发现新的药用价值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5.
76.
目的:探索"药事管理学"课程考试改革的思路与方法,提供改革经验。方法:设计过程考核导向的考试改革方案,在本校2009级药学专业"药事管理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将学生分为试验班和改革班,试验班分为传统组、改革组、折中组,改革班全部实施考核改革。在全学期课程结束后对学生的过程成绩、表现及期末成绩,运用SPSS12.0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与结论:课程考试改革基本按实施方案开展,实现了改革目的;学生观念仍需转变,学习主动性仍需进一步提高。建议对考试改革实施方案加以改进,高校应从一年级开始强化学生过程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意识。  相似文献   
77.
在流动服务小姐中开展预防艾滋病行为干预研究初探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通过对流动小姐开展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减低她们感染艾滋病性病的危险性,进而保护一般人群免受艾滋病的威胁。方法 在社区中对提供或可能提供性服务的妇女进行健康教育,向她们提供因性行为不当而造成性病、艾滋病感染或意外怀孕等可能会影响到她们身体健康的有关知识和信息,促使她们改变不利于健康的行为。结果 在这组人群当中,使用避孕套的比例上升了10.1%,发生意外怀孕的人数由1997年的20.8%下降到2000年的14.3%,人工流产的比例也下降了4.0%。结论 采取的干预措施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但是还应继续观察其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8.
间充质干细胞体内成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章华  彭昊  廖文  张玉富  赵强  王常勇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14(9):680-682,689,i0001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内的成骨能力。[方法]从羊髂嵴处抽取10~15ml骨髓组织,用Pereoll分离液按梯度离心法分离出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增殖后种植在多孔β-磷酸三钙上,构建组织工程化骨,植入8只羊的左后肢跖骨缺损区(长21mm)作为实验组;单纯植入多孔β-磷酸三钙陶瓷材料的8只羊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后6、12、24周处死动物行放射学、组织学和生物力学检测。[结果]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测,术后6周实验组即可见有新骨生成,对照组则无明显新骨生成;骨缺损部位新生骨样组织、编织骨和板状骨出现的时间实验组也都较对照组早,并且不经软骨介导即能直接成骨,而对照组从两端以“爬行替代”方式成骨。术后24周,放射学和生物力学检测显示实验组骨缺损几乎完全修复,对照组只有部分愈合。[结论]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在体外具有良好的增殖能力,回植人体内后仍然具有良好的成骨能力,不需经过软骨过程就能直接形成新骨,显示了间充质干细胞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9.
目的:观察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构建组织工程化人工神经,修复大鼠13mm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实验于2002-10/2004-08在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九室及河北大学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实验分组:Wistar大鼠3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3组,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10只。壳聚糖神经导管桥接大鼠右侧13mm坐骨神经缺损。实验组无菌条件下抽取股骨髓腔内骨髓组织,贴壁分离法纯化、增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按1×109L-1细胞浓度与细胞外基质凝胶混合,植入自体神经再生室内;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细胞外基质凝胶,生理盐水对照组神经再生室内植入生理盐水。实验评估:术后12周观察以下指标:①大体观察:观察再生神经。②坐骨神经功能指数测定:选择印迹清晰的足印分别测量正常足(N)和伤侧足(E)的3个指标:足印长度(PL):足尖到足跟的最大距离;足趾宽度(TS):第1~5趾的距离;中间足趾宽度(IT):第2~4趾的距离。结果精确到0.1mm。坐骨神经指数=-38.3[(EPL-NPL)/NPL] 109.5[(ETS-NTS)/NTS]] 13.3[(EIT-NIT)/NIT]-8.8。坐骨神经指数值为0~-11%表示神经功能完全正常,-100%表示神经功能完全丧失,-11%~-100%表示部分神经功能恢复。③电生理检测:检测患侧小腿三头肌肌电图,检测再生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波幅。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手术侧腓肠肌湿质量/对侧正常腓肠肌湿质量×100%。⑤神经组织学检查:苏木精-伊红及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光镜下观察再生神经横断面再生神经髓鞘的形成;Loyez苏木精髓鞘染色及Bielschowsky改良镀银染色,观察纵向切片再生神经神经纤维;神经细丝蛋白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再生的神经轴突染色。随机选取部分正常坐骨神经作为正常对照。⑥透射电镜观察:再生神经的超微结构。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观察再生神经有效神经截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目、有髓神经纤维密度、有髓神经纤维直径、髓鞘厚度。结果:30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大体观察:术后12周,实验组及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导管内均有再生神经生成,外形似正常神经,直径较正常神经细,生理盐水对照组导管内无再生神经通过间隙。②坐骨神经指数:术后8,12周实验组坐骨神经指数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72.18±3.11)%,(-76.85±2.76)%;(-62.91±2.87)%,(-69.63±2.52)%],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7.85,P<0.01)。③电生理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波幅明显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分别为(41.29±3.83),(32.64±3.52)m/s;(3.21±0.34),(2.85±0.22)mV],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39,P<0.01)。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肌电图呈部分失神经电位表现,生理盐水对照组则为完全失神经电位。④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腓肠肌湿质量恢复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为(69.32±2.65)%,(66.72±1.75)%,(53.41±1.97)%],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F=9.32,P<0.01),实验组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F=6.25,P<0.05)。⑤组织学检查:术后12周实验组、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再生神经纤维排列整齐、密集,神经导管交界处无瘢痕,实验组再生神经纤维多且直径较粗大,排列更为规则。⑥透射电镜观察:实验组和细胞外基质凝胶组均见再生的有髓神经纤维。⑦再生神经纤维图像分析:术后12周实验组有髓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有效面积、有髓神经纤维数量、直径及髓鞘厚度均优于细胞外基质凝胶组。结论:壳聚糖神经导管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够促进周围神经的再生并可以作为种子细胞构建人工神经应用于周围神经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80.
热环境中大鼠脑、肺损伤与米帕林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背景:高温环境对生物体造成明显损伤,深入研究热环境损伤的机制、提高机体耐热损伤的能力,可为抗热环境药物研究提供参考。目的:观察预先使用米帕林,对热环境中大鼠损伤的作用,探讨急性热环境致机体脑、肺损伤作用和可能的保护措施。设计:完全随机设计,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材料:地点为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所。材料为二级Wistar大鼠,雄性,体质量160—200g,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饲喂专用,饮用自来水。方法:将大鼠随机分组,根据体质量灌胃给予不同剂量的米帕林,对照组给予相当体积的生理盐水,1h后进入41℃热环境。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大鼠体温变化和死亡时间,分析药物剂量与体温变化、存活时间的关系。对死亡大鼠进行主要脏器的病理分析,寻找热环境对机体损伤的主要靶器官。结果:41℃热环境明显影响大鼠的代谢和存活,进入热环境的大鼠体温经过短暂维持后迅速上升,大约在38min后死亡,死亡大鼠解剖发现肺明显出血和脑水肿,病理切片观察发现肺细胞和大脑神经元死亡明显;预先灌胃给予4.5—18.0mg/kg米帕林能够明显减缓大鼠在热环境下体温升高的速率,增加大鼠在热环境中的存活时间。9.0mg/kg剂量组体温上升速率减缓20%左右,存活时间延长超过50%。9.0mg/kg剂量组大鼠在进入热环境38min左右处死后,解剖发现轻微肺出血和脑水肿,损伤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米帕林灌胃能够增强大鼠抗热致死的能力,具有保护热环境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