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5篇
综合类   20篇
预防医学   24篇
药学   1篇
  2010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7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51.
52.
肾综合征出血热的诊断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干 《预防医学论坛》2005,11(5):637-640
HFRS的发病机制及病理演变过程涉及机体的许多系统和中间环节。病毒作为本病的始动环节,一方面可直接损害感染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另一方面也可激发机体的免疫应答,机体神经内分泌的变化及炎症介质与血管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引起机体病理生理紊乱与器官功能失常,致使病情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53.
本文用吖啶橙荧光素染色,对流行性出血热病毒(EHFV)感染动物进行了肥大细胞计量检测,结果证明:皮下筋膜肥大细胞显著增生,平均每50个高倍视野肥大细胞数(MC/50H),A9smp14组为372.73个;A3smp7组为275.53个;L99Smp7组为620.37个,三个对照组分别为36.3个,25.8个和59.14个。实验与对照组比高出10倍以上,P<0.001,有显著性意义。经异硫氰酸盐荧光素标记的 EHFV-25-MCAb 捡测肺、脑组织 EHFV 抗原,全部为阳性,证实其肥大细胞增生为 EHF 发病所致。肥大细胞大量增生,释放组胺可相应增多,对增加血管的通透性和出血将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4.
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对25株国内外病毒进行分型。病毒RNA逆转录成cDNA后,用Ⅰ型(HAN)和Ⅱ型(R22)两种分型引物进行体外扩增。产物经凝胶电泳、核苷酸序列分析和打点杂交等技术证实其特异性。结果表明,Ⅰ型引物仅扩增野鼠型病毒cDNA;Ⅱ型引物也只扩增家鼠型病毒,无交叉反应。扩增片段的大小与预计一致。两种引物和探针可将25株病毒明确地分为两种基因型,与血清学分型结果完全吻合。  相似文献   
55.
我们试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分离出血热病毒,在感染鼠肺组织内查见一种可传代的相关因子,经鉴定证明为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分离材料取自重疫区的黑线姬鼠肺组织;实验动物为非疫区的黑线姬鼠;检查指标为间接免疫荧光法,抗体为朝鲜出血热(KHF)抗原检查阳  相似文献   
56.
目前我国用于肾病综合征(HFRS)病原及流行病学调查的标准血清主要是病人恢复期血清。由于个体差异及血清的复杂性,必然影响检查结果的可靠性。我们用杂交瘤技术在国内首先获得高滴度(≥1/81920)高特异性的HFRS的25-1 McAb。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能识别从不同地区、动物和人血清分离到的轻型和经典型出血热,但不能识别其它一些虫媒病毒、小儿麻痹病毒和呼肠弧病毒;鼠肺抗原检查证明,25-1 McAb的敏感性和人恢复期血清一  相似文献   
57.
肾病综合征出血热(HFRS)也称流行性出血热(EHF)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死亡率较高的传染性疾病。直至1976年,南朝鲜首先从黑线姬鼠中分离到引起该疾病的相关抗原,并经进一步研究认为是一种病毒,但是,由于缺少形态学证据,国內外一直不能确定该病原属何种病毒,更无从了解其形态特征。因而,人们把出血热病毒描述为“难以捉摸的病毒”(Elusive virus),并把它称做“难解之谜”。  相似文献   
58.
流行性出血热(EHF)的几个流行病学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流行性出血热(EHF)在我国是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一种危害严重的病毒病。1931年发现于我国东北的东北部边境地区,1955年后在我国许多其它地区发现流行,发病地区扩大,发病率逐年增高,尤其1980年后,由于发现并经血清学证实我国存在家鼠型出血热的广泛分布及爆发流行,发病地区迅速扩大,发病率急剧上升。1983年全国设置了42个EHF监测点及5个综合性防治试点,从1984年起又组织全国EHF地  相似文献   
59.
新中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研究的主要成就   总被引:58,自引:1,他引:57  
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hemorrhagicfever ,EHF)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一类急性传染病 ,包括流行性出血热 (主要在亚洲 )及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epidemica,NE) (在欧洲 )。在我国每年发病 5~ 10万 ,占世界总发病数的 90 %以上。本病 1931年首次发现于驻扎在我国东北北部的侵华日军本文为我刊庆祝建国 5 0周年特邀系列综述第 35篇作者单位 :10 0 0 5 2北京 ,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出血热虫媒研究室中。 195 5年起 ,在我国许多其他地区陆续被发现。 1981年证实我国存在家鼠型…  相似文献   
60.
宋干 《预防医学论坛》2002,8(1):120-128
1 概述1 1 疾病性质 肾综合征出血热 (Hemorrhagicfeverwithrenalsyndrome ,HFRS)是由汉坦病毒 (Hantavirus ,HV)引起 ,伴有肾损综合征的一组出血热的综合名称 ,包括主要流行于亚洲的流行性出血热 (Epidemichemor rhagicfever,EHF)和流行于欧洲的流行性肾病(Nephrpathiaepidemica ,NE)。HFRS是由鼠类主要携带传播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按宿主鼠种不同 ,EHF分姬鼠型 (由黑线姬鼠等传播 )和家鼠型 (由褐家鼠等传播 ) ,而NE由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