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51篇
  免费   533篇
  国内免费   245篇
耳鼻咽喉   106篇
儿科学   126篇
妇产科学   69篇
基础医学   499篇
口腔科学   61篇
临床医学   1389篇
内科学   652篇
皮肤病学   32篇
神经病学   181篇
特种医学   625篇
外国民族医学   6篇
外科学   513篇
综合类   2261篇
预防医学   1081篇
眼科学   58篇
药学   1000篇
  7篇
中国医学   856篇
肿瘤学   207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36篇
  2022年   233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231篇
  2019年   215篇
  2018年   193篇
  2017年   154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214篇
  2014年   442篇
  2013年   374篇
  2012年   515篇
  2011年   591篇
  2010年   535篇
  2009年   506篇
  2008年   483篇
  2007年   477篇
  2006年   446篇
  2005年   371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306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248篇
  2000年   206篇
  1999年   172篇
  1998年   191篇
  1997年   142篇
  1996年   128篇
  1995年   119篇
  1994年   137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80篇
  1991年   75篇
  1990年   78篇
  1989年   75篇
  1988年   77篇
  1987年   61篇
  1986年   54篇
  1985年   44篇
  1984年   43篇
  1983年   32篇
  1982年   31篇
  1981年   2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14篇
  1978年   8篇
  1966年   4篇
  1965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目的观察高+Gz重复暴露后脑组织星形胶质细胞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变化。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10G;暴露组。+G2暴露组的大鼠暴露于+10Gz/45S,共暴露5次,中间间隔5min。分别于+Gz暴露后不同时间灌注取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脑GFAP的表达情况。结果+Gz暴露后1d、2d,顶叶皮层、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均显著增多(P〈0.05),以弱阳性细小型为主;暴露后4d、6d,顶叶皮层、海马GFAP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进一步增多(P〈0.01),以中等阳性细胞为主,肥大的GFAP增多。结论重复暴露+10Gz/45s可引起大鼠顶叶皮层、海马GFAP表达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3.
拔火罐与穴位注射对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SIL—2R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简称“复感儿”)免疫功能的变化,探讨拔火罐和穴位注射对复感儿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疗效机理。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治疗组、对照组复感儿治疗前后及正常儿童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治疗组采用拔火罐和穴位注射疗法,对照组使用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均采用单盲法。结果:(1)治疗前复感儿血清sIL—2R明显高于正常儿童(P<0.01);(2)经拔火灌和穴位注射治疗后,升高的sIL—2R水平有明显回落(P<0.01),临床疗效治疗组较转移因子对照组为优,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复感儿的免疫功能普遍低下与紊乱,拔火罐和穴位注射既可调节复感儿脏腑经络气血的正常运行,又能提高复感儿的免疫功能,这可能是其治疗复感儿取得较好疗效的机理所在。  相似文献   
24.
目的研究头颈部肿瘤CT灌注与肿瘤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相关性。方法对85例共88个(恶性77个,良性11个)头颈部肿瘤术前行CT灌注检查。采用螺旋CT机自带软件绘制感兴趣区(ROI)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并计算ROI强化峰值(PH)、达峰时间(PT)、平均通过时间(MTT),病灶相对强化峰值(RPH)和灌注量(PF)。其中35例切取与CT灌注靶层面相同的组织切片,行CD34、VEGF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CT灌注成像表现与微血管密度(MVD)和VEGF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头颈部肿瘤CT灌注成像TDC主要有3种类型,77个恶性肿瘤中53个(68.9%)表现为速升速降型;9个淋巴瘤中6个TDC表现为低平型曲线,与68个其他肿瘤中仅有9个为低平型曲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甲状腺癌呈高灌注,其PF(中位数为82.2ml·min^-1·100g^-1)与淋巴瘤PF(中位数为24.5ml·min^-1·100g^-1)、头颈鳞癌PF(中位数为23.8ml·min^-1·100g^-1)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11个良性肿瘤的MVD均数为(44.7±3.4)条/高倍视野,24个恶性肿瘤的MVD为(49.6±14.8)条/高倍视野,良恶性肿瘤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VEGF在恶性肿瘤呈强阳性者15个,弱阳性9个;在良性肿瘤呈强阳性1个,弱阳性10个,VEGF的表达强阳性率在良、恶性肿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MVD(中位数40.0)与PH(中位数26.9)、RPH(中位数14.5)和PF(中位数46.8)有明显相关性(r值分别为0.35、45.49和0.41),VEGF(中位数4.0)表达与MTT(中位数16.7)呈负相关(r=-0.41)。结论CT灌注成像TDC形态对头颈部肿瘤诊断及鉴别诊断有一定的帮助。MVD、VEGF与CT灌注相关,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肿瘤微循环情况。  相似文献   
25.
钡灌肠和CT及MRI对结直肠癌诊断的比较影像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钡灌肠(BE)、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对结直肠癌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对64例经临床拟诊结直肠癌患者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例患者中39例行BE检查,31例行螺旋CT检查,42例行MRI检查。其中经手术病理证实的结直肠癌54例。BE、CT和MRI对结直肠癌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96.9%、96.2%和97.1%;准确度分别为92.3%、83.9%和90.5%。CT和MRI对结直肠癌T分期诊断的准确度分别为73.1%和82.9%。结论BE是结直肠癌的基本影像学检查方法,CT和MRI是BE必要的补充检查手段,BE加MRI是诊断结直肠癌的优选组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6.
不同临床和病理分型对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临床和病理分型与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疗效的关系。方法总结1993年至2004年在解放军总医院肝胆外科手术切除的肝门部胆管癌198例病例资料。结果临床分型Ⅰ型34例,Ⅱ型60例,Ⅲa型27例,Ⅲb型33例,Ⅳ型19例,Ⅴa型6例。Ⅴb型19例。病理高分化腺癌35例,中分化腺癌52例,低分化腺癌54例,三者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29.5、11、5.5个月;病理切缘阴性者与切缘阳性者生存率有显著性差异(P 〈0.05)。手术并发症出现率41.4%,围手术期死亡1例。结论肝门部胆管癌根据临床分型进行相应的手术治疗;病理切缘阴性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之一;围手术期正确处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延长生存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27.
目的探讨经皮双针囊内注射类固醇治疗小儿孤立性骨囊肿的疗效. 方法 1996年1月~2004年1月,对28例小儿孤立性骨囊肿,在X线透视下,将2根细的骨穿针或腰穿针分别自囊腔顶部和底部刺入骨囊肿内,抽去囊液,冲洗囊腔后注入类固醇. 结果 27例随访10~62个月,平均28个月,无并发症发生.根据Chigira等X线骨囊肿愈合评价标准,Ⅳ级20例,Ⅲ级5例,Ⅱ例1例,Ⅰ级1例,治愈率92.6%(25/27).25例骨囊腔愈合时间3~10个月,平均4.5个月. 结论经皮双针囊腔内注射类固醇适合于小儿孤立性骨囊肿,简单,安全,治愈率高.  相似文献   
28.
一、卫生学调查简况我公司于1950年恢复生产,1962~1963年为式干凿岩,空气中粉尘浓度高达88~1118毫克/立方米,平均为366毫克/立方米,超过国家最高允许浓度43~588倍。游离二氧化矽含量为15~43%,粉尘分散度<5毫微米占80~97%。于1962年某矿的凿岩工几乎全部患尘肺病,且病情重,进展快。平均发病工龄4.32  相似文献   
29.
CT血管成像对肝细胞癌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对肝细胞癌(HCC)合并肝动脉-门静脉分流(APS)的诊断价值。方法127例HCC患者分别接受肝脏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和DSA检查,间隔时间3-15d。所有患者进行CTA检查,并以DSA为标准,对照分析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对APS的诊断价值。结果DSA证实52例(40.94%)HCC患者合并APS,中央型33例,周围型19例。CT横断面与横断面基础上结合CTA诊断APS的敏感度均为94.23%(49/52),特异度分别为84.00%(63/75)和97.33%(73/75),正确率分别为88.19%(112/127)和96.06%(122/127),阳性预测值分别为80.33%(49/61)和96.08%(49/51),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45%(63/66)和96.05%(73/76)。CTA排除了横断面CT对4例中央型APS和6例周围型APS的假阳性诊断。与DSA比较,多层螺旋CT对APS的分型符合率达88.46%(46/52),其中,中央型90.91%(30/33),周围型84.21%(16/19)。CTA还直观地显示23例重度分流中央型APS的供血动脉,其中19例为肝固有动脉分支,4例为胃十二指肠动脉分支。结论在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基础上进行CTA成像,能有效提高APS诊断的特异度和正确率。  相似文献   
30.
随着健康观念的转变和系统化整体护理的实施,病人的健康教育在护理工作越来越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对住院病人的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重要环节,尤其是脑血管病人的健康教育,对促进疗效、缩短治疗周期、降低致残率和疾病复发率有重要作用.在健康教育中怎样与病人沟通交流,要建立怎样的护患关系才能使健康教育更有效完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科对176例病人实施健康教育,通过健康教育促进了护患关系,病人对护士的满意度由2004年的90%提高到2005年的98%,现将在健康教育中如何与病人进行有效的交流谈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