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3篇
皮肤病学   9篇
综合类   3篇
预防医学   10篇
药学   10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12.
贵州省2003年16县市高危人群HIV感染的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贵州省自199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感染人数逐年增多,截止2002年底,报告感染者515例,为进一步了解和掌握贵州省部分高危人群艾滋病流行状况及危险因素,在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艾滋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安排及资助下,于2003年在省内16个县(市)对吸毒人群及暗娼开展了HIV感染调查,其内容包括血清学和行为监测(第二代监测)。  相似文献   
13.
截止1997年底,我省共检测艾滋病高危人群血清标本65323人份,发现HIV感染者45例。为及时掌握我省HIV/AIDS流行状况,现将我省1998年HIV/AIDS监测工作总结分析如下。材料与方法 分析数据来源于常规监测、哨点监测(5个国家级哨点和8个省级哨点)、专题调查及献血员筛查。常规监测以卫生部规定的HIV/AIDS高危人群作为监测对象。哨点监测按卫生部制定的哨点监测方案进行〔1〕,省级哨点监测每年只进行一轮。献血员筛查包括抽检各血站的标本和血站所送的初筛阳性标本,以及1998年11月卫生部安排我省在安顺、六盘水两地区对吸…  相似文献   
14.
2004年贵州省戒毒所内吸毒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贵州省自1993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以来,感染人数逐年上升,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HIV感染者1 611例。据专家最新估计,实际感染者人数已达3·5万左右。为了进一步掌握我省吸毒人群中HIV的感染状况以及这类人群中高危行为的情况,在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  相似文献   
15.
贵州省2003年艾滋病流行特征和趋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省艾滋病流行趋势十分严峻,每年新发现的HIV感染者均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003年全省共检测各类人群18981人份,检出HIV感染者462例。截止2003年12月31日,全省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977例,其中艾滋病病例23例,死亡报告32例。现将2003年全年监测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用NT-O-BSA-ELLSA方法结合麻风菌素试验对贵州12个县处于不同治疗阶段的麻风病人的1715例接触者进行了亚临床感染检测和临床观察研究。检出抗体阳性者306例,其中麻风菌素晚期反应阴性的高危者61例;经5-89年的临床观察,高危才发病14例,另有一例抗体阴性者发病。9年观察组中高危者的发病率是观察5年者的2倍;家庭内外、治疗前后、不同性别和亲缘关系的接触者中亚感与发病的比率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贵州省开展麻风细菌(ML)检验五年质控结果并分析其质控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采用提高人员素质、阅片会、标准片、现场考评等多种方法进行ML检验质控,对提高ML检验质量行之有效,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贵州省某乡农民艾滋病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截止到1997年8月,贵州省共发现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46例,农民占565%(2646)。鉴于HIV与丙型肝炎(HCV)的密切关系,我们于1997年9月在对我省某乡农民调查HIV感染情况的同时,检测了抗HCV,结果如下。1对象与方法:选择有HIV感染者的某乡16~60岁的农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提供的问卷,调查内容有:人口学特征、肝病史、献血史等共16项。同时采集被调查者静脉血3~5ml,分离血清,检测抗HIV,对结果为阳性、弱阳性者复检,复检后仍为阳性者送卫生部艾滋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艾滋病参比实验室确认。抗HC…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 研究HIV-1毒株基因变异与艾滋病在贵州省快速传播之间的关系.方法 在不同时间采集贵州省多个地区HIV-1感染者样本共190份,利用巢式PCR扩增env和gag基因并测定序列,采用MEGA4.0软件确定样本亚型并分析其与贵州省艾滋病流行之间的关系.结果 贵州省HIV/AIDS的报告数从1998年的66例上升到2009年的8435例,7年增加16.38倍.在不同时间采集的样本中共检出B(9例)、B'(4例)、C(2例)、CRF07 BC(75例)、CRF08 BC(17例)、CRF01 AE(64例)等多种亚型的HIV-1毒株;CRF07 BC、CRF08 BC的env基因离散率在传播过程中基因多态性不断增大(0.035±0.006→0.092±0.011).贵州省HIV亚型1998年以B'亚型(4/11)为主,2002年以CRF07 BC亚型(26/41)为主,而2007年以CRF01 AE(62/119)为主,亚型分布的变化与近年来贵州省艾滋病流行呈现快速上升趋势及2001-2006年以吸毒传播感染为主(吸毒传播感染2610例、性传播感染176例)、2006年后性传播感染人数开始急速上升(吸毒传播感染1713例、性传播感染1833例)的特点有直接关系,HIV主要流行毒株的变化与传播途径高度相关(x2=41.253,P=0.000).结论 不同亚型毒株随时间和主要感染途径的改变而成为当地的主要流行株,性传播人群是贵州省艾滋病防控的重点.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HIV-1 diversity and how did it promot the rapid spread of AIDS,in Guizhou province.Methods A total of 190 HIV-1 positive subjects were collected in different years and regions from Guizhou province.The env and gag genes were amplified with nested PCR and their sequences were determined.The subtypes were identified by the MEGA 4.0 software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ubtypes and AIDS epidemic were analyzed.Results The number of HIV/AIDS reported cases was increased from 66 in 1998 up to 8435 in 2009,a 16.38 time increase in 7 years.Subtypes B(9),B'(4),C(2),CRF07_BC(75),CRF08_BC(17),CRF01_AE(64)were identified in Guizhou province among the samples collected in various periods of time.The genetic diversities in env gene of CRF07_BC and CRF08_BC increased along with the spreading of HIV (from 0.035±0.006 to 0.092±0.011).Subtype B'(4/11)appeared the main subtype prevailed in Guizhou in 1998 as well as CRF07_BC(26/41)in 2002 and CRF01_AE(62/119)in 2007.The HIV/AIDS epidemic in Guizhou province showed an rapidly upward trend,with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HIV transmission as 2610 cases through injecting drug users(IDUs).and 176 cases due to sexually transmitted infections(STIs),from year 2001 to 2006.However,STIs began to increase rapidly,after 2006,with 1713 cases of IDUs and 1833 cases of STIs.Data indicated that the change of composition of different HIV-1 subtypes was correlated with the mode of transmission in Guizhou province(x2=41.253,P=0.000).Conclusion The types of HIV strains changed over time as well the turnover of the main risk factors.Sexual transmission,including both hetero-and homo-sexual became the main risk factors,suggesting the development of relate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on HIV/AIDS should be considered accordingly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