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6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1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3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1.
目的:评价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经济效果。方法:选择2003-04/2005-05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及奥氮平组,每组30例。利培酮组:口服利培酮片4~7mg/d,2次/d。喹硫平组:口服喹硫平片400~1000mg/d,2次/d。奥氮平组:口服奥氮平片10~20mg/d,2次/d。各组平均疗程分别为61.4,67.5,60.1d。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12周进行疗效评定,以简明精神病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价指标,≥80%为临床症状消失;60%~79%为显著好转;30%~59%为好转;<30%为无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进行不良反应评定,要求对每项症状作3方面的评定:严重度,症状和药物的关系,以及采取的措施。药品的不良反应及时记录。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成本和效果的确定,成本包括药品成本、治疗成本、检查成本、住院成本、时间成本;效果以总有效率作为各组药物治疗方案的衡量指标。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 显效例数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成本-效果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表示,增量成本-效果分析代表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的结果,通常以最低效果组为参照进行计算,本文以奥氮平组为基础对照。同时进行敏感度分析,假设药品费用下降5%,治疗费用、检查费用、住院费用、时间费用各增长1%,总成本发生的相应变化。结果:9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0%、83%。利培酮组与喹硫平组,喹硫平组与奥氮平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P>0.05);奥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χ2=2.963,P=0.301)。②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每日成本分别为222.38元,261.59元,319.02元,总成本为13656.36,17657.33,19102.67元。③利培酮、喹硫平、奥氮平组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142.25元,196.19元,228.85元。利培酮组成本最小。④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调整每日成本分别为139.23,193.71,228.35元,总成本调整分别为13450.63,17455.50,19065.42元。⑤在奥氮平组的基础上,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比较,利培酮组小于喹硫平组。⑥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比奥氮平少。结论:利培酮组单位效果成本最小,而且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因此利培酮为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2.
目的:评价利培酮、喹硫平、奥氯平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经济效果。 方法:选择2003-04/2005-05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及奥氨平组。每组30例。利培酮组:口服利培酮片4—7mg/d,2次/d。喹硫平组:口服喹硫平片400—1000mg/d,2次/d。奥氨平组:日服奥氮平片10-20mg/d,2次/d。各组平均疗程分别为61.4,67.5,60.1d。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12周进行疗效评定,以简明精神病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价指标,≥80%为临床症状消失;60%-79%为显著好转;30%-59%为好转:〈30%为无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进行不良反应评定,要求对每项症状作3方面的评定:严重度,症状和药物的关系,以及采取的措施。药品的不良反应及时记录。运用成本一效果分析方法进行成本和效果的确定,成本包括药品成本、治疗成本、检查成本、住院成本、时间成本;效果以总有效率作为各组药物治疗方案的衡量指标。总有效率=(临床治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215;100%。成本-效果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表示。增量成本-效果分析代表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的结果,通常以最低效果组为参照进行计算,本文以奥氮平组为基础对照。同时进行敏感度分析,假设药品费用下降5%,治疗费用、检查费用、住院费用、时间费用各增长l%,总成本发生的相应变化。 结果:90例患者均进人结果分析。①利堵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90%、83%。利培酮组与喹硫平组,喹硫平组与奥氮平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P〉0.05);奥氮平组与利培酮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χ^2=2.963,P=0.301)。②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每日成本分别为222.38元,261.59元,319.02元,总成本为13656.36,17657.33,19102.67元。③利培酮、喹硫平、照氮平组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142.25元。196.19元,228.85元。利培酮组成本最小。④利培酮、组喹硫平组、奥氮平组调整每日成本分别为139.23,193.71,228.35元,总成本调整分别为13450.63,17455.50,19065.42元。⑤在奥氮平组的基础上,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比较,利培酮组小于喹硫平组。⑥利培酮组和喹硫平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比奥氮平少。 结论:利培酮组单位效果成本最小,而且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也较低,因此利培酮为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对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效果。方法稳定期COPD患者4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观察组2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祛痰、平喘治疗;观察组采用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结果 3月后,观察组患者的肺功能、步行6 min距离、呼吸困难评分以及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1年内的COPD急性加重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N-乙酰半胱氨酸联合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吸入剂治疗稳定期COPD有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44.
目的:探讨非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NCE-MRA)在评估肝脏门静脉解剖中的临床价值,并与 MSCT门静脉成像(MSCTP)进行对照。方法:选择30例受试者分别行 SLEEK 序列 NCE-MRA 和 MSCTA 门静脉成像检查,其中肝硬化10例,肝癌10例,健康体检者10例。由两位医师分别对所有患者的 NCE-MRA 和 MSCTP 门静脉成像质量进行评分(4级评分法)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NCE-MRA 组和 MSCTP 组中,门静脉成像质量评分在2分以上者分别占93.3%(28/30)和96.7%(29/30)。两种方法均能显示所有受试者的3级及3级以下的肝内门静脉,符合率为100%(30/30)。2例(6.7%)健康志愿者的门静脉第6级分支在 NCE-MRA 上未显示,而在 CTP 上可以显示;3例(10%)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门静脉第5级分支在 CTP 上未显示,而在 NCE-MRA 上可以显示;2例(6.7%)肝肿瘤患者门静脉的部分第4级分支在 CTP 上未显示,而在 NCE-MRA 上可以显示。两种方法的门静脉图像质量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位诊断医师对 NCE-MRA 门静脉成像质量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 值为0.95。结论:SLEEK 序列 NCE-MRA是一种无需使用对比剂的非侵入性血管成像方法,能有效地对肝脏门静脉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45.
目的探讨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后的治疗反应以及疗效与血糖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2008年1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住院的抑郁症患者,其中抑郁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28例,设为共病组;配对抽取未合并糖尿病的抑郁症患者17例,为非共病组。疗前采用17项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Rating Scale 17,HAMD-17)评定抑郁的严重程度。随后对两组患者采用西酞普兰片(喜普妙)进行治疗,治疗剂量和疗程均相同,治疗后采用HAMD减分率评价两组疗效。并检测共病组疗后的HbA1c水平,按照HbA1c水平再将共病组分为HbA1c达标组(HbA1c〈6.5%,n=18)和HbA1c不达标组(HbA1c≥6.5%,n=10)2个亚组,并对2个亚组的疗效和其他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1治疗后共病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共病组(t=-5.049,P〈0.01);2共病组中HbA1c达标组和HbA1c不达标组相比,达标组疗前HbA1c水平较低,达标组HAMD减分率明显低于非达标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016,P〈0.01)。结论抑郁症与糖尿病共病患者抗抑郁治疗的效果明显差于非共病组,血糖控制不良的共病患者疗前的血糖水平较高,同时该组患者抗抑郁的疗效不佳。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五种病原学检测技术在不同取材方法获取的病理标本中结核阳性率的差异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17年武汉市肺科医院外科手术并临床确诊结核的345份病例的结核病原学检查结果,以标本取材方式不同为分组依据,对各组抗酸染色涂片(AFB)、实时荧光定量PCR(TB-DNA)、RNA恒温扩增实时荧光检测(SAT-TB)、Gene-X-pert/RIF (X-pert)、结核培养(CTB)等结果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以临床常用的四种方法获取标本,分别为手术345例、穿刺55例、脓肿切排(简称切排)37例和收集分泌物7例。以临床诊断为标准,手术、穿刺、切排和收集分泌物获取的标本病原学总阳性率分别为86.38%、85.45%、100.00%、85.71%;X-pert阳性率分别为86.26%、83.33%、100.00%、85.71%,五种检测技术灵敏度由高到低排序各组前两名均为X-pert、TB-DNA,最低均为AFB;以手术标本结果为诊断标准,虽切排和穿刺标本CTB阳性率均高于手术标本,一致性均为中等(K=0.521、0.530),但五种病原学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McNemer检验,P>0.05)。结论 病理标本中五种结核病原学检测技术检出率均与取材方法无关,提倡早期对病灶精准穿刺行X-pert、CTB检查以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7.
刘小玉 《全科护理》2011,(12):1064-1065
静脉留置针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既解决了病人反复穿刺的痛苦又减轻了护理人员的工作量,特别是危重病人,可随时打开静脉通道,及早用药,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对于长期采用刺激性和对血管有损害的药物病人及老年病人使用静脉留置针,起到了很好的保护血管的作用。现将使用静脉留置针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老年急症肝外胆系结石的外科治疗时机及术式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急症肝外胆系结石的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7例均手术治疗。急诊手术61例,死亡1例(1.6%),术后并发症15例(24.6%),其中胆漏2例,感染9例,其他4例;择期手术116例,术后并发症15例(12.9%),其中胆漏1例,感染13例,其他1例。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有急诊手术指征的患者为抢救生命宜选择急诊术式,对一般情况可而仅患胆囊疾病的患者可急诊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否则,宜先保守治疗后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49.
目的:探讨喹硫平单药治疗伴强迫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自身前后对照研究,选择58例符合ICD-10诊断标准的精神分裂症患者,接受可变剂量的喹硫平(思瑞康()治疗8周。疗效评定用耶鲁-布朗强迫症状量表(Y-BOCS)、阳性及阴性症状量表(PANSS)量表。安全性评价用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记录表等。结果: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重复测量方差检验显示,完成治疗患者的Y-BOCS量表评分[(21.31±7.33)vs.(9.29±6.09),F=102.36,P<0.01]和PANSS量表评分[(88.47±16.39)vs.(52.92±14.92),F=134.98,P<0.01]在治疗前后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发现Y-BOCS量表和PANSS量表评分,基线期、2周末、4周末、6周末和8周末之间均两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8周末强迫症状的有效率为63.3%;精神病性症状有效率为65.3%。相关分析显示强迫症状在基线期与阳性因子呈弱相关(r=0.264,P<0.05),而治疗到6周末,与阳性因子(r=0.403,P<0.05)、阴性因子分(r=0.340,P<0.05)...  相似文献   
50.
目的:评价帕罗西汀、文拉法辛、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的经济效果。方法:选择2002-01/2004-12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精神卫生中心收治的抑郁症住院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帕罗西汀组和文拉法辛组及西酞普兰组,每组30例。帕罗西汀组口服帕罗西汀片20~50mg/d,1次/d。文拉法新组口服文拉法新胶囊75~375mg/d,3次/d。西酞普兰组口服西酞普兰片20~60mg/d,1次/d。各组平均疗程分别为45,70,84d。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2,4,6,8周进行疗效评定,以汉密顿抑郁量表减分率为疗效评价指标,≥75%为显效;≥50%为有效;<50%为无效。采用副反应量表进行不良反应评定,要求对每项症状作3方面的评定:严重度,症状和药物的关系以及采取的措施。并及时记录。并运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成本和效果的确定,成本包括药品成本,治疗成本,检查成本,住院成本,时间成本;效果以总有效率作为各组药物治疗方案的衡量指标。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成本-效果采用单位效果所花费的成本来表示,增量成本-效果分析代表一个方案的成本-效果与另一个方案比较而得的结果,通常以最低效果组为参照进行计算,本文以西酞普兰组为基础对照。同时进行敏感度分析。假设药品费用下降5%,治疗费用、检查费用、住院费用、时间费用各增长1%,总成本发生的相应变化。结果:9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帕罗西汀组、文拉法辛组、西酞普兰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90%、80%。帕罗西汀组与文拉法辛组总有效率接近,文拉法辛组与西酞普兰组总有效率差异不明显(P>0.05);西酞普兰组与帕罗西汀组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5)。②帕罗西汀组、文拉法辛组、西酞普兰组每日成本分别为222.63,155.94,155.37元,总成本为10018.35,10915.80,13051.08元。③帕罗西汀组、文拉法辛组、西酞普兰组单位效果所需成本分别107.72,121.29,163.14元。帕罗西汀成本最小。④帕罗西汀组、文拉法辛组、西酞普兰组调整每日成本分别为219.32,154,97,154.39元,总成本调整分别为9869.40,10847,90,12968.76元。⑤在西酞普兰组的基础上,帕罗西汀组和文拉法辛组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比较,帕罗西汀组小于文拉法辛组。⑥帕罗西汀和西肽普兰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但比文拉法辛为少结论:帕罗西汀组单位效果成本最小,而且增加单位效果所需成本较低,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因此,帕罗西汀组为最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