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4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4篇
内科学   9篇
神经病学   10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102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本文对哲盟地区部分4~14岁蒙古族儿童,进行了有关影响血压偏高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经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取前8个主成分已表示原15个指标总信息的80.96%。  相似文献   
22.
蒙古族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探讨蒙古族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于2001年6月,在现况调查的基础上,选择有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51例,血压正常32例,无高血压家族史的高血压64例,血压正常85例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CR)技术检测ACE基因的插入/缺失(I/D)多态性。用χ^2检验,比较4组人群ACE基因I/D多态性基因型频率和I、D等位基因频率的差异。结果:ACE基因的3种基因型(Ⅱ、ID、DD)在4组人群间的分布无显性差异。在4组人群中均表现出ID基因型频率最高,其次为Ⅱ基因型,DD基因型频率最低。I、D等位基因在4组人群间的分布也无显性差异。在4组人群中I等位基因频率均高于D等位基因频率。结论:ACE基因I/D多态性与蒙古族高血压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23.
目的研究我国蒙古族农牧民代谢综合征(MS)诊断的腰围(WC)适宜切点。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左后旗朝鲁吐苏木和奈曼旗固日班花苏木32个自然村2589名年龄大于20岁的蒙古族农牧民为研究对象,以国际糖尿病联盟(IDF)MS全球共识诊断标准为基础,分析蒙古族男女不同WC水平与MS其他组分聚集的关联,检出至少两个组分存在时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的WC界限,作为诊断蒙古族农牧民MS的WC切点,并以此计算不同年龄组MS的检出率。结果随WC增大,MS组分聚集的OR值显著增高。当男性WC≥84cm、女性WC≥81cm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IDF标准在蒙古族农牧民男性中WC切点偏高,宜降至男性≥85cm、女性≥80cm。  相似文献   
24.
目的了解我国新生儿出生体质量水平及巨大儿的发生率,探讨巨大儿发生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自全国抽取了5个省份中的5个城市为研究现场,每个城市抽取一个或几个社区为城市人群,一个乡镇或自然村为农村人群。调查对象是自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有效人数为16 880。调查的主要内容有婴幼儿一般状况、父母一般情况、母亲孕产期健康状况、母亲流/引产情况等,用卡方和Logistic回归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率为2.88%,巨大儿发生率为10.31%。男孩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女孩(P〈0.01),城市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农村(P〈0.01),5个地区的巨大儿发生率不同(P〈0.0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婴儿性别、出生地区、母亲生育年龄、母亲文化程度、孕期疾病史、胎儿产期、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有关(P〈0.01或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婴、城市出生、母亲生育年龄≥30岁、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是巨大儿发生的危险因素(P〈0.01或0.05)。流产史和引产史与巨大儿发生无关(P〉0.05)。结论我国巨大儿发生率偏高,男性胎儿、城市人口、母亲生育年龄过大、母亲文化程度高、胎儿过期产会增加巨大儿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25.
目的调查出生体质量的分布情况及影响因素,探讨低出生体质量危险因素的聚集与低出生体质量危险性的关联性,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了来自中国5个省份中5个城市的市区、镇和农村,以2006年1月1日至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共调查16 954名婴幼儿。采用现况调查方法,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表对调查对象进行面访调查。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估计低出生体质量危险因素的比值比(OR)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母亲民族、性别、出生地区等因素后,妊高征、生育胎次≥2次及早产这3个因素均与低出生体质量危险性相关联(均P〈0.01);进一步分析危险因素聚集性,在调整母亲民族、性别、出生地区等因素后发现,与无危险因素聚集比较,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低出生体质量发生的危险性越高(趋势检验χ2=550.3,P〈0.01),早产、胎次≥2、妊高征、孕期贫血这4个危险因素聚集1、2和≥3个的OR值分别为6.311(95%CI为5.024~7.926)、27.49(95%CI为19.80~38.18)和35.04(95%CI为15.66~78.40);危险因素聚集2个及以上的OR值均高于1项的OR值。结论低出生体质量危险性随着危险因素聚集个数的增加而增大。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蒙古族人群探讨体重指数(BMI)、腰围(WC)、腰臀比(WHR)与高血压的关系及对高血压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ROC曲线评价.结果 正常血压组不同性别间的BMI、WC、WH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血压组不同性别间的BMI和WHR差异均有统计差异(P<0.01),而与WC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男性各指标对高血压预测价值的大小依次为:WHR> WC> BMI;女性为:WC> WHR> BMI.结论BMI、WC、WHR是蒙古族高血压重要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27.
[目的]进一步了解不同年龄、性别的蒙古族饮酒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采用对数线性模型的方法对各因素的主效应和交互效应进行分析。[结果]男性青年和老年组饮酒与高血压有关联(P﹤0.05),男性中年组及女性各组饮酒与高血压均无关联(P﹥0.05);男性各年龄组和女性中年组的饮酒量与高血压相关联(P﹤0.001),而女性青年组和老年组饮酒量与高血压无关联(P﹥0.05);男性青年组饮酒年限与高血压有关联(P﹤0.05),男性中年、老年及女性各组饮酒年限与高血压无关联(P﹥0.05)。[结论]蒙古族人群饮酒量与高血压相关联;对数线性模型方法是分析高维列联表交互效应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28.
江苏省常州市婴儿低出生体重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江苏省常州市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常州市所属城市、县镇及农村各1个现场,以2006年1月1日-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婴幼儿及其父母为调查对象.结果 有效调查6 225人,其中男婴3 252人(52.24%),女婴2 973人(47.76%);低出生体重147人,发生率为2.36%;低出生体重组婴幼儿畸形率(2.04%)和死亡率(4.76%)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0.11%,0.28%)(均P<0.001);低出生体重组与正常体重组比较,婴幼儿发生畸形与死亡的OR(95%CI)值分别为15.92(4.08~62.2)和17.80(7.15~44.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男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有胎次和早产;女婴低出生体重的危险因素有胎次、早产、妊高症和人工流产.结论 低出生体重是引起常州市婴幼儿发生畸形与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胎次、早产、妊高症及人工流产是低出生体重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妊高症、人工流产对女婴低出生体重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29.
赵柳华  吴刚  佟伟军 《临床荟萃》2012,27(17):1510-1512
慢性肾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一个临床综合征,它发生在各种慢性肾实质疾病的基础上,缓慢的出现肾功能减退而至衰竭。CRF的过程呈现进行性和不可逆性,最终都将发展为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国际肾脏病协会对部分国家和地区的统计表明,的患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呈持续增  相似文献   
30.
目的 分析蒙古族7~18岁学生在1985-2010年间身高生长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 采用“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蒙古族通辽校点1985、2000、2010年的调查数据,将蒙古族7~18岁学生分为城男、乡男、城女、乡女4类,对学生身高、生长水平的城乡差异、快速增长期及增长高峰年龄变化、成年(18岁)时身高性差等进行动态分析.结果 1985-2010年,蒙古族7~18岁学生身高生长长期变化有明显增长趋势,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组的身高均值增长量分别为5.79、5.26、3.66、4.27 cm;1985-2000年(前15年)学生身高增长速度明显大于2001-2010年(后10年),城男、乡男、城女、乡女组的身高增长速度前15年与后10年分别为3.32与0.81、2.84与1.00、2.04与0.60、2.47与0.57 cm/10年,提示蒙古族7~18岁学生生长长期变化速度呈现先快后慢特点;蒙古族7~18岁城市学生身高增长大于农村,城乡男生身高增长快于女生(城男城女比较t =4.15,P<0.01;乡男乡女比较t=1.42,P>0.05),蒙古族7~18岁学生中城男、城女、乡女均表现出身高增长高峰年龄提前趋势;蒙古族18岁学生身高性差逐渐增加,1985、2000和2010年城市18岁学生身高性差分别为9.28(95%CI=8.26~ 10.30)、12.96(95%CI=12.16~ 13.76)和13.50(95%CI=12.70~ 14.30) cm,农村18岁学生身高性差分别为10.37(95% CI=9.79~10.95)、10.97(95% CI=10.24~ 11.70)和11.66(95% CI=10.89~12.43)cm,2000和2010年城市身高性差均高于农村性差(P<0.05),且性差均< 14 cm,提示蒙古族7~18岁学生身高增长仍处于生长长期趋势的增长阶段.结论 蒙古族7 ~18岁学生身高的生长水平呈积极增长的长期趋势,且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但城乡学生发育水平仍有差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