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6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7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8篇
内科学   14篇
皮肤病学   2篇
神经病学   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33篇
药学   11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8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7篇
  1984年   2篇
  1960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 分析2006-2010年我国(未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以下同)钩端螺旋体病(leptospirosis,钩体病)疫情流行病学特征,为钩体病防控工作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2006-2010年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的报告数据和全国钩体病监测哨点的病例信息,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 结果 2006-2010年,中国钩体病病例报告数继续减少,年均719例,合计病死率为2.47%。南方长江、珠江和澜沧江流域的四川、云南、湖南、江西、广西和广东6省病例占全国病例的74.58%。发病高峰为8、9月,占全年病例的38.96%。病例中农民占75.24%,学生占11.01%,35岁以上中老年病例占66.82%。10~15岁的儿童发病率出现小高峰,进入成年后发病率再次上升至中老年达到高峰。4年来我国共报告34起钩体病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共发病174例,死亡39例。2006-2010年,监测点搜集的1020例钩体病病例中62.94%发病前1个月有可疑疫水接触史,其中91.74%为田间劳动或游泳戏水史。10种常见鼠类及蛙、猪、牛、犬和小麂等检出带菌。黄疸出血群赖型、秋季群秋季型、七日热群七日热型、流感伤寒群流感临海型和澳洲群澳洲型5种菌型的抗体近年来在人群中的最为常见。 结论 近年来我国钩体病疫情维持在较低水平,但流行因素仍广泛存在,病死率较高且局部暴发仍时有发生。南方地区疫情较重、夏秋之交高发、以稻田型疫情为主的流行特点没有改变,但中老年已取代青壮年成为我国钩体病主要危害人群。局部钩体病暴发风险仍存在,医务人员培训和大众健康教育仍需加强。  相似文献   
82.
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MS)大鼠心肌组织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CE2)表达,及其与血浆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的关系并观察缬沙坦对其影响.方法 SPF级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分5组,每组各10只:正常对照组;MS模型组;MS 缬沙坦10 mg/(kg·d)组;MS 缬沙坦20 mg/(kg·d)组;MS 缬沙坦30 mg/(kg·d)组.6周后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法测定心肌ACE2 mRNA表达;免疫组化法测定心肌ACE2;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及心肌局部AngⅡ水平.结果 与正常大鼠组比较,MS大鼠收缩压升高(P<0.01),心肌组织中ACE2 mRNA及ACE2表达降低(mRNA:0.6±0.02 vs 0.85±0.03,P<0.01;蛋白:113.69±5.62 vs 168.20±3.46,P<0.01),心肌及血浆AngⅡ水平明显升高(P<0.01).缬沙坦干预后收缩压明显下降,心肌及血浆AngⅡ水平进一步升高(P<0.01),心肌组织中ACE2 mRNA及ACE2表达增加(mRNA,10 mg/d:0.45±0.02,20 mg/d:0.65±0.03,30 mg/d:0.75±0.03;蛋白:10 mg/d:127.58±5.48,20 mg/d:140.66±4.18,30 mg/d:157.63±3.50)明显高于MS模型组(mRNA:0.26±0.02,P<0.01;蛋白:113.69±5.62,P<0.01),呈剂量依赖型(P<0.01).结论 MS大鼠心肌ACE2表达降低.缬沙坦降低收缩压水平,还可能通过升高血浆及心肌局部Ang Ⅱ水平来提高MS大鼠心肌组织中ACE2 mRNA及蛋白表达.  相似文献   
83.
目的 了解有无保护性行为HIV阳性的MSM人群性传播行为状况,及与健康状况和性伴告知的关系。方法 在成都和上海市HIV感染者中,采用滚雪球方法共招募308名HIV阳性且有无保护性行为的MSM为调查对象,调查内容包括被确认HIV感染时间、CD4+T淋巴细胞数、病毒载量、抗病毒治疗状况、焦虑和抑郁症状、最近6个月性伴种类和性行为、固定性伴和偶然性伴告知状况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方法分析性传播行为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308名调查对象中,最近6个月至少有一次性传播行为的报告率为70.1%(216/308);确认HIV感染后拥有男性固定性伴、男性偶然或商业性伴的比例分别为89.0%(274/308)和68.2%(210/308),其中未告知固定性伴、未告知偶然或商业性伴的比例分别为59.1%(162/274)和94.3%(198/210)。未告知固定性伴者中,91.9%(149/162)有性传播行为,未告知偶然或商业性伴者中相应的比例为89.9%(178/198)。多因素分析显示,非同性性取向者拥有性传播行为的危险约是同性性取向者的6倍(aOR=5.896,95%CI:1.808~19.232);未将自己的HIV感染状况告知、或仅部分告知男性偶然性伴或商业性伴者,其继续传播行为的危险分别是告知性伴者的29倍和19倍(均未告知者:aOR=28.957,95%CI:7.511~65.004;部分告知者:aOR=18.956,95%CI:6.995~57.417);确认感染HIV时间为<6个月者其继续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最高,1~2年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最低(aOR=0.048,95%CI:0.033~0.788),≥2年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有所升高;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者相比,接受抗病毒治疗者发生性传播行为的危险性降低。结论 HIV阳性且有无保护性行为的MSM人群拥有性传播行为比例超过2/3,增加抗病毒治疗和促进性伴告知是降低HIV阳性的MSM人群继续传播的重要策略,确认HIV感染时间<6个月者是性传播行为干预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84.
目的 评估2018年11月在我国大陆地区发生或者可能由境外输入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 方法 根据国内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及重点传染病监测等各种资料和部门通报信息,采用专家会商法,并通过视频会议形式邀请省(自治区、直辖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参与评估。 结果 总体上,预计11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报告数将比10月有所上升,可能以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其他感染性腹泻病及手足口病等事件为主。 人感染禽流感可能会出现散发病例。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传染病也将出现季节性升高。 近期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病毒病疫情形势仍然严峻。 11月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事件将进入高发时期。 结论 需要重点关注人感染禽流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对于流行性感冒、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及刚果埃博拉病毒病疫情予以一般关注。   相似文献   
85.
为了解近年我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的数量与结构变化,从而为进一步加强疾控中心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本研究系统整理与分析2005-2010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与《中国卫生统计摘要》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力资源的相关资料数据。结果显示,近年来,全国省、市、县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机构平均人员数维持稳定,至2010年,三级疾控中心人员总数为195 467人,每10万人口疾控中心人员数为14.6人。西部地区疾控中心每机构平均人员数持续低于东、中部地区。省级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而市、县级疾控中心该比例逐年下降。2010年较2005年,疾控中心卫生技术人员中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所占比例上升了15.2%,中、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增加2.8%,45岁以下人员所占比例减少了8.1%。调查表明,近年来全国省市县各级疾控中心人员队伍得到一定发展,但不均衡,卫生技术人员呈现老龄化趋势,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相似文献   
86.
2010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监测及疫情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 分析2010年中国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流行特征和趋势.方法 利用描述性流行病学对2010年中国HFRS病例资料及国家监测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0年全国共报告HFRS病例9526例,发病例数较2009年上升8.93%,报告死亡118例,病死率为1.24%.全国发病明显呈春季和秋冬季两个季节高峰,11月为全年最高发病月份,多数省份春季高峰发病所占比例呈现下降趋势,秋冬季高峰发病所占比例逐步增加;各年龄组男性发病均高于女性,多数年龄组(除25~30岁和>65岁组外)男性病死率高于女性,>60岁年龄组病例所占比例有所升高;病例职业仍以农民最多.与往年相比,各监测点鼠密度及带病毒率变化不明显.各监测点鼠种多且构成复杂,野外以黑线姬鼠占主导优势,居民区以褐家鼠占主导优势,但云南省国家级监测点野外和居住区的优势鼠种分别为黄胸鼠和大绒鼠,并在野外大绒鼠监测到新型汉坦病毒(泸西病毒).结论 HFRS在中国分布广泛,发病呈地域性和聚集性,局部地区仍存在暴发和流行的风险,发病人群特征及不同类型疫区的发病季节分布均有变化.  相似文献   
87.
目的探索根据感染者所处各个时期的需求不同,进行“阶段式”心理干预支持的模式。方法采用文献复习、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现场观察等方法搜集资料。结果建立了“阶段式”感染者心理支持模式,对新发现的216名感染者/病人进行了心理支持。干预一年后,重度抑郁的感染者/病人由13.8%下降为0.O%,有焦虑症状的感染者/病人降低了23.8%,有抑郁症状的感染者/病人降低了32.1%,艾滋病相关知识的知晓率提高了28.5%,男性发生肛交行为时每次使用安全套率提升27%,干预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抑郁及焦虑评分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阶段式”感染者心理支持模式,可以显著改善其抑郁和焦虑症状,有效缓解心理压力;同时能有效提升MSM感染者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和安全性行为发生率,对于提升感染者生活质量,降低性病艾滋病传播危险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帕利哌酮缓释片与阿立哌唑常释片治疗精神分裂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于我院就诊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71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采用阿立哌唑治疗,实验组采用帕利哌酮进行治疗,比较2组PANSS评分、TESS评分和有效率。结果 2组治疗后2周、4周、6周、8周以及12周的PANSS和TES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临床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帕利哌酮是安全有效的抗精神类药物,起效快,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9.
90.
该研究采用网络分析方法从化学成分、靶点、疾病3个层面对补阳还五汤进行研究,发现补阳还五汤在肿瘤治疗方面的潜力;并对补阳还五汤基于疾病的"靶点-靶点"网络进行分析,通过计算结点中心度、接近中心度、中介中心度、特征向量中心度4个网络指标,对网络中靶点的重要性与显著性进行综合评价,挖掘补阳还五汤作用的关键靶点,得到COX-2与PPAR-γ2个重要靶点,提示这2个靶点可能是参与气虚血瘀型疾病病理过程的重要靶点。同时,以这2个靶点为基础,构建补阳还五汤"化学成分-靶点-疾病"的核心网络,为深入研究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疾病的机制提供参考。研究表明,网络分析方法有助于挖掘补阳还五汤治疗气虚血瘀型疾病的潜在作用靶点,可为从系统层面揭示补阳还五汤作用机制提供方法学参考,对中药方剂的作用机制阐释和新药研发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