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573篇
  免费   3201篇
  国内免费   1577篇
耳鼻咽喉   243篇
儿科学   536篇
妇产科学   132篇
基础医学   2100篇
口腔科学   681篇
临床医学   4350篇
内科学   2620篇
皮肤病学   404篇
神经病学   540篇
特种医学   1034篇
外科学   2551篇
综合类   9336篇
现状与发展   5篇
预防医学   3864篇
眼科学   254篇
药学   4272篇
  41篇
中国医学   3188篇
肿瘤学   1200篇
  2024年   92篇
  2023年   378篇
  2022年   1008篇
  2021年   1284篇
  2020年   1144篇
  2019年   607篇
  2018年   615篇
  2017年   934篇
  2016年   702篇
  2015年   1313篇
  2014年   1736篇
  2013年   2141篇
  2012年   3039篇
  2011年   3340篇
  2010年   2845篇
  2009年   2694篇
  2008年   2674篇
  2007年   2506篇
  2006年   2246篇
  2005年   1844篇
  2004年   1247篇
  2003年   908篇
  2002年   660篇
  2001年   565篇
  2000年   463篇
  1999年   142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3篇
  1963年   2篇
  1962年   3篇
  1960年   1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91.
目的:探索医疗机构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结合某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高警示管理的实践,探讨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结果: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后,与高警示药品相关的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与往年相比有明显减少,2017年高警示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占总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的6%,而2018年高警示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占总药品用药差错和危害事件发生率的2%,有效降低了高警示药品用药风险,差异有显著性(P < 0.05)。结论:高警示药品管理模式应结合实际情况,通过筛选确定高警示药品目录、分级管理、重点采购、设定专区专柜、增加醒目标识、严格审核医嘱、进行风险监督管理、加强人员培训等管理措施,以及制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及标准操作流程等来实现。  相似文献   
992.
目的 研究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面部软、硬组织三维方向上变化的相关性,以及手术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比率,以期更好地对术后软组织外貌进行预测。方法 对20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成人患者分别于术前2周及术后3个月进行颅面CT扫描和三维重建及面部软组织3D摄影成像,将采集的数据导入Dolphin软件,转换为三维面像数字化模型,建立三维测量坐标系(轴面、矢状面及冠状面),筛选19个软、硬组织标记点并进行测量、对比和配对,共12对。读取标记点的三维坐标(X、Y、Z),进行手术前、后的定点对比测量,采用 SPSS 22.0 软件包对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对软、硬组织标志点在X轴即左右方向仅Pn/A、Gn'/Gn及Me'/Me存在相关性,在Y轴即上下方向仅Gn'/Gn存在相关性,在Z轴上所有软、硬组织配对点均存在相关性。除UL'/UI及UL/SPr外,均为高度相关。手术前、后,下颌的软、硬组织测量标志点的变化比率大于上颌。结论 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双颌手术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主要集中于Z轴即前后向的变化,各软、硬组织配对标志点间呈线性相关关系,且下颌软、硬组织位移比率大于上颌。  相似文献   
993.
目的通过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右室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电图的形态和QRS波群时限等,找寻左束支起搏心电图的特征表现。方法选取拟行左束支起搏42例患者,记录标准12导联体表心电图,通过测量,分别比较自身心律、左束支起搏及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时QRS波群时限、电轴、形态及ST段的差异。结果自身心律与左束支起搏相比,QRS波群时限无统计学差异(P=0. 49),但与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起搏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 <0. 000)。左束支起搏组,V1导联呈特征性"M"或"r SR"的比例为76. 19%;a VR导联亦可呈特征性"M"或"r SR"表现,比例为78. 57%。对于自身心律为右束支阻滞者,左束支区域起搏仅V1导联呈"M"或"r SR",a VR导联呈QS型,而无特征性"M"或"r SR"表现。与经典的右束支阻滞心电图比较:左束支起搏ST段和T波改变无规律性。结论左束支起搏心电图QRS波群时限和电轴与自身心律相比无显著差别,V1及a VR导联均可见特征性"M"或"r SR"表现,右束支阻滞患者仅V1导联呈特征性表现,但依靠心电图的特征性"M"或"r SR"改变判断起搏位点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稳心颗粒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10月在遂宁市中心医院进行治疗的132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66例。对照组患者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片,1片/次,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口服稳心颗粒,1袋/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同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血清学指标和心肌酶指标。结果治疗后,对照组临床疗效和心电图疗效分别为81.82%、83.33%,均分别显著低于治疗组的95.45%、93.9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全血黏度(WBV)、血浆黏度(PV)、纤维蛋白原(FIB)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血清学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水平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心肌酶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稳心颗粒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5.
目的 基于分子网络研究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潜在生物学机制。方法 借助于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和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四逆散的活性成分,筛选条件为口服利用率、药物相似性和血脑屏障透过率,并挖掘四逆散活性成分靶点和抑郁症的治疗靶点。利用韦恩图找到活性成分靶点和疾病靶点的交集靶点,对应相应成分定义为四逆散抗抑郁的有效成分。利用String在线数据库进行交集靶点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的预测,并利用DAVID数据库进行交集靶点KEGG信号通路的富集分析。最后使用Cytoscape 3.6软件进行活性成分-靶点网络及有效成分-靶点-信号通路的构建和拓扑分析。结果 筛选出了四逆散107个有效成分和28个重要的抗抑郁症靶点。四逆散抗抑郁症的重要靶点显著富集于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5-羟色胺能突触、多巴胺能突触、逆行内源性大麻素信号传导、钙信号通路等10个信号通路中。结论 本研究从分子网络的角度初步揭示了四逆散治疗抑郁症的潜在作用机制,其主要的生物学机制可能与以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为中心的信号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不同产地溪黄草中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比较评价不同产地溪黄草质量的差异性。方法采用Cosmosil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1%冰醋酸水溶液,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检测波长330 nm;进样量10μL。采集溪黄草中4个成分定量数据,运用SIMCA13.0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辅助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OPLS)、聚类分析(HCA)进行判别。结果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分别在0.014~0.280、0.026~0.520、0.012~0.240、0.240~4.800μg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0.63%、99.08%、99.30%、101.23%,RSD值分别为0.92%、1.34%、2.05%、0.86%。经主成分分析得出,咖啡酸和迷迭香酸是两个不同产地溪黄草构成差异的主要原因。结论 HPLC法同时测定溪黄草中4种酚酸类成分绿原酸、隐绿原酸、咖啡酸和迷迭香酸较为稳定,其中咖啡酸、迷迭香酸可作为区分不同产地溪黄草的质量标准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探讨伸筋丹胶囊联合巴氯芬治疗肩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1月—2018年11月上海市宝山区张庙街道泗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82例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41例。对照组口服巴氯芬片,初始剂量5 mg/次,3次/d;而后每隔3 d增加5 mg/次,直至维持剂量20 mg/次,3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伸筋丹胶囊,5粒/次,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患手肿胀程度、手背侧皮肤温差、上肢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U-FMA)评分、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AS)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及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简式量表(WHOQOL-BREF)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5.6%、92.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手肿胀程度和手背侧皮肤温差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手肿胀程度和手背侧皮肤温差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疼痛VAS评分、M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而U-FMA评分、MBI评分均显著上升,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评分、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而U-FMA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WHOQOL-BREF中各领域评分及总体生存质量、总体健康状况评分均显著升高,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伸筋丹胶囊联合巴氯芬治疗肩手综合征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明显缓解患者症状,减轻肢体疼痛,促进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8.
目的探讨骨康胶囊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在成都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治疗的椎体压缩骨折患者88例,根据用药差别分为对照组(44例)和治疗组(44例)。对照组静脉滴注鹿瓜多肽注射液,8 mL/次加入生理盐水250 mL,1次/d;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骨康胶囊,4粒/次,3次/d。两组患者均治疗2周。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同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血清学指标、骨密度和Cobb角。结果治疗后,对照和治疗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1.82%和97.7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VAS和OD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骨钙素(BGP)、尿脱氧吡啶啉(DP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Ⅰ型胶原交联羧基端肽(CTXI)、Ⅰ型胶原氨基肽前肽(PINP)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25羟维生素D [25-(OH)D]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这些血清学指标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腰椎L1-4和股骨大粗隆骨密度均显著升高(P0.05),Cobb角明显减小(P0.05),且治疗组患者骨密度及Cobb角均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椎体压缩骨折患者采用骨康胶囊联合鹿瓜多肽注射液治疗可有效改善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促进骨折愈合。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手术治疗方法及围手术期的处理,以提高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外科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今9例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患者,在低温停循环或间断深低温停循环下行肺动脉血栓取出及内膜剥脱术。结果全组9例无一例近期(3个月)死亡,术后患者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减轻、活动能力明显提高、部分病例心功能完全恢复正常。结论体外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取出术和内膜剥脱术是慢性肺动脉血栓栓塞的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利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水平判断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终止抗菌药物治疗的时机的可行性。方法 220例CAP住院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140例,对照组80例。实验组在入院后24 h内采集静脉血清进行PCT检查,血清PCT0.5 ng/ml者隔日进行采血检查,当PCT0.5 ng/ml或者下降超过峰值的80%时停用抗菌药物;对照组则根据医生临床判断决定停用抗菌药物时机。结果共207例患者完成临床试验。实验组抗菌药物使用天数、住院天数明显低于对照组(6.7±1.3、7.2±1.4 vs 8.6±1.7、9.1±1.6),(P0.05);实验组住院总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4531±708.3 vs 6067±912.7),(P0.05);两组肺炎复发率无差异(P0.05)。结论 PCT是判断CAP抗菌治疗终止时机的良好指征,此方法具有临床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