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7篇
临床医学   31篇
内科学   3篇
特种医学   34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48篇
药学   2篇
  2023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患者男,89岁,发现右胸壁无痛性增大包块半月余.查体:右侧乳头凹陷,乳房外上象限可扪及一2.0 cm×2.0 cm大小包块,质硬,有压痛,表面光滑,活动度差,挤压乳头无溢液.  相似文献   
72.
乳管内乳头状瘤临床X线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乳头状瘤X线平片、导管造影的X线表现及其与临床病理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乳管内乳头状瘤的临床特点,乳房X线平片,导管造影表现及病理改变;并根据病变大小、形态,病变处导管形态及二者的关系,在导管造影片上进行X线分型且与病理改变进行对比。结果 40例均有单个乳孔溢液,血性26例,乳晕区触及肿块6例。乳房X线平片示乳晕下区肿块5例。导管造影:40例均示导管内充盈缺损,其中9例并导管扩张。管内型28例,囊内型9例,实体型3例。X线表现与病理改变一致。结论 乳管内乳头状瘤最常见的临床表现是单个乳孔溢液,乳腺X线平片征象少;导管造影特点是管内充盈缺损,对乳头状瘤具有确诊价值。  相似文献   
73.
目的探讨排粪造影、CT和磁共振成像(MRI)在耻骨直肠肌综合征(PRS)的诊断价值及局限性。方法收集83例PRS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排粪造影、盆底静息和最大用力排便时的CT、MRI扫描结果。分别测量肛直角(ARA)及其压迹长度、深度和耻骨直肠肌的厚度;并与56位正常人的排粪造影、CT和MRI检查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正常人ARA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增大。83例PRS患者中62例ARA力排相较静息相明显减小,且均伴有耻骨直肠肌(PRM)压迹,PRM压迹长度为(3.52±0.65)cm,深度为(1.68±0.49)cm;另外21例患者的静息、力排时ARA均无变化,钡剂不排或少排且均出现“搁架征”。CT、MRI断面图像上,PRS患者PRM较正常人厚度明显增加(P<0.01);且还能清晰显示出盆底肌群、筋膜及其周围间隙。结论排粪造影显示的PRM功能性异常是诊断PRS较可靠的方法。CT、MRI能直接清楚地显示PRM位置、形态大小及与邻近结构的关系,将三者有机结合对早期、全面诊断PRS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4.
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的盆腔、阴道、膀胱及排粪同步造影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出口梗阻性便秘(Outlet Obstructive Constipation,OOC)病人盆腔器官及盆底形态结构变化。方法:对38例出口梗阻性便秘病人及12例正常对照者行盆腔、阴道、膀胱及排粪同步造影(以下简称“四重造影”),包括盆腔造影,阴道涂以钡剂,结合排尿膀胱造影和排粪造影。测量肛直角、会阴位置、盆底腹膜位置、膀胱位置。结果:四重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37例,直肠前突5例,盆底痉挛综合征5例,而物理检查拟诊断分别为12例,4例,1例,均100%得到造影检查证实。四重造影检查还发现盆底及腹膜疝9例,膀胱脱出6例,会阴下降综合征3例,子宫后倒或脱垂10例。与对照组相比,OOC组和排相肛直角增大,静息相及力排相会阴异常下降,力排相Douglas陷凹加深;OOC组中有泌尿系症状者,静息相及力排相膀胱异常下降。结论:四重造影诊断直肠内脱垂和直肠前突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临床物理诊断;而且对临床隐匿、物理检查难以诊断的盆底及腹膜疝、膀胱及子宫、阴道脱出等提供了形象客观的诊断依据,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有助于选择正确合理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75.
目的:通过用力前后SCT、MRI影像评价正常妇女肛提肌的形态与功能.方法:对56例无骨盆手术史且无盆底功能性疾病的绝经前未产妇进行盆底动态SCT、MRI扫描,研究肛提肌的组成、起止点、位置、耻骨直肠肌厚度以及功能.结果:肛提肌整体上由许多细小的带状肌束呈叠瓦状相互覆盖、铺展而成的一对四边形的薄片肌.一般分为:耻骨阴道肌、耻骨直肠肌、耻骨尾骨肌及髂骨尾骨肌四部分.用力时均向外下呈弧形伸长变薄.静息时测得右侧耻骨直肠肌厚度平均为(2.57±1.1 6)mm,左侧为(2.53±1.37)mm,用力时右侧厚度平均为(1.98±0.68)mm,左侧为(1.96±0.82)mm,SCT和MRI测量结果具有很好的一致性.结论:SCT、MRI扫描能直接清楚地显示肛提肌的解剖结构和大体形态,并可利用图像对耻骨直肠肌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其结构的变化,准确地反映耻骨直肠肌的功能状态,为直观地了解和评估该肌群的发育及结构异常提供一条新途径,为手术治疗及评价术后排便功能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76.
77.
影像诊断是集解剖,生理,病理及疾病的影像表现于一体的综合思维,判断,分析过程。笔认识只要准确把握好某一疾病在不同时期的影像表现,结合临床表现,重视“异病同影与同病异影”之间的辩证思维与分析,找出规律,即可作出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相似文献   
78.
79.
直肠癌血供研究的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直肠癌血供的方法主要为大体血管解剖和微血管解剖两方面。利用免疫组化技术对直肠癌微血管的研究 ,发现直肠癌微血管密度 (microvesseldensity ,MVD)与其组织分化程度、临床病理分期、转移及术后复发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 (colorDopplerultrasonography ,CDU)及磁共振成像 (magneticresonanceimage ,MRI)对直肠癌的血供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一、直肠癌血供研究的意义直肠血供十分复杂 ,血管变异较大 ,各段直肠癌的血供可能不完全相同。对直…  相似文献   
80.
病例介绍患者 男 ,2 0岁。左下肢骨折 ,行“骨折复位、内固定术”。2 4h后出现昏迷并逐渐加重 ,体温 3 8.4℃ ,双侧瞳孔不等大 ,对光反射灵敏 ;四肢肌张力高 ,双侧巴氏征阳性。影像检查 :CT检查无异常。 2d后MRI见双侧大脑半卵圆中心、双侧脑室周围脑白质区、丘脑、豆状核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