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篇
内科学   4篇
皮肤病学   5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10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18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为了解SLE患者甲状腺功能的改变,检测了26例SLE患者自身甲状腺抗体(TGab,TPOab)和甲状腺功能(T3、T4、FT3、FT4和TSH)。21名健康体检者和20例普通皮炎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时将SLE患者甲状腺功能与免疫球蛋白、C3、抗核抗体(ANA)、dsDNA和血沉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甲状腺增大患者行甲状腺穿刺病理检查。结果:SLE组甲状腺自身抗体TPOab、TGab均增高,T3、FT3和FT4水平均较两对照组降低,TSH和T4变化不明显。SLE组甲状腺抗体、甲状腺功能与dsDNA、ANA、血沉、免疫球蛋白和C3水平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42.
SLE并发播散性皮肤非典型分枝杆菌感染 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告1例SLE患者并发孢子丝菌病样播散性非典型分枝杆菌原发皮肤感染,患者女性,33岁,水产经营者,既往有SLE病史15年。因“全身散发皮下红斑结节,破溃化脓伴轻痛2月”收住院。皮损散在分布于四肢和躯干。为大小不等的硬性结斑结节,中央破溃,脓性分泌物的黄色结痂。皮损组织液涂片找到抗酸杆菌。组织病理示真皮肉芽肿性炎症。用阿米卡星霉素和复方磺胺甲恶唑(SMZco)治疗1个月,大部分皮损消退好转。  相似文献   
43.
44.
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脑脊液梅毒检测的意义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观察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无症状神经梅毒的发生情况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 69例经过数疗程常规驱梅治疗但RPR持续阳性 ( 1年以上 )且无神经系统临床表现的梅毒患者的脑脊液进行梅毒抗体检测。结果 有 16例梅毒患者脑脊液存在梅毒抗体。结论 部分RPR持续阳性梅毒患者存在无症状神经梅毒 ,可能是RPR持续阳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新策略的持续发展,为蛋白质多方位分析提供全新的手段,从而推动疾病的诊断和病理学研究.综述性传播疾病领域有关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蛋白质表达谱的建立、发病机制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该技术将为性传播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开辟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46.
目的 探讨医源性腹膜内型膀胱破裂的保守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保守治疗医源性腹膜内型膀胱破裂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例患者通过保守治疗治愈.保留尿管10~14 d后拔管,患者可自行通畅排尿;拔管前复查B超检查,示膀胱壁完整,无腹腔积液;6周后行膀胱镜检查,膀胱壁修复好,无异常.结论 医源性腹膜内型膀胱破裂预防的关键在于泌尿腔内手术操作谨慎;出现损伤后,及时发现,掌握保守治疗的适应证,部分患者可以采取保守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47.
近年来,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随着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新策略的持续发展,为蛋白质多方位分析提供全新的手段,从而推动疾病的诊断和病理学研究.综述性传播疾病领域有关蛋白质组学研究的一些最新研究进展,主要集中在蛋白质表达谱的建立、发病机制以及耐药机制等方面的研究.该技术将为性传播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研究开辟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48.
目的观察异位性皮炎(AD)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13(IL-13)与干扰素-γ(IFN-γ)的变化,探讨IL-13和IFN-γ在AD发病机制中的可能作用。方法收集AD患者20例,设立健康对照组2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AD患者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IL-13和IFN-γ的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AD患者IL-13水平显著增高,IFN-γ水平则明显降低。结论 IL-13/IFN-γ失衡可能是AD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9.
目的 探讨细胞周期相关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细胞周期素 E( cyclinE)、 p21(WAF1/CIP1)、 p27在 HPV6/11相关尖锐湿疣 (CA)病变中的各种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应用原位杂交技术诊断 HPV6/11相关 CA,采用 SP免疫组化染色技术检测 50例 HPV6/11阳性 CA患者皮损、 25例正常人皮肤(包皮)中 PCNA、 cyclinE及 p21、 p27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① CA皮损中 PCNA、 cyclinE、 p21的表达较正常人上皮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强, p27的表达则无统计学差异; CA皮损中其表达主要分布于棘层及颗粒层。② CA皮损中 cyclinE与 p21和 p27的表达、 p21与 p27的表达间存在相关性。结论 HPV6/11阳性尖锐湿疣中, PCNA、 cyclinE、 p21的表达增强,并可能通过 PCNA、 cyclinE、 p21、 p27的相互协调或制约,引起自身限制的角质形成细胞增殖。  相似文献   
50.
目的 :研究潜伏梅毒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 3 0例潜伏梅毒患者 (A组 )、3 0例二期梅毒患者 (B组 )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 ,ELISA法分别检测A、B两组血清白细胞介素 -1 2 (IL -1 2 )水平。结果 :A、B两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 ,A、B两组血清IL-1 2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 4 T细胞数、CD4/CD8比值、血清IL -1 2水平低于B组 (P <0 0 1 )。A组外周血CD8+T细胞数高于B组 (P <0 0 1 )。结论 :宿主感染梅毒螺旋体后 ,其细胞免疫功能受到抑制 ,且潜伏感染者较二期梅毒患者抑制现象更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