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5篇
基础医学   16篇
临床医学   25篇
内科学   354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39篇
药学   6篇
中国医学   3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41.
目的:评价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患者的左心室重构及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左心室射血分数 0.39±0.05),并证明病变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患者26例,均完成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其中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12例,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 支架14例.于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前、后[平均(6.8±2.9)月]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左心室容积及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的变化,并完成术后临床随访.结果:26例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与术前相比, 57.4%的运动异常节段(156/272)有收缩运动改善;术后平均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和收缩末容积(LVESV)均显著缩小(P<0.05~0.01),而左心室射血分数和室壁节段运动评分指数均显著改善(P均<0.001);随访期间的临床症状和NYHA心功能分级亦均明显改善,无心脏事件发生.去除4例行室壁瘤切除者后,各指标的变化与上述相同.再以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增加≥0.05与否分为心功能改善者和心功能无改善者各11例,心功能改善者的LVEDV和LVESV均较术前显著缩小(P均<0.01),心功能无改善者两参数较术前均无明显扩大.此外,术后功能改善的节段数与术后左心室射血分数呈显著正相关(r=0.51,P<0.01);而术后功能无改善节段数在心功能无改善者显著高于心功能改善者(P<0.05).结论:对陈旧性心肌梗死伴左心室收缩功能严重减低并证明病变部位有存活心肌的患者,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术能够阻抑进行性左心室重构,改善左心室整体、节段收缩功能和临床症状.术后功能改善节段数与整体心功能改善正相关,而无功能改善节段数可能与术后整体心功能不改善有关.  相似文献   
442.
目的 :研究血浆凝血因子Ⅰ (Fg)和血脂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影响。方法 :对 94例冠心病患者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管腔狭窄程度≥ 5 0 %认为是有意义的病变血管 ,两支及以上血管病变认为是多支血管病变。血浆Fg浓度测定采用Follin酚法 ,采用标准酶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 (TC)、三酰甘油 (TG)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水平 ,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载脂蛋白 (apo)A和apoB。 结果 :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血浆Fg浓度增高 ,同时表现TC、TG亦升高 ,HDL C降低 ,而且发现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浆Fg浓度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r =0 .37,P <0 .0 1) ,与血清HDL C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 (r =- 0 .33,P <0 .0 1)。结论 :血浆Fg和血脂水平对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3.
本文对40例变异型心绞痛发作时和发作后的心电图进行了分析,提出国人冠状动脉痉挛的发生率左前降支最高,其次为右冠状动脉。运动可直接或通过运动后缺血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变异型心绞痛发作后T波倒置是较常见的现象,其反复发作可导致缺血的叠加甚至急性心肌梗塞。  相似文献   
444.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再狭窄对QT离散度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及PTCA术后再狭窄时QTd的变化。探讨QTd在预测再狭窄中的意义。方法将30例临床拟诊PTCA术后再狭窄的患者根据第二次冠状动脉造影(冠造)的结果分为再狭窄组(19例)及非再狭窄组(11例)。对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前后、第二次PTCA(或冠造)术前后的同步12导联心电图同时进行QTd(QTd=最大QT间期-最小QT间期)及校正的QT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 两组患者第一次PTCA术后QTd及QTcd均较术前显著减小(P<0.005)。再狭窄组第二次PTCA术前QTcd(70.9±17.1)ms又恢复至第一次PTCA术前(73.5±17.2)ms的水平,且显著大于(P<0.001)第一次PTCA术后(35.2±8.9)ms及第二次PTCA术后(34.5±9.3)ms的水平。非再狭窄组第二次冠造前QTcd(30.7±8.5)ms与第一次PTCA术后(29.3±8.1)ms比较无显著变化(P>0.05),仍显著小于(P<0.005)第一次PTCA术前(69.6±12.7)ms。结论PTCA术可降低冠心病患者QT离散度,再狭窄时QT离  相似文献   
445.
我国冠心病研究主要成就   总被引:51,自引:0,他引:51  
建国五十周年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心血管病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冠心病专业领域亦不例外。在这段时间内,我国心血管病流行病学从无到有,通过大规模人群抽样调查和疾病监测,探明了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和趋势及发病危险因素,并初步取得了人群预防的经验。冠状动脉造影在较大型的城市医院已基本普及,使冠心病诊断水平明显提高,并促进了冠心病无创诊断方法的发展。冠心病监护病房(CCU)的普遍建立及有效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除颤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近十多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溶栓治疗的普及,使AMI病死率由五十年代的2…  相似文献   
446.
目的:探讨下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心电图对判断心肌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的作用。方法:对90例下壁AMI患者的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资料进行分析。结果:①血管闭塞发生在右冠状动脉占87.8%,回旋支占12.2%,合并右心室心肌梗死(RVI)占41.4%。②下壁AMI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时,血管闭塞位置多发生在第1右心室支开口以远(73.8%),合并RVI时其闭塞多发生在第1右心室支开口前(64.9%);下后壁伴侧壁AMI回旋支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时,其闭塞位置均在钝缘支发出前。③下壁AMI时Ⅰ、aVL导联ST段呈对应性压低,提示右冠状动脉为心肌梗死相关动脉的敏感性为9.·5%,特异性为93.9%,ST段呈等电位线或轻度抬高,提示回旋支闭塞的敏感性为54.5%,特异性为75.0%。与传统RVI诊断相比ST段抬高幅度Ⅲ>Ⅱ导联,提示RVI的敏感性为100.0%,特异性为49.3%。结论下壁AMI时心电图对判断梗死相关动脉和闭塞位置有重要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47.
噻氯匹定致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一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 ,5 2岁。因发热、咽痛 4天 ,于 1998年 8月急诊入院。入院前 1个月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 支架植入术 ,术前开始口服噻氯匹定 (ticlopidine) 2 5 0 mg,每日 2次 ,服药前查血常规 :白细胞 7.6×10 9/L,中性粒细胞 0 .80 ,红细胞 3.5 9×10 1 2 /L,血小板 2 18× 10 9/L;服药后第 2天白细胞减少 (3.5× 10 9/L) ,中性粒细胞下降 (0 .5 1) ,1周后查白细胞 3.7×10 9/L ,中性粒细胞 0 .49;遂将噻氯匹定减量为 2 5 0 mg,每日 1次。服药第 9天 ,出现皮疹 ,口服强的松 5 mg,每日 3次 ,服用 1周皮疹消失。入…  相似文献   
448.
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特点及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临床、介入治疗及预后特点.方法63例确诊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患者为本院2000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入院,并接受冠状动脉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病例.其中心肌梗死36例,最小年龄37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57±11)岁,男性55例,女性8例.53例患者完成随访.结果(1)冠脉及左心室造影:63例患者共有67处明显狭窄病变,近段狭窄14处,中段狭窄36处,远段狭窄7处,钝缘支狭窄10处,其中11处狭窄为完全闭塞,15处狭窄为次全闭塞(95%~99%).左心室功能正常者34例(54%),异常者29例(46%),但平均EF正常(71%±12%).(2)心电图特征:在回旋支病变所导致的Q波或非Q波心肌梗死患者中,病理性Q波及ST-T异常最常出现在下后壁及下壁.在下后壁、前侧壁及高侧壁梗死患者中,以回旋支中段狭窄或闭塞最常见.(3)介入治疗:63例患者均成功置入支架,B型病变(74%)明显多于A、C型病变.平均支架直径(3.12±0.42)mm,平均支架长度(15.8±4.14)mm.住院期间无并发症发生.(4)随访:随访时间12~35个月,平均随访(20.8±5.0)个月.造影随访6例均无再狭窄.1例猝死(1.9%),2例发生非致死性心肌梗死,3例术后心绞痛复发,其中1例再狭窄,主要心脏事件发生率为11.3%.12个月生存率100%.结论孤立性回旋支病变的确诊有赖冠状动脉造影.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