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口腔科学   4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患者男,14岁,广西北流县人,汉族,1988年7月因上前牙严重扭转影响美观来我科要求正畸。查全身情况良好。口腔颌面部检查发现颏部稍突出,(?)反(牙合),(?)反向扭转,(?)扭转120°以上,(?)扭转90°,且两牙唇侧紧贴,  相似文献   
92.
目的:了解Ⅰ、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结构的变化。方法:将2006~2009口腔正畸治疗的Ⅰ、Ⅱ类矢状均角骨面型错拔牙矫治病例103例分为4组:Ⅰ类均角骨面型牙列拥挤33例为第1组;Ⅱ类均角骨面型拔上下颌第一前磨牙21例为第2组;Ⅱ类均角骨面型拔上颌第一前磨牙、下颌第二前磨牙25例为第3组;Ⅰ类均角骨面型双牙弓前突24例为第4组。分别测量每位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影侧位片上气道矢状结构鼻咽段、腭咽段、舌咽段和舌骨水平段及软腭与舌重叠的变化,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两样本配对t检验。结果:矫治后,第1组软腭后与软腭后咽壁点连线的距离(SPP-SPPW)和第4组软腭与舌重叠长度CL(UC-LC)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2组、第3组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结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Ⅱ类均角骨面型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矢状各水平段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类均角骨面型牙列拥挤拔牙矫治组治疗后软腭与软腭后咽壁之间距离的增加对上气道矢状结构本身而言为积极的效应;而Ⅰ类均角骨面型双牙弓前突拔牙矫治组矫治后软腭与舌重叠长度的增加对上气道矢状结构而言为消极的作用,提示临床工作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93.
本文通过使用Begg细丝弓矫治技术矫治28例牙源性反的基础上,讨论了垂直曲和“U”型前推曲(简写“U”型曲)使用的优缺点;牙源性反使用垫的适应征及主张打开深反覆的同时尽快解除前牙反;牙源性反治疗结束后最好能达到正常覆、覆盖关系或Ⅰ°深覆、正常覆盖关系。  相似文献   
94.
目的 研究支抗控制在滑动直丝弓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国产直丝弓托槽,滑动技术矫治双颌前突畸形患者30例,使用口外唇弓和不使用口外唇弓者各15例,均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均采用一步法关闭拔牙间隙。将矫治前后的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对比分析,其变化量进行独立t检验。结果 矫治后戴口外唇弓组争不戴口外唇弓组上颌磨牙分别前移3.21mm和4.67mm;下颌磨牙分别前移3.32mm和5.21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前牙内收量戴口外弓组上颌为5.19mm,下颌为4.43mm;不戴口外弓组上颌为3.43mm。下颌为2.62mm。两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001)。结论 口外唇弓在使用国产直丝弓托槽,运用滑动机制矫治双颌前突畸形中较有效地保护了后牙支抗,从而减少面部突度。  相似文献   
95.
目的探讨安氏I类错骀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位置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I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舌骨垂直及水平位置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I类错殆畸形拔牙矫治前后舌骨水平向位置及舌骨垂直向位置的测量指标均增大,多数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安氏I类错骀畸形经过两年的拔牙矫治后舌骨位置趋于较后下位。  相似文献   
96.
97.
目的:探讨颅咽结构改变量与疗效相关关系。方法:选取行口腔矫治器治疗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14人,戴口腔矫治器前及戴用口腔矫治器1~3个月后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行多导睡眠图检查,分析治疗疗效,对11项颅咽结构变化量与疗效行相关关系分析。结果:14例患者戴用口腔矫治器后均取得较好疗效,下气道间隙与低通气指数、舌背至腭平面距离与呼吸暂停指数、下颌平面角与呼吸紊乱指数的变化量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矫治器设计中下颌的移位应尽量减小下颌平面角的增加量及舌背的下移量。  相似文献   
98.
目的:分析研究实际与模拟拔除前磨牙对Bolton指数及咬合的影响。方法: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获得较理想咬合关系的牙牙合模型60幅(拔牙与非拔牙矫治各30副),测量其Bolton指数的前牙比、全牙比;同时对30例非拔牙矫治者进行4种模式的前磨牙模拟拔除,并计算其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并与实际拔牙组、非拔牙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际拔牙组与非拔牙组Bolton指数的前牙比无显著性差异,全牙比拔牙组比非拔牙组小(P<0.001)。4种模拟的前磨牙拔除模式Bolton指数的全牙比间无显著性差异,与实际拔牙组的全牙比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但均小于非拔牙组的全牙比,其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安氏Ⅰ类错牙合拔牙矫治较非拔牙矫治后Bolton指数的全牙比小,此变化是建立理想咬合所必需的。不同前磨牙拔除模式的Bolton指数全牙比相近,对咬合的影响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