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1篇
  免费   7篇
口腔科学   44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7篇
综合类   32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90 毫秒
61.
目的探讨不同牙根发育阶段的牙齿与正畸治疗中出现的牙根吸收的关系。方法选择运用直丝弓矫治技术矫治完成的患者112例,其中成人患者32例,青少年患者80例。青少年患者按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又分为牙根发育完成组和牙根发育未完成组两组。分别在其矫治前后的曲面断层片上对448颗双尖牙进行牙根形态观察以确定其正畸治疗前后牙根发育状况及牙根吸收等级。利用SPSS11.0软件对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正畸治疗前牙根发育未完成组的牙齿多数在正畸治疗中牙根继续发育完成,牙根形态正常,较少出现根吸收。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及成人组的牙齿在正畸治疗后出现不同比例的牙根吸收,三组间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少年牙根发育完成组与成人组正畸治疗后牙根吸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出现的根吸收多为轻度根吸收。结论正畸治疗前牙根是否发育完成对正畸治疗中牙根是否出现吸收有明显的影响。牙根一旦发育完成无论青少年或成人正畸治疗的根吸收风险均增加,但根吸收的程度较轻。  相似文献   
62.
目的通过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初步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矫治机理,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依据。方法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对12例成人错(牙合)畸形患者(年龄21~49岁)进行了矫治,其中安氏Ⅰ类轻度牙列拥挤4例,安氏Ⅱ类1分类深覆(牙合)深覆盖5例;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3例;非拔牙病例8例,拔牙病例4例(单个下颌牙)。不用排牙实验和复杂的托槽间接粘接技术,不使用不锈钢方丝,只使用热激活超弹性镍钛圆丝、不锈钢圆丝或澳大利亚钢丝,配合颌间牵引及链状皮圈等其他辅助装置用于调整上下颌间关系、关闭拔牙间隙及作一些简单的控根运动。通过7项代表颌骨及牙齿垂直向及矢状向变化的X线头影测量指标来评价该技术矫治前后患者颅颌牙面的变化情况。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除上前牙唇倾度外,其余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上下切牙间角从矫治前109°提高到矫治后126°,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X线头影测量结果表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所有病例在获得绝对隐形矫治目的的同时,也取得了满意的矫治效果,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除安氏Ⅰ类牙列拥挤外,安氏Ⅱ类和安氏Ⅲ类错(牙合)矫治后前牙唇倾度都发生了明显变化,故其对成人轻度骨性错(牙合)的掩饰性治疗及牙弓内非大范围移动牙齿的非拔牙病例或个别拔牙病例的矫治均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3.
开(openbite)是指在正中位或非正中位时,上下颌前牙部分牙齿在垂直方向上无接触的错畸形。开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的切割、咀嚼、吞咽、发育及呼吸等功能,甚者影响容貌和心理健康,成年患者尤甚。  相似文献   
64.
本文旨在获取男性中青年无鼾人群上气道结构各项测量值并作分析,以了解二者气道结构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自 18 79年 Kingsley提出“咬合跳跃”矫治器以来 ,功能矫治器问世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6 0年代德国正畸学者 FoifFr a¨ nke1所设计的功能性矫治器 (Functional Regulaton简称 FR)近 30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欧洲和美国正畸学界 ,我国对 Frankel矫治器的应用也逐步开展 ,FR功能矫治器已用于治疗安氏 类、 类错患者 ,有人还提出用于限制口腔不良习惯。但 FR功能矫治器在临床上最有效的是对一些Angle's 及 Angle's 错治疗 ,通过建立新的“功能型”即安氏 型 ,磨牙至中性咬合 ,从而达到矫治目的 ,FR功能矫治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 …  相似文献   
66.
陈世稳 《微创医学》2000,19(5):774-775
自1879年Kingsley提出"咬合跳跃"矫治器以来,功能矫治器问世已有一个世纪的历史 .60年代德国正畸学者Foif Fr(a¨)nke1所设计的功能性矫治器(Fun ctional Regulaton简称FR)近30年来已广泛应用于欧洲和美国正畸学界,我国对Frankel矫治器的应用也逐步开展,FR功能矫治器已用于治疗安氏Ⅱ类、Ⅲ类错( )患者,有人还提出用于限制口腔不良习惯.但FR功能矫治器在临床上最有效的是对一些Angle'sⅡ及Angle'sⅢ错( )治疗,通过建立新的"功能型"即安氏Ⅰ型,磨牙至中性咬合,从而达到矫治目的, FR功能矫治器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它并不是一种万能的矫治错( )的方法,对病例的选择较为严格.大多数学者认为选择FR功能矫治器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患者必须在生长发育期[1,2,3];(2)牙列不存在严重拥挤;(3)应有有利于生长型[4];(4)对Ⅱ类错( )的患者[1,5],最好是轻一中度前突、下颌后缩者;(5)对于Ⅲ类错( )的患者,不应有严重骨性畸形,上颌发育不足,及覆盖小或能退至对刃( )关系.  相似文献   
67.
目的 分析多曲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错的矫治特点 ,探讨其作用机理 ,总结其临床治疗时机、操作要领和注意事项。方法 用多曲方丝弓技术对 13例安氏Ⅱ类错进行深覆、深覆盖、前牙唇向开展和调整磨牙关系的矫治。结果  13例安氏Ⅱ类 1分类和Ⅱ类 2分类错均在相对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 多曲方丝弓技术对安氏Ⅱ类错的矫治机理独特 ,只要充分认识其矫治原理 ,严格按照要求操作并取得患者配合 ,即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68.
目的 软或硬塑下颌前移口腔矫治器(OA)治疗阻塞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的疗效分析。方法 使用软或硬塑下颌前移OA治疗OSAS患者20例,3个月后复查主观症状及多导睡眠图(PSG)。结果 软、硬塑下颌前移OA以及合并统计患者的耐受率分别为83%、75%、78%,鼾声、睡眠憋醒、白日嗜睡等症状改善或消失,PSG五项监测指标前后差异有显著性,治疗后明显好转。结论 软或硬塑下颌前移OA是治疗OSAS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9.
应用新型及特殊口腔正畸保持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综合评价新型保持装置(改良式热压膜联冠透明器、透明高强纤维舌侧保持器等)及特殊保持装置在正畸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新型保持器及特殊保持器对82例各类错(牙合)畸形进行矫治后的疗效维持.结果①改良式热压膜透明保持器的综合性能(如患者主观认同感、保持疗效评价、保持器本身问题复诊率、技工室和临床椅旁操作时间、操作工序比较等方面)明显优于传统Hawley's保持器.②透明高强纤维舌侧保持器具有美观、舒适,操作简单,疗效维持确切,适应范围广等优点,但价格较贵.③改良式肌激动器用于骨性Ⅱ类错(牙合)矫治后的疗效维持效果确切.④严重开(牙合)矫治后的保持,要根据其成因、错(牙合)机制、周围软组织维持、功能等综合考虑,但由于需患者配合部份较为繁琐、复杂,有些甚至需采用手术方法解除不稳定因素,故疗效稳定性难以确切保证.结论正畸临床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口腔错(牙合)畸形设计制作不同的保持装置,探索并开发符合医患双方需求的新型的具有特殊功效的保持装置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70.
目的探讨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上气道矢状径的变化。方法选取青少年骨性安氏Ⅰ类牙列拥挤或双牙弓前突患者19例,拔除4颗第一双尖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进行矫治,疗程为22—27个月。将矫治前后的X线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上气道矢状径相关指标的测量,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拔牙矫治前后除SPP.SPPW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外(P〈0.01),上气道矢状径的其他测量指标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拔牙矫治对青少年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上气道矢状径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