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4篇
临床医学   2篇
综合类   13篇
预防医学   4篇
眼科学   67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21.
0引言神经纤维瘤是周围神经的一种良性肿瘤,来源于神经鞘细胞和神经结缔组织的成纤维细胞。在周围神经肿瘤中,神经纤维瘤发病率仅次于神经鞘瘤,可发生于周围神经的任何部位,多见于躯干、四肢、头颈皮肤及皮下组织,也可发生在神经末梢或沿神经干的任何部位,如纵隔和腹膜后等部位。肿瘤沿神经束浸润生长,无包膜结构,与受累神经无明显界限。  相似文献   
22.
本人于1987年4月1日——1987年4月30日参加了全国残疾抽样调查。对衡阳市城北六个居委会管辖下的3238名居民视力进行了调查,现报告如下一、方法与标准调查员先入户,将最佳矫正视力低于  相似文献   
23.
重度Coats病继发青光眼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oats病又称为外层渗出性视网膜病变(externalex-udativeretinopathy),1908年首先由Coats报告。Coats病好发于青少年男性,12岁以下占97.2%.本病虽常见,但发展至完全视网膜脱离并继发青光眼的非常少见,我们在临床工作中遇到1例比较严重的Coats病,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男,15岁,学生,因右眼视物日渐模糊3a、无光感1a于2002年5月8日入院。入院体检:T36.6℃、R20次·min-1、P80次·min-1、BP14.1/9.8kPa。全身一般检查未见明显异常。专科检查:视力:右眼无光感,左眼1.2。右眼结膜无充血,角膜透明,KP(-)。前房深度中等,房水清,Tyn-da…  相似文献   
24.
目的 探讨热休克蛋白(HSP) 27在老年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中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 采用Westernblot蛋白印迹法,检测老年性白内障 50例(其中皮质型 17例、核型 18例、后囊下型 15例 )、正常人晶状体 4例上皮细胞中HSP27的表达。 结果 HSP27在老年性白内障(0 411±0 188)和正常人 (0 147±0 006)晶状体上皮细胞表达有显著性差异,老年性白内障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HSP27表达也不相同。 结论 HSP27可能在老年性白内障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HSP27在皮质型、核型、后囊下型白内障发生的作用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鼻黏膜瓣留置对慢性泪囊炎内窥镜下泪囊鼻腔吻合术(endonasal en-doscopic dacryocystorhinostomy,EES-DCR)疗效的影响.方法 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选取160例(160眼)慢性泪囊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EES-DCR联合鼻黏膜瓣留置组(A组)和EES-DCR祛除鼻黏膜瓣组(B组),每组各80例(80眼).术后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成功率、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形成情况.结果 本研究最终完成随访资料149例,其中A组73例、B组76例纳入分析.A组手术成功率97.3% (71/73)高于B组82.9%(63/76).在随访期间,A组有19.2%(14/73)、B组42.1%(32/76)患者吻合口周围发生肉芽组织增生(p<0.05).术后随访12个月,A组有7例、B组20例患者有明显瘢痕组织形成(P<0.05).A组有2例因肉芽组织增生、B组有13例因肉芽组织和/或瘢痕组织增生阻塞造瘘口引起手术失败.结论 EES-DCR联合鼻黏膜瓣留置减少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形成,提高EES-DCR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26.
27.
共培养环境中兔角膜内皮细胞诱导人iPSCs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观察人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s,iPSCs)与兔角膜内皮细胞(corneal endothelial cells,CECs)共培养前后的形态学变化,检测iPSCs向CECs分化前后部分标志蛋白表达的变化,为研究iPSCs向CECs的分化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分离培养兔CECs并传代,同时使用无饲养层细胞法培养扩增人脐带源iPSCs,Western blotting对其进行鉴定;用量子点对iPSCs进行标记示踪,以不同密度比例建立iPSCs与CECs的共培养模式,用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共培养前后iPSCs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法检测iPSCs分化前后CD34、CD133、CD31和水通道蛋白1(AQP1)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培养扩增的兔CECs形态为六边形,呈典型的铺路石样外观;iPSCs呈克隆样生长,Westernblotting检测Oct4、Nanog和Sox2多能性标志蛋白均呈阳性;10nmol/L量子点标记的iPSCs以1/4悬液与融合60%的兔CECs共培养为最佳模式;AFM结合倒置显微镜观察到共培养后iPSCs体积增大,胞浆增多,核浆比减小,细胞膜表面可见颗粒状突起物,膜表面粗糙度增加;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前iPSCs的CD34、CD133、CD31和AQP1表达均呈阴性,共培养2周后iPSCs的CD34、CD133和CD31表达阴性,AQP1表达阳性。结论:与兔CECs混合共培养后人iPSCs不仅从形态学上向内皮样细胞方向转化,同时表达角膜内皮细胞标志蛋白AQP1。  相似文献   
28.
背景人转化生长因子-β诱导(TGFBI)基因是第一个被确定的角膜营养不良的致病基因,而TGFBI引起角膜营养不良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研究TGFBI的功能对于揭示角膜营养不良的发病机制及了解角膜生理及病理功能都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构建人TGFBI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并将其转染于人角膜上皮细胞,探讨其对角膜上皮细胞增生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从角膜移植后剩余的供体角膜中提取人正常角膜组织总RNA,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合成TGFBI cDNA,将TGFBI胶回收产物与载体pCMV—N-HA分别进行双酶切,取连接产物10μl转化100μl大肠杆菌感受态DH5α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CMV—N—HA,以菌落PCR和EcoRV、XhoI双酶切法测序鉴定。设置重组质粒pCMV—N—HA—TGFBI转染组、空质粒pCMV—N—HA转染组、阴性对照组及pGFP—C2转染对照组,以测定重组质粒转染率。重组质粒pCMV-N—HA—TGFBI转染人角膜上皮细胞,激光共焦显微镜下观察转染pGFP—C2后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的表达,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CK-8法)检测转染细胞的增生情况,SYBR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TGFBI、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剂(TIMP)蛋白及其mRNA在转染后角膜上皮细胞的表达。结果pCMV—N-HA—TGFBI阳性克隆质粒进行经EcoRV和XhoI双酶切鉴定测序结果显示,扩增的TGFBI cDNA以正确序列和方式插入载体,pGFP—C2载体转染人角膜上皮细胞后48h共焦显微镜下可见EGFP的表达,转染效率为70%。重组质粒pCMV—N—HA-TGFBI转染组TGFBI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空质粒pCMV—N—HA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TGFBI蛋白仅在pCMV—N-HA.TGFBI转染组表达。CCK-8法显示重组质粒pCMV—N-HA-TGFBI转染组、空质粒pCMV—N—HA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间角膜上皮的吸光度(A450)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34,P〉0.05)。荧光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重组质粒pCMV-N—HA-TGFBI转染组中MMP,mRNA、MMP,mRNA转录水平比空质粒pCMV—N—HA转染组和阴性对照组均升高(P〈0.05),而TIMP,mRNA则明显下降(P〈0.05);Western blot结果证实MMP1、MMP3、TIMP1蛋白表达规律相同(P〈0.05)。结论人TGFBI基因真核表达载体可被成功构建并在人角膜上皮细胞中呈过表达。TGFBI可能是通过MMP1、MMP3及TIMP1的表达变化来增加细胞外基质的降解,从而参与角膜的某些生理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29.
刘莲  张广斌  钟敬祥 《眼科新进展》2011,31(11):1042-1045
目的利用前节OCT检查证实Bigbag人工晶状体在囊袋中的稳定性,探讨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90例(169眼)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超声乳化吸除术后,45例86眼(研究组)行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45例83眼(对照组)行AMO AR40e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眼压、术后最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裸眼视力和屈光状态、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后囊膜皱褶。前节OCT检查术前及术后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术后随访1~3个月。结果术中无后囊膜破裂等手术并发症。前节OCT检查ACD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前、术后3d、1个月平均ACD分别为(3.54±0.24)mm、(5.27±0.21)mm、(5.25±0.18)mm;对照组平均ACD分别为(3.61±0.16)mm、(4.11±0.35)mm、(3.91±0.24)mm。两组间术前ACD、术后两组内不同时间AC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个月研究组BCVA<0.1者4眼,0.1~0.4(包括0.4)者18眼,0.4~0.8者57眼,>0.8者7眼,术后1个月、3个月BCVA、裸眼视力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术后3个月实际屈光度数与术前预留屈光度数差值≤±1.0D者研究组54眼(62.79%)、对照组40眼(48.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1眼(1.16%)、对照组5眼(6.02%)出现后囊膜混浊及皱褶。研究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对照组2眼(2.41%)术后3周左右发现视网膜脱离。结论 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后稳定性好;可获得与其他人工晶状体无差异的术后视力;对后囊膜有稳定支撑作用,降低了后囊膜皱褶的发生率;对高度近视并发性白内障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0.
目的 观察应用切削中心定位程序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眼的疗效.方法 接受应用切削中心定位程序LASIK的近视患者52例(102眼)作为试验组,同期接受常规LASIK手术的65例(130眼)作为对照组,对2组术后等效球镜度数及散光度数进行比较.结果 2组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等效球镜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散光度数试验组为:(-0.15±0.21)D、(-0.10±0.15)D、(-0.10±0.12)D,对照组为:(-0.45±0.26)D、(-0.43±0.20)D、(-0.46±0.21)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40眼(39.2%)术后裸眼视力优于其术前戴镜矫正视力,而对照组为28眼(20.1%).结论 应用切削中心定位程序LASIK的术后视觉质量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