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2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5篇
耳鼻咽喉   1篇
儿科学   5篇
妇产科学   15篇
基础医学   15篇
口腔科学   6篇
临床医学   60篇
内科学   17篇
神经病学   8篇
特种医学   15篇
外科学   32篇
综合类   122篇
预防医学   50篇
药学   23篇
  1篇
中国医学   55篇
肿瘤学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探讨全机器人系统进行胃癌根治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3年7月间在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行机器人胃癌根治术的100例胃癌患者(机器人组)的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行腹腔镜胃癌根治术的100例胃癌患者作为对照(腹腔镜组)。腹腔镜组均采用辅助小切口行体外消化道重建,机器人组则采用体内镜下行消化道重建。结果所有机器人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而腹腔镜组有1例因术中出血中转开腹。机器人组较腹腔镜组手术切口短[(4.2±1.7) cm比(8.9±2.6) cm, P=0.028],术中出血少[(60±16) ml比(98±17) ml, P=0.005],手术时间长[(237±46) min比(188±52) min, P=0.001],术后住院时间短[(5.3±2.6) d比(6.1±3.1) d, P=0.018],但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肿瘤上下切缘距离、术后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全机器人系统行胃癌根治术安全、有效,较腹腔镜手术短期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孔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可行性。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2013年7月114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资料,均采用自制可弯曲双关节腔镜专用器械行单孔胸腔镜手术。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无中转开胸,未增加穿刺孔,无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手术时间(42.4±11.4) min,术后胸管留置时间(1.8±0.4) d,术后住院时间(5.4±3.4)d。术后随访1~36个月,平均20个月,其中76例>12个月,无切口感染、出血、积液、气胸复发等并发症。结论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自发性气胸是安全、微创、可行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郑州市儿童哮喘的流行病学特征、诊治情况及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以多阶段分层抽样的方法发放初筛问卷.疑似哮喘者二次问卷调查、体检及查阅既往病历、辅助检查,明确诊断;同时根据年龄、性别匹配的原则随机抽取非哮喘患儿调查作为对照.结果 共收集有效调查问卷10 616份,其中男5 444人,女5 172人.哮喘确诊308人,患病率为2.90%.男童患病率高于女童(3.38% vs 2.40%);3岁以下儿童哮喘患病率为10.24%,高于其他年龄组儿童.哮喘儿童发作的前3位诱因包括呼吸道感染(94.2%)、天气变化(89.0%)和运动(35.1%).哮喘患儿发作强度多为中度发作(71.8%),其次为轻度(22.7%).94.8%(292例)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74.7%(230例)全身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90.9%(280例)使用抗生素治疗.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下列因素是哮喘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过敏性鼻炎史(OR=150.285,95%CI:31.934~707.264)、湿疹史(OR=10.600,95%CI:1.054~106.624)、特应性皮炎史(OR=31.368,95%CI:3.339~294.683)、食物过敏史(OR=27.373,95%CI:2.670~280.621)、出生方式(OR=2.853,95%CI:1.311~6.208)、使用抗生素的年龄(OR=0.384,95%CI: 0.172~0.857)、1岁内使用抗生素的次数(OR=9.940,95%CI:6.246~15.820)、家装修墙面材料(OR=2.108,95%CI:1.464~3.036)、冬天是否采暖(OR=6.046,95%CI:1.034~35.362).结论 郑州市儿童哮喘患病率与年龄、性别有关;发作程度以中度为主;哮喘最主要诱因为呼吸道感染.哮喘的治疗较规范,但仍有待提高.过敏性鼻炎史、湿疹史、特应性皮炎史、食物过敏史及剖腹产出生、1岁内使用抗生素的次数多、家墙面使用装修材料、冬天采暖会增加儿童哮喘发病的危险,而使用抗生素时间较晚者哮喘发病的危险性较低.  相似文献   
14.
赵坤教授认为儿童白塞病的病因病机为湿、热、毒、瘀,治则以清热利湿、解毒活血,兼以健脾,结合白塞综合征特点选方用药,联合糖皮质激药物素等治疗儿童白塞综合征,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赵坤教授从痰治疗小儿哮喘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哮喘,究其病源,以痰饮为主,而痰饮的生成和肺、脾、肝、肾关系密切。肺失治节可生痰;脾失健运可生痰;肾气亏耗可生痰;肝气怫郁可生痰。小儿脏腑娇嫩,行气未充,易受外邪侵袭,直接或问接影响到肺、脾、肝、肾4脏功能,导致水谷精微不归正化,津液代谢失常而形成痰饮。宿痰留伏,阻滞于气道,碍肺之宣肃、气之升降,在外因的作用下而易诱发哮喘,故有“无痰不成哮”之说。赵教授认为痰饮贯穿小儿哮喘发病的始终,从痰治喘为治疗小儿哮喘发作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微波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200例卡他性中耳炎患者按随机、双言法分为微波治疗组和对照组进行疗效观察,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随访3~18个月,微波治疗组总有效率79.1%,对照组总有效率61.1%(P〈0.01)。结论微波可用于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其操作在直视下进行,简便,无创伤,不破坏鼓膜正常结构。  相似文献   
17.
提高病理学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学是一门研究疾病病因、发病机理、病理改变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它所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等基础医学学科,又与外科、妇产科、内科等临床学科密切相关,是连接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桥梁。因此,病理学教学在现代基础医学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病理学属形态学科,病变复杂,病名繁多,内容较枯燥,前学后忘,记忆困难,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关键环节,因此应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方面实现优化组合,从而提高病理学理论课的教学质量。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现阐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端粒、端粒酶与肿瘤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发生过程可能与不同时期不同的原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失活有关,这些基因的缺失或突变的结果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无限制生长,而正常体细胞有丝分裂的一定程度便会退出细胞周期而衰老死亡,其原因可能在于肿瘤细胞有端粒酶活性表达,而正常体细胞端粒酶处于失活状态,本文就有关端粒,端粒酶及其在肿瘤中的作用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细胞角蛋白19(CK19)mRNA作为基因标志,建立实时定量RT—PCR方法(QRT—PCR)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播散的肿瘤细胞,并探讨其在乳腺癌微转移监测及预后预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QRT—PCR方法.检测102名正常献血员、177例乳腺原发癌患者及12例有远处转移的乳腺癌患者外周血有核细胞的CK19 mRNA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原发乳腺癌组及远处转移组CK19 mRNA的中位数分别为67、542和1082。原发乳腺癌组与另外两组比较,CK19 mRNA平均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以正常对照组CK19 mRNA的最大值497拷贝/ml血作为阳性阈值。原发乳腺癌患者外周血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为52.0%,与正常对照组(0)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远处转移组肿瘤细胞阳性检出率(83.3%)显著高于r原发乳腺癌组(P〈0.05);原发性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及肿瘤细胞阳性率在临床病理因素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随着临床分期的增加,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呈递增趋势。结论:QRT—PCR方法定量检测乳腺癌患者外周血CK19 mRNA水平可早期发现血行播散的肿瘤细胞,应用于临床可指导个体化治疗方案的选择和疗效的动态监测,同时有望成为有价值的预后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初,Schmid与Moranitz提出血液凝固是由血液暴露于受损组织后引起的设想,随后组织因子(Tissue factor,TF)成为了凝血机制研究的热点。11F作为生理凝血过程中最重要的启动因子、凝血过程的限速因子,不仅仅作用于凝血,还与临床的多种疾病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