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8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7篇
神经病学   27篇
外科学   2篇
综合类   25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9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目的:探讨及评估微小听神经瘤(2 cm以下)各种治疗方式及其治疗效果。方法:直径2 cm以下听神经瘤22例。均经MR I扫描诊断,分别采用中颅凹入路、乙状窦后入路、γ-刀放射治疗,对患者进行术前、术后听力及面神经功能测定。结果:完全生长在内听道的听神经瘤,经中颅凹入路手术治疗后,听力保存率83%,面神经功能完好率66%;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后,听力保存率75%,面神经功能完好率100%;经γ-刀治疗后,听力保存率33%,面神经功能完好率为零。听神经瘤直径1 cm以下患者,经中颅凹入路手术治疗后,听力保存率83%,面神经功能完好率50%;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后,听力保存率50%。面神经功能完好率50%;经γ-刀治疗后,听力保存率为零,面神经功能完好率也为零。结论:对于完全生长在听道的听神经瘤,最佳的治疗方式是经过中颅凹入路切除肿瘤;直径小于1 cm的听神经瘤,经中颅凹入路和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均可,但中颅凹入路术野开阔,利于手术操作;直径1 cm~2 cm之间的肿瘤,应采用乙状窦后入路切除肿瘤,这种入路对面神经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72.
经翼点入路鞍区肿瘤的手术并发症及相应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翼点入路显微切除鞍区肿瘤常见并发症相关因素及预防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40例鞍区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垂体瘤64例(62.5%),全切42例(65.6%),次全切22例(34.4%),视神经功能改善56例(87.5%),内分泌症状改善40例(62.5%),垂体柄保留62例(96.8%)。鞍上脑膜瘤48例,全切42例(87.5%),次全切除6例(12.5%),视神经功能改善40例(83.3%),内分泌症状改善38例(79.1%),垂体柄保留47例(97.9%)。颅咽管瘤28例,全切23例(83.3%),次全切除5例(16.7%),视神经功能改善20例(71.4%),内分泌症状改善21例(75%),垂体柄保留24例(85.7%);主要并发症包括视力恶化(8.4%),尿崩(17.2%),电解质紊乱(11.2%),偏瘫(2.5%)等。手术死亡3例(2.1%)。结论:术前详细检查明确肿瘤性质及周围组织关系,熟悉鞍区解剖及熟练掌握显微外科技术是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关键,术中须仔细分离肿瘤与正常组织,首先定位并辨认保护好视神经、垂体柄、颈内动脉、下丘脑的穿支供血动脉及外展神经。  相似文献   
73.
贾栋  高国栋 《现代肿瘤医学》2007,15(10):1404-1405
目的:探讨脑膜瘤切除术后复发的影像相关因素。方法:对20例复发性和98例非复发性脑膜瘤的临床资料、CT、MRI影像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蕈形及结节形者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圆形者(P<0.01);中度和重度水肿组复发率显著高于无水肿和轻度水肿组(P<0.05);无钙化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有钙化肿瘤(P<0.01);骨质溶解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骨质增生肿瘤(P<0.01);有肿瘤内坏死复发率显著高于无肿瘤内坏死肿瘤(P<0.01);非均一强化肿瘤复发率显著高于有均一强化肿瘤(P<0.01)。结论:CT、MRI表现为蕈形及结节形者、严重瘤周水肿、无钙化、周围骨质溶解、肿瘤内坏死及肿瘤非均一强化者具有较高的术后复发率。复发率的高低顺序依次为周围骨质溶解、肿瘤内坏死、蕈形及结节形者、肿瘤非均一强化、无钙化、严重瘤周水肿。其中有周围骨质溶解者复发率远远高于其它(P<0.01)。  相似文献   
74.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是中性粒细胞在病毒、细菌、免疫复合物、细胞因子等各种刺激作用下释放到胞外的由DNA染色质和多种颗粒蛋白构成的特殊网状物。作为先天性免疫胞外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常情况下,NETs可介导抗菌活性并清除病原体,维持机体免受外界侵害,而过量或功能失调的NETs可进一步扩大炎症反应,并推动多类疾病的发生发展。NETs形成与自身免疫病、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等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笔者就NETs形成在调控结直肠癌(CR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综述,探讨NETs形成促进CRC的增殖、上皮-间质转化、血管生成、免疫逃避及肿瘤相关的血栓形成等恶性生物学行为的机制,并探讨NETs形成作为CRC生物标志物及潜在治疗靶点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5.
急性颅脑损伤致精神障碍6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所致精神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对68例颅脑外伤后出现精神障碍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脑受损性质与部位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痊愈32例,占47.1%;显著好转21例,占30.9%;好转12例,占17.6%;无效3例,占4.4%。结论:中、重型颅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较多,受伤部位以额颞叶多见,受伤类型中以脑挫裂伤最为多见。颅脑外伤后出现的精神障碍经综合治疗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76.
正侧脑室脑膜瘤较小时多无症状,当肿瘤增大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或占位效应明显时才引起头痛等症状,故早期不易发现,以手术切除为主。我们在神经导航辅助下手术切除侧脑室脑膜瘤1例,效果良好,现汇报如下。1病例资料患者,男,21岁,因外伤后头颅CT发现颅内占位10 d入院。10 d前因外伤行头颅CT检查,发现颅内占位,进一步行头颅MRI检查示左侧脑室后角异常信号影,考虑脑膜瘤(图1A~C)。入院体格检查:神志清楚,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瞳孔  相似文献   
77.
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常用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缺血及再灌注过程中rCBF及EEG的变化。方法:用perflux-3型多谱勒灌注监测测定局部脑血流量变化。用脑电图仪监测脑电波变化。结果:2VO组,3VO组与颈动脉分流组在缺血25min时rCBF较V4VO组下降明显。3VO组颈动脉分流组再灌注30s内rCBF上升较4VO组及2VO组变化较慢。  相似文献   
78.
目的观察不同针形取药对降低静脉输注过程中微粒的效果并进行分析,为预防及减少静脉输液中微粒污染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药液300例,把未经过终端药液过滤器过滤的药液100例归为A组,其中斜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A1组,圆锥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A2组;把经过普通终端药液过滤器过滤的药液100例归为B组,其中斜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B1组,圆锥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B2组;把经过精密终端药液过滤器过滤的药液100例归为C组,其中斜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C1组,圆锥形针头抽取的药液50例归为C2组,分别计算不同药液单位体积液体内的颗粒数量,计算过滤结果并比较分析。结果(1)A1与A2组药液样本微粒检测结果:直径10.0~25.0μm、>25.0μm微粒个数以及微粒总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直径<10μm微粒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B1与B2组、C1与C2组药液样本微粒检测结果:直径<10μm、10.0~25.0μm:微粒数以及微粒总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直径>25.0μm微粒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斜面针头取药可明显减少静脉输注过程中的微粒污染,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9.
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是治疗内生风痰之剂。若痰因湿生,主要用白术燥湿化痰。晕由于风,辅以天麻平熄内风。脾为生痰之源,所以兼用半夏、茯苓、橘红、甘草补脾益气,化湿和中。并引用生姜、大枣调和营卫。笔者在张掖市中医医院心脑肾病科的临床实践中,注意到许多心脑病在其病情演变中均可表现为痰浊中阻证,针对此种情况,根据中医的“证同病不同、治相同”的原则,即异病同治,运用加味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效果满意。现撷临床经验略谈心得。  相似文献   
80.
目的 探讨神经导航在内镜下经鼻蝶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导航辅助下行垂体腺瘤切除术的病人资料(病例组),并与61例同期未用导航的垂体腺瘤病人(对照组)进行比较,通过定位蝶窦开口与鞍底时间,以及定位鞍底准确性,评价导航定位作用.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采用术中导航能显著缩短定位蝶窦开口及鞍底的时间(P<0.05),并显著提高初次定位鞍底的准确性(P<0.01),且病例组无术中方向错误,并发症发生率降低.结论 神经导航是内镜下垂体腺瘤手术治疗的重要辅助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