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篇
  免费   14篇
  国内免费   5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6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3篇
内科学   28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6篇
外科学   16篇
综合类   52篇
预防医学   17篇
眼科学   45篇
药学   19篇
  1篇
中国医学   24篇
肿瘤学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5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01.
纤维支气管镜下带囊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气管狭窄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纤维支气管镜下带囊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气管狭窄,观察近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例1,女,4月龄,因“发现心脏杂音3个月余,咳嗽10 d渐加重,伴发热、喘息3 d”入院,诊断为膜周部+肌部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继发孔型),肺动脉高压,主气道下段及左右主支气管变形狭窄。行肺动脉环缩术,房间隔、室间隔缺损修补术+主动脉悬吊术成功后,术后2个月内3次撤离呼吸机均未成功。例2,女,1岁10个月,因“咳嗽1个月余”入院,诊断为左主支气管狭窄,EBV相关性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左侧支气管狭窄致使排痰困难,肺部反复感染,左肺气肿。2例患儿家长在充分了解纤维支气管镜下带囊支架置入术可能的风险后签署知情同意书。采用“边麻边进”方法行气道黏膜表面麻醉,例1和例2 选择带囊支架长度分别为24和29 mm,直径均为4 mm(均经雷帕霉素处理),由支架导入器送入纤维支气管镜,在纤维支气管镜直视下释放带囊支架,然后退出支架导入器。结果:2例患儿置入带囊支架后狭窄段气管扩张良好,带囊支架放置2~3个月随访,未见肉芽组织增生等并发症。结论:纤维支气管镜下带囊支架置入术治疗气管狭窄近期疗效较好,远期疗效尚待观察。  相似文献   
102.
贺涛  聂小莲  马彩云 《海南医学》2011,(20):115-116
目的探讨生化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4月至2011年4月因肾上腺皮质疾病入住我院的64位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所采取检验方法的不同分为生化检验组和常规检验组。其中生化检验组38例,常规检验组26例。结果生化检验组检验有效36例,检验无效2例,有效率为94.7%;常规检验组检验有效19例,检验无效7例,有效率73.1%。结论生化检验较常规检验在肾上腺皮质疾病诊断中的作用显著,可作为肾上腺皮质疾病的例行检查。  相似文献   
103.
目的 探讨环氧化酶-2(COX-2)调节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IR)模型中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的信号转导机制.方法 将乳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OIR模型组以及COX-2选择性抑制剂NS-398组(每组18只乳鼠).正常对照组小鼠生长于正常空气氧浓度(21%),OIR模型组和NS-398组小鼠于出生后第7天放置于高浓度氧环境(75%)生长,第12天调整氧浓度为正常.NS-398组小鼠于出生后第12~17天每日腹腔注射10 mg/kg NS-398.于第17天,获取3组视网膜标本,采用常规病理学检查在光镜下观察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变化;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Real-time PCR以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视网膜组织中COX-2、VEGF和PI3K/Akt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病理切片未见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OIR模型组和NS-398组均出现与内界膜相连的新生血管,以OIR模型组为甚.COX-2、VEGF和PI3K/Akt在正常对照组均存在一定表达,在OIR模型组呈强表达,在NS-398组的表达明显低于OIR组,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组.3组间COX-2、VEGF的吸光度值、mRNA和蛋白相对量及PI3K/Akt的蛋白相对量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COX-2表达受到抑制后通过下调VEGF的表达减少OIR模型中的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在此过程中涉及到PI3K/Akt信号通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回顾分析6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方法:分析1997~2009年老年组102例及非老年组98例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结果:老年组乳头肌功能失调(PMD)占22.5%,高于非老年组的16.3% (P<0.01),室壁瘤(VA)8.8%,高于非老年组的3.1%(P<0.01);老年组发生心脏破裂(CR)占5.9%;非老年组CR占3.1%,两组CR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老年组MIMC的影响因素:无Q波心肌梗死PMD 15例,占65.2%,大于有Q波心肌梗死中所占34.8%(P<0.01).在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易发生心脏破裂.结论:心肌梗死机械并发症与年龄和梗死部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5.
目的 :通过测量血浆S10 0蛋白浓度的变化 ,比较非体外循环和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术期脑损伤的程度。方法 :首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 40例被随机分为两组 :①A组 :非体外循环心脏跳动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②B组 :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射血分数和吻合口数等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从术前到术后 48h共 8个时间点内测定血浆S10 0蛋白浓度。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死亡及明显脑损伤。A组术后血浆S10 0蛋白浓度轻微升高 ,而B组体外循环中血浆S10 0蛋白浓度明显升高 ,直到术后 6h恢复到正常水平。B组血浆S10 0蛋白峰值浓度是A组的 3倍 (2 .17μg/L和 0 .74μg/L ,P <0 .0 1)。结论 :血浆S10 0蛋白浓度变化显示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脑和 (或 )血脑屏障损伤的程度比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轻微。  相似文献   
106.
目的了解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疑诊冠心病且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114例(冠心病组).根据临床病史和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2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syndromes,ACS)组73例,稳定性心绞痛(stable angina pectoris,SAP)组41例;另选择非冠心病(冠状动脉造影阴性)患者38例作为对照组。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进行评分。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胱抑素C水平。分析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支数的相互关系。结果 ACS组和SAP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2.2±3.5)mg/L vs(1.6±4.1)mg/L vs(0.7±2.9)mg/L,P<0.01].且ACS组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SAP组(P<0.05)。Gcnsini积分≥30分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明显高于Gensini积分<30分患者[(2.6±2.7)mg/L vs(1.8±5.2)mg/L,P<0.01]。3支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紊C水平和Gensini积分较单支病变和双支病变患者明显增高[(2.8±1.8)mg/L vs(1.9±3.4)mg/L vs(2.1±4.1)mg/L;(49±16)分v5(17±9)分vs(28±1 8)分,P<0.05,P<0.01];双支病变患者Gensin积分较单支病变患者明显增高(P<0.01);而单支病变与双支病变患者血清胱抑素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呈正相关(r=0.673,P<0.01)。结论胱抑素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及病变支数显著相关,胱抑素C水平可以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07.
目的分析经皮冠状动脉造影患者接受他汀类药物治疗后,围手术期前后早期肾损伤标记物水平的变化,探讨他汀类药物在预防造影剂肾病的作用。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1 2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他汀类药物治疗组(他汀组)65例,检测2组患者围手术期前后血肌酐、早期肾损伤标记物血清胱抑素C及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他汀组和对照组术后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较术前明显升高[(4.0±0.5)mg/L vs(2.2±0.6)mg/L,(5.2±0.9)mg/L vs(2.1±0.4)mg/L,P<0.01]。他汀组术后血清胱抑素C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3±0.2)mg/Lvs(1.7±0.4)mg/L,P<0.01]。结论造影剂肾病可能与造影剂介导的炎性反应相关,他汀类药物可能通过拮抗炎性反应及氧化应激机制等预防该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8.
目的 研究肝癌细胞AFP mRNA转染活化的B淋巴细胞诱导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方法 分离、纯化B淋巴细胞,重组人可溶性CIM0配体(sCD40L)活化人外周血B淋巴细胞;构建PGEM4Z/AFP/A64-EGFP质粒,加入T7RNA聚合酶,转录具有PolyA尾端的AFP mRNA;将提取的AFPmRNA电转染B淋巴细胞作为实验组,选取GAPDH mRNA转染者作为阴性对照组,未转染的B淋巴细胞作为空白对照组.检测各组B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提呈细胞标记分子(CD19、CD20、CD21、CD40、CD80、CD83)及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表达情况;将3组B淋巴细胞与T淋巴细胞分别按1∶40,1∶20,1∶10和1∶5的比例混合培养、诱导、扩增抗原激活T淋巴细胞并测定吸光度值以检测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以T淋巴细胞作为效应细胞,肝癌细胞系SMMC7721为靶细胞,检测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活性.两两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多组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差不齐时采用Tamhane's T2检验.结果 实验组B淋巴细胞表面标志分子CD19、CD20、CD21、CD40、CD80和CD83的表达水平分别为74±11、78 ±8、80±10、90±11、82±6、56±5,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51±5、60±7、53±5、73±8、50±5、49±6,以及空白对照组的46±3、54±5、41±3、56±5、52±6、21 ±4(t =5.302、4.812、7.627、5.932、9.142、7.813,11.581、7.036、13.592、12.873、9.235、14.619,P<0.01).实验组吸光度值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t=18.203、23.714、15.062、9.417,16.833、19.392、13.871、6.592,P<0.01).当T淋巴细胞与肝癌细胞系SMMC7721按照40∶1、20∶1和10∶1的比例混合后,实验组B淋巴细胞诱导产生的T淋巴细胞对肝癌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3%±4%、32%±4%和22%±3%,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的15%±5%、7%±3%和6%±2%,以及空白对照组的7%±3%、8%±3%和9%±4%(t=9.141、13.272、11.901,14.372、12.835、9.507,P<0.01).结论 肝癌细胞AFP mRNA转染的B淋巴细胞可有效诱导T淋巴细胞杀伤肝癌细胞.  相似文献   
109.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应用地佐辛静脉镇痛的效果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剖宫产术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掷骰子法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于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术,手术后即刻连接PCIA泵,研究组PCIA泵配方为地佐辛注射液(0.5 mg/kg)与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10 mg),对照组PCIA泵配方为盐酸纳布啡注射液(2 mg/kg)与盐酸托烷司琼注射液(10 mg)。比较两组产妇的VAS、Ramsay评分、泌乳素水平、产妇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新生儿情况及产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2、6、12、24、48 h,研究组产妇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6、12、24 h,研究组产妇的Ramsa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4 h,两组产妇的泌乳素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产妇的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12 h,研究组新生儿NBNA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产妇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应用地佐辛静脉镇痛的效果显著,且对新生儿的影响较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0.
万远铁教授是武汉市中医医院内科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国家中管局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导师,从事中医临床近四十年,学验俱丰。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渐有所得,遂摘录一、二,以飧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