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3篇
临床医学   28篇
内科学   16篇
特种医学   4篇
综合类   31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2篇
中国医学   4篇
  2023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51.
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和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是重症医学的热点和焦点问题。近年来,随着对脓毒症认识的提高以及大量的临床研究的出现,对脓毒症的规范化治疗提供了丰富的临床依据,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近期制定了《中国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为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指南的精神,以便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本文将重点介绍指南制定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方法及指南的一些主要亮点。  相似文献   
52.
脓毒症(sepsis)是由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进一步发展可导致严重脓毒症(severe sepsis)、脓毒症性休克(septic shock)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尽管新的抗生素不断问世,治疗手段不断改进,但脓毒症的病死率仍居高不下。  相似文献   
53.
目的:观察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过程中乳酸清除率的变化与复苏达标指标间的关系,探讨其对液体复苏疗效评价的价值。方法:50例符合感染性休克诊断标准的老年患者入选进行EGDT。分析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患者复苏前后平均动脉压(MAP)、右房压(RAP)、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和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II)的变化,测定血乳酸浓度,计算乳酸清除率,并与上述指标作相关分析。结果:感染性休克进行EGDT,达标率70%;达标患者中RAP(14.38±1.04)与未达标组(13.08±1.08)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乳酸清除率(%)与未达标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25.20±14.03,8.51±19.24,P<0.05);SvO2(%)在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73.62±2.33,64.34±4.29,P<0.05)。达标患者乳酸清除率与复苏后SvO2呈显著相关性(r=0.50,P<0.05)。结论:应用动脉血乳酸清除率监测全身组织灌注和氧代谢变化,对评价复苏疗效更有意义,应作为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液体复苏中的达标指标之一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54.
目的 评价血浆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水平预测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死亡的价值.方法 入选2004年5月至2007年6月在浙江医院重症监护室住院的重度脓毒症老年患者83例,均符合2001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危重病医学会(ACCP/SCCM)的重度脓毒症诊断标准,排除原有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根据患者是否于28 d内存活将其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两组患者人院第1天C反应蛋白、危重病评分(APACHEⅡ和SOFA)、血浆BNP水平和第3天血浆BNP水平差异;其后以Logistic回归法分析患者年龄、入住ICU第1天血浆BNP、CRP水平、APACHEⅡ和SOFA评分、第3天血浆BNP水平等变量与患者28天死亡间的关系,同时确定其中预测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第1天和第3天血浆BNP水平与存活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分别为(1056.38+676.34)pg/ml vs.(611.59±610.02)pg/ml,P=0.002和(1448.48±891.11)vs.(522.41±575.20),P<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发现,在年龄、APACHEⅡ、SOFA、CRP及第1天和第3天BNP水平诸因素中,第3天的BNP水平和SOFA评分为预测ICU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BNP水平与28 d死亡率的ROC曲线分析示第1天和第3天BNP水平的曲线面积值分别为0.735(95%CI,0.621~0.848,P<0.001)和0.836(95%CI,0.746~0.926,P<0.001).结论 绝大多数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的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BNP可成为预测老年重度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实验室指标.  相似文献   
55.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降钙素原(PCT)清除率对老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入选的319例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入组第1、3、5、7天的PCT,分别计算第3、5、7天PCT清除率。根据28d是否死亡分成死亡组及生存组,分析两组患者PCT及PCT清除率的差别,应用ROC曲线分析评价包括不同时点PCT、PCT清除率及入组第1天的血乳酸、早期乳酸清除率等多项临床指标对老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预后预测的准确性,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与死亡组相比,生存组第1、3、5、7天PCT水平较低而第3、5、7天PCT清除率较高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独应用第7天PCT清除率对预后的准确性较好,AUC为0.757;第7天PCT清除率是导致老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28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结论第7天PCT清除率是老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28d死亡的独立的危险因素,对老年严重脓毒症/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比较以右房压(right atria pressure,RAP)和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ish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volume index,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入选2007年1月至2008年10月入住浙江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低血压发生时间<6 h的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30例,应用改良的容量性肺动脉导管连续同步监测容量和压力的变化,指导液体复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的治疗目标为RAP 8~12 mmHg,实验组的治疗目标为右室射血分数(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RVEF)校正的RVEDVI达到100~200 mL/m~2.记录液体复苏治疗前后两组患者RAP、肺动脉嵌顿压(pulmonary artery occlusion pressure,PAOP)、RVEF、RVEDVI等参数;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急性牛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APACHE Ⅱ)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SvO_2)的变化;记录治疗前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治疗后6 h乳酸清除率;并将液体复苏治疗后6 h 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对照组液体复苏15例达标12例,达标率为80%,实验组液体复苏15例达标13例,达标率为86.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达标患者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RVEDVI、RVEDVl差值、RVEF(%)、RAP和6 h乳酸清除率(%)明显增高[(119.92±15.65)mL/m~2,(38.54±6.63)mL/m~2,(36.08±3.40),(14.46±1.13)mmHg,(58.31±13.36)vs.(99.92±11.71)mL/m~2,(21.00±11.01)mL/m~2,(32.42±2.47),(13.08±1.08)mmHg,(43.99±16.26);P<0.05],但PAOP、APACHE Ⅱ和Sv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液体复苏治疗6 h后两组患者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显著相关(P<0.01).结论以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与传统的以RAP为指导的液体复苏相比,复苏过程更安全,对乳酸清除率的改善更为满意,可能更好地改善全身组织灌注与氧合.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线粒体损伤在脓毒症大鼠心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2组:(1)阴性对照组18只,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2)脓毒症组,按大肠杆菌内毒素注射后6、12、24 h分为3个亚组,各18只.取心脏组织,光镜和电镜下观察组织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TUNEL法原位检测心肌细胞凋亡并计算凋亡指数,免疫印迹法检测核转录因子-κB (NF-κB) p65的表达,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线粒体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比色法检测线粒体还原型谷胱甘肽(G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线粒体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含量,OxyBlot TMas蛋白氧化检测试剂盒观察线粒体蛋白氧化.结果 脓毒症大鼠心肌有炎症细胞浸润,细胞水肿及空泡形成,并且在24 h最明显;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和核蛋白NF-κB p65活化均显著增加(P<0.05).脓毒症大鼠心肌线粒体损伤明显,至24 h病变最严重,线粒体膜破碎,线粒体嵴消失,大量空泡形成.脓毒症大鼠心肌线粒体抗氧化酶SOD和GPx活性显著下降(均P<0.05),线粒体脂质过氧化和蛋白氧化均显著增加(均P<0.05),并呈时间依赖性.结论 线粒体损伤在脓毒症心肌细胞凋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线粒体抗氧化物酶活性降低,活性氧产生过多和聚集有关.  相似文献   
58.
目的探讨以中心静脉压(CVP)或每搏输出量变异(SVV)为目标的早期液体复苏方案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血管外肺水(EVLW)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9例老年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CVP组和SVV组,根据不同的复苏目标(分别是CVP、SVV达标)进行早期液体复苏,评价两组患者的预后,比较不同的液体复苏方案对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的影响,并分析复苏后EVLWI过高的影响因素.结果复苏后,与CVP组相比,SVV组机械通气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缩短(均P<0.05),但两组28d病死率(SVV组35.7%,CVP组4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复苏前EVLW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后均有增加(均P<0.05),且复苏后SVV组EVLWI≥9ml/kg的例数较少(SVV组11例,CVP组18例).回归分析显示复苏后EVLWI≥9ml/kg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基础EVLWI较高、达标时SVV较低、复苏导致的CI增加较少和SVV增加较多.结论早期液体复苏可导致老年脓毒症患者的EVLWI明显升高.依据SVV对老年脓毒症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比CVP作为复苏目标,达标时EVLWI过高的危险性减小.  相似文献   
59.
目的 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的有效措施,以降低感染发生率.方法 2009年1月-2010年12月ICU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采用目标性监测方法调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的原因,针对原因进行持续质量改进,加强全体医护人员的教育及监管,改进置管后导管维护质量等.结果 持续质量改进前期2009年纳入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7例,平均置管日(33.84±30.89)d,总导管日4569 d,确诊感染23例,平均感染率5.03‰,持续质量改进后期2010年监测的中心静脉置管141例,平均置管日(36.78±43.54)d,总导管日5014 d,确诊感染例数13例,平均感染率2.59‰;发生血流感染者平均置管日(47.23±37.61)d,其中置管日≤7d的导管感染率8.88%,置管日>90 d的导管感染率58.3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平均发生率从2009年5.03‰下降至2010年平均2.59‰.结论 目标性监测结合持续质量改进,可降低综合ICU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发生率.  相似文献   
60.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循环血中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择59例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的患者和52例性别、年龄相当、具有同类基础疾病的非脓毒症ICU患者(对照组)。抽取其静脉血测定PAPPA、前降钙素原(PCT)、B型钠尿肽(BNP)、心脏肌钙蛋白1(cTnl)和肌酸激酶同工酶MB(CK—MB)水平等指标,比较其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ll),并将PAPPA水平与PCT、BNP、cTnl、CK—MB水平及Apachell评分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脓毒症患者PAPPA、PCT、cTnl和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均P〈0.01),Apachell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PAPPA水平与BNP水平、Apachell评分、PCT和cTnl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CK—MB无相关性(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液中PAPPA水平增高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有关,PAPPA可望作为判断脓毒症患者心肌抑制和心功能不全的生化标志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