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27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4篇
妇产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29篇
口腔科学   13篇
临床医学   51篇
内科学   45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19篇
特种医学   9篇
外国民族医学   54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142篇
预防医学   59篇
眼科学   6篇
药学   60篇
中国医学   58篇
肿瘤学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10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01.
目的 观察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急诊小儿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 94例惊厥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7例.对照组给予地西泮治疗,研究组给予苯巴比妥联合地西泮治疗.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惊厥症状控制时间、实验室相关指标及复发率.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5.74%高于对照组的72.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02.
目的调查骨质疏松症(OP)患者骨折预防的知信行水平, 并分析患者胸腰椎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 选取郑州市骨科医院2020年2月至2022年11月门诊收治的OP患者320例作为研究对象, 年龄45~78岁, 男179例, 女141例。采用问卷的方式调查OP患者骨折预防的知信行水平, 根据患者是否发生胸腰椎骨折将其分为胸腰椎骨折组(35例)和非胸腰椎骨折组(285例)。采用t检验比较两组知信行得分、身高、体质量、骨密度(BMD), 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知信行良好率、性别、年龄、糖尿病、冠心病、吸烟史、饮酒史、既往脆性骨折史、父母骨折史、糖皮质激素治疗史, 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OP患者胸腰椎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 OP患者骨折预防的知识维度、信念维度、行为维度总得分分别为(16.12±3.12)分、(129.02±17.50)分、(22.02±6.12)分;OP患者知识掌握、信念、行为良好率分别为66.88%(214/320)、64.22%(411/640)、53.96%(518/960);胸腰椎骨折组知识、信念、行为总得分均低于非胸腰椎骨折组[(12....  相似文献   
103.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与桡动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可行性。[方法]将我院自2008年8月~2010年10月收治的169例心肌梗死患者按照动脉穿刺途径,随机分为股动脉组84例,桡动脉组85例。对两组间的动脉穿刺点压迫时间、PCI的成功率、穿刺点局部并发症、下肢静脉血栓以及低血压、尿潴留的发生率进行对比分析,观察疗效。[结果]股动脉组成功率为94.05%(79/84),桡动脉组成功率为95.29%(81/85)。两组在PCI的成功率、下肢静脉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穿刺点压迫时间、穿刺点局部的并发症、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比较,桡动脉显著少于股动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心肌梗死与经股动脉途径行PCI成功率相似,且血管并发症少,有利于有效安全的抗凝治疗,因此可以作为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选择的途径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4.
目的用展示有白色假丝酵母菌HSP90(热休克蛋白90)表位H的重组质粒建立ELISA检测体系,对易感人群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做出早期诊断。方法将构建的展示有HSP90表位H的重组质粒表达并纯化,确定其免疫原性,之后将其作为固相包被抗原建立ELISA检测体系,并使用该体系检测706例白色假丝酵母菌肿瘤患者的血清。结果表达并纯化的展示有HSP90表位H的杂合噬菌体能与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清中的相应抗体发生特异性结合,确定该ELISA检测的条件为:包被浓度70μg/ml,抗体稀释倍数200倍,cut-off值为1.5;706例肿瘤患者的检测结果:31例为阳性,其中有2例后来被临床检测为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此31例再次经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其中有18例被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为阳性。结论杂合噬菌体可以用来检测白色假丝酵母菌的感染,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背景:部分体外实验证实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的免疫耐受特性,然而对其体内研究尚处于异种异体之间,且结果及机制缺少统一性。目的:培养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内外试验分析其移植免疫学特性。方法:应用组织块贴壁法提取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通过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反应检测其同种异体免疫耐受作用;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体内行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CD4、CD8浓度及比值变化,并通过ELISA方法对比体外淋巴细胞混合培养前后血液、培养上清及体内移植前后患者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10、γ-干扰素的浓度变化。结果与结论:体内外实验中,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前后血浆及细胞上清中的细胞因子浓度变化呈相似趋势:白细胞介素10较反应前上升(P<0.05),γ-干扰素较反应前下降(P<0.05)。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后患者T细胞亚群中CD4+/CD8+比值较移植前轻度下降。说明人脐带源间充质干细胞具有同种异体免疫耐受及免疫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6.
目的 探讨血红素加氧酶1(HO-1)诱导剂正铁血红素和抑制剂锌原卟啉对糖尿病大鼠肝功能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 以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诱导糖尿病SD大鼠模型,大鼠分为对照组、糖尿病组、正铁血红素组和锌原卟啉组.应用试剂盒检测各组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FFA)、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活性,肝组织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丙二醛(MD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肝脏组织白细胞介素1(IL-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糖尿病组大鼠血清AST、ALT、肝组织MDA、IL-1、TNF-α mRNA水平均明显增高(P<0.01或<0.05),分别是(91.59±12.38) U/L vs (50.19±12.65)U/L、(45.64±9.68) U/L vs (15.55±7.79) U/L,(0.81±0.22) nmol/mg vs (0.50±0.08) nmol/mg、12.32±3.51vs 7.02±1.99、22.24±4.48 vs 10.54±2.36;TAOC下降(P<0.05);与糖尿病组大鼠比较,正铁血红素组大鼠ALT、TNF-α表达水平明显下降,TAOC增高(P<0.05或<0.01);锌原卟啉组大鼠较糖尿病组大鼠FFA、ALT、AST、MDA均有明显上升(P<0.05或<0.01),而TAOC下降(P<0.05).结论 HO-1诱导剂正铁血红素可改善糖尿病大鼠肝损伤,而其抑制剂则加重肝脏损伤.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BPPV发病的一般特征及其蒙医范畴。方法:应用统计软件,对我院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间就诊并诊断的149例BPPV患者相关数据进行性别、年龄分布分析及其与各半规管的关联研究,并结合蒙医理论对所得结果进行分析讨论。结果:149例当中女性患者比例显著高于男性。发病高峰女性在50岁左右,而男性则较女性晚10年。关联分析结果显示规则"右后→女"的支持度最高,而规则"五十、右后→女"的置信度最高。总的数据表明,女性患者、年龄在50~60岁之间、右侧后半规管病变等特征之间有较强的关联。BPPV发病的大部分相关因素符合蒙医赫依病理论。结论:BPPV发病特征中,性别、年龄、时间分布显著,现代医学的发现与蒙医古老的赫依病理论吻合。蒙医疾病理论有较可靠的发病因素预测及关联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08.
从外感误治,清热生津;假热真寒,回阳退热;热深厥深,缓下热结;伤食成膈,补中固脱4方面入手探讨喻昌医案《寓意草》中辨治外感病的经验,其辨治外感病法于仲景,辨治精当,效若桴鼓。  相似文献   
109.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人的猜疑,常常会得到自我“证实”。具有猜疑心的人,往往先在主观上以“我觉得”或“我预感到”等形式假定别人“与自己过不去”,然后把许多无关的事生拼硬凑在一起,借以证实原先的假定。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双向反馈”的作用,又使猜疑陷入恶性的“循环证实”之中,从而加剧猜疑和人际知觉失偏程度。  相似文献   
11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