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8篇
皮肤病学   1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26篇
预防医学   7篇
眼科学   4篇
药学   10篇
中国医学   2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金学勇  祁燕 《临床医学》2008,28(7):95-96
重症肌无力是一种表现为神经-肌肉传递障碍而影响骨骼肌收缩功能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因产生终板乙酰胆碱受体抗体,该抗体作用于运动神经原末梢和骨骼肌细胞所构成的运动终板,尤其是突触后膜的乙酰胆碱受体,结果使功能性乙酰胆碱受体数量减少,导致动作电位产生障碍,从而使神经肌肉传导的"安全阈"明显降低[1],发病率为5/10万~12.5/10万人口.  相似文献   
12.
《疗养院护士实用工作手册》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为疗养院聘用文职护士培训提供教材,有针对性地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将涉及疗养院相关护理工作的法规、护理管理制度、专业理论、操作规范标准及流程等编著成册,应用于临床护理实践。结果在聘用文职护士培训、护士日常工作和护理质量管理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结论将理论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设计《疗养院护士实用工作手册》,有利于依法管理,丰富疗养护理理论和提高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对2型糖尿病模型大鼠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方法:实验于2003-02/2004-05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完成。①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取造模成功的2型糖尿病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分为3组,另设正常对照组(对照组),每组10只。糖尿病模型针刺组(针刺组):用电针刺激单侧脾俞、膈俞、足三里、内庭穴;糖尿病模型药物组(药物组):将盐酸二甲双胍片按100mg/(kg·d)灌胃;糖尿病模型对照组(模型组)、对照组:灌服等量的生理盐水。②治疗40d后,检测大鼠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并用ELASA法测定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结果:对照组大鼠死亡1只。进入结果分析39只。①各组大鼠糖代谢相关指标的比较:与模型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空腹血糖、空腹血清胰岛素、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均明显降低(P<0.01,P<0.05),胰岛素敏感指数则明显增高(P<0.05);针刺组除空腹血糖高于对照组外,余指标与对照组、药物组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糖尿大鼠的稳态模式β细胞功能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②各组大鼠血脂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三酰甘油、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对照组两两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针刺组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明显高于模型组、药物组(P<0.01,P<0.05),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③各组大鼠前炎症介质和凝血因子的比较:针刺组、药物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P<0.05),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④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稳态模式胰岛素抵抗指数与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因子、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成正相关(P<0.01,P<0.05),且炎症因子之间也呈正相关(P<0.01,P<0.05)。结论:①针刺可明显降低血糖、血清胰岛素,改善胰岛素抵抗,作用与盐酸二甲双胍相近。②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可能与降低炎症因子有关。③针刺可明显改善脂质代谢紊乱,在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方面,优于盐酸二甲双胍。  相似文献   
14.
乌鲁木齐市汉族人群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基线调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调查乌鲁木齐市汉族成年人代谢综合征及有关疾病的患病状况。方法:以乌鲁木齐新市区25岁以上汉族成人为对象,排除资料不全者,共分析2670例,男1597例,女1073例,平均年龄(48&;#177;12)岁。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进行问卷调查,所有调查者均接受75g葡萄糖耐量试验.并进行血糖、血脂、血胰岛素、血压的测定。结果:乌鲁木齐市汉族成年人中糖尿病、糖耐量减低/空腹血糖减损、高血压、血脂紊乱、向心性肥胖及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分别为11.16%.27.41%,17.69%,65.56%,6.78%和9.21%。男性的高血压、血脂紊乱、超重、代谢综合征患病率高于女性(x^2=14.37,3.57,44.13,10.60,P&;lt;0.01)。结论:乌鲁木齐市汉族中中年人代谢综合征及相关疾病的患病率很高,尤见于中心性肥胖和血脂紊乱。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瑞芬太尼辅助宫旁阻滞监测下麻醉管理技术在门诊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要求无痛人工流产手术的患者80例,ASAI、II级,随机分为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组(E组,40例)和瑞芬太尼辅助宫旁阻滞监测下麻醉管理技术组(R组,40例)。观察患者麻醉用药前、中、后的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呼吸抑制时间、苏醒时间、VAS镇痛评分、离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结果与用药前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MAP、心率、呼吸频率、Sp02均明显降低(P〈0.05或P〈0.01);麻醉中呼吸频率、Sp02R组低于E组(P均〈0.05);E组注射疼痛、肢体运动的发生例数多于R组(注射疼痛:11例与0例,P=0.0004;肢体肢体运动:4例与0例,P=0.0402);清醒时间、离院时间E组明显长于R组[清醒时间:(5.01±0.75)min与(0.00±0.0)min,t=-42.248,P:0.000;离院时间:(27.78±4.65)min与(18.68±3.80)min,t=-9.584,P=0.000];VAS评分E组优于R组[(0.00±0.0)分与(0.45±0.09)分,t=3.162,P=0.002];两组患者满意度均达100%。结论在门诊人工流产手术麻醉中,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与瑞芬太尼辅助宫旁阻滞监测下麻醉管理技术比较,监测下麻醉管理技术镇痛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术后恢复快、不良反应少并缩短了离院时间,其效果优于异丙酚静脉全身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艾滋病病毒感染孕产妇围生期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邵春风  祁燕 《护理学杂志》2005,20(10):32-33
总结168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多腔深静脉置管的护理方法。提出颈内静脉导管因位置表浅、显露、接近右心房,应以防止导管移位、脱出、空气栓塞等为护理要点;股静脉导管位置偏低、隐蔽、易污染,应以加强皮肤护理,防止液体渗漏、堵塞为重点;同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预防导管内感染,以提高导管使用率。  相似文献   
17.
金学勇  潘杰明  祁燕 《农垦医学》2007,29(3):200-202
异丙酚具有起效快、时效短和苏醒迅速而完全的特点,适合于门诊人工流产手术.我院2002年12月~2004年6月对人工流产手术80例,采用异丙酚静脉麻醉与氯胺酮静脉麻醉比较,异丙酚静脉麻醉优于氯胺酮静脉麻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为了研究2型糖尿病的肝脏、肾脏、胰腺的病理特点,我们通过高糖高脂饮食,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Z)注射的方法制备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观察肝脏、肾脏、胰腺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9.
使用一种新的光学容积脉波测定分析技术在临床上进行了初步观察。该仪器采用微机控制全部操作,对采集到的光学容积描记图(OPG)图形采集、保存、复现和分析进行控制,自动分析后可得到二十多项生理参数,经临床对34例患者OPG参数的观察,发现与健康人比,患者OPG参数劣化,其中最大高度和降中峡高度降低,收缩期充血指数下降,流入容积速度与流出容积速度缩短,平均灌注速度与相对供血量显著降低。通过与传统甲襞微循环观察比较结果发现,上述参数与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具有密切相关性。此外,对部分患者心功能进行检测,发现随心功能异常程度增加,患者OPG参数趋向劣化。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对某三级中医医院的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为完善资源配置提高诊疗能力、提升服务水平、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编写SQL语句收集某中医医院电子病历系统中2012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1689例死亡患者的住院病案首页数据,使用SPSS23.0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及统计分析,统计前十位死因,采用Cox-Stuart趋势检验对十年间患者病死率进行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病死率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10年病死率为0.52%,男性患者整体病死率(0.68%)高于女性(0.39%),老年男性(50岁~89岁)的病死率远高于女性,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患者的死亡人数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因前三位的分别为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占比分别为56.54%、16.34%、12.49%。结论 最近10年,住院患者病死率呈下降趋势。肿瘤死因前五位的依次是支气管和肺恶性肿瘤、肝和肝内胆管恶性肿瘤、结肠恶性肿瘤、胃恶性肿瘤、直肠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首位死因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医疗机构应着力提升肿瘤疾病的诊疗能力与服务水平,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