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9篇 |
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基础医学 | 2篇 |
临床医学 | 2篇 |
外科学 | 1篇 |
综合类 | 18篇 |
预防医学 | 1篇 |
药学 | 12篇 |
中国医学 | 8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6篇 |
2021年 | 16篇 |
2020年 | 11篇 |
2019年 | 11篇 |
2018年 | 10篇 |
2016年 | 4篇 |
2015年 | 1篇 |
2014年 | 4篇 |
2013年 | 1篇 |
2012年 | 8篇 |
2011年 | 3篇 |
2010年 | 3篇 |
2009年 | 3篇 |
2008年 | 1篇 |
2007年 | 4篇 |
2005年 | 1篇 |
2004年 | 1篇 |
2003年 | 5篇 |
2001年 | 4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2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63.
64.
正王邦才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从医30余年,勤求博采,熟读经典,善用经方,师古而不泥古,学术上推崇脾胃学说,临床治疗重视对"后天之本"的调摄,每遇疑难杂证多从脾胃论治,屡有验效。笔者有幸跟师临证,深受启发,现将其从脾胃论治内科杂病验案3则介绍如下。1眩晕陆某,女,58岁,退休公务员。2017年9月6日初诊。主诉:反复头痛眩晕3年余,再发半月。患者近3年来头痛眩晕反复发作,发时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相似文献
65.
正上消化道出血是消化科常见病之一,我们用清胃安络饮为主治疗轻中度上消化道出血45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我院消化科病房和门诊收治90例胃出血患者,治疗组45例,男35例,女10例;年龄34~78岁,平均年龄为48.1±2.0岁;胃溃疡20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5例。对照组45例,男36例,女9例;年龄37岁~76岁,平均年龄为45.6±2.8岁;胃溃疡23例,十二指肠球部溃 相似文献
66.
<正>龙胆泻肝汤首载于李东垣《兰室秘藏》,后亦被载于《医宗金鉴》、《医方集解》。方由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柴胡、当归、生地黄、甘草等组成,主治肝胆实火上逆所致的"胁痛口苦,耳聋耳肿"以及肝经湿热下注所致的"筋痿阴湿,热痒阴肿,白浊溲血",方中龙胆草大苦大寒,上泻肝胆实火,下清下焦湿热,为君药;配栀子、黄芩泻火解毒,清热燥湿;佐以泽泻、木通(现多改用通草)、车前子渗湿泄热;兼以生地黄、当归滋阴养血;加柴胡疏畅肝胆之气,并引诸药入肝胆;甘草缓肝急,又可协调诸药。综观全方,泻中有补,降中寓升,祛邪而不伤正,泻火而不伐胃。 相似文献
67.
目的:探讨“精品慕课”联合“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在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2021级在培学员共150名为研究对象。2021级73名为观察组,实施精品慕课+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2019—2020级77名为对照组,实施传统教学模式。比较两组学员的教学效果。结果:观察组住培学员的执业医师成绩、年度技能考核成绩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对新教学模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精品慕课”联合“翻转课堂”新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住培学员理论及临床应用能力,强化中医临床思维,提升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教学质量,为促进医学教学改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8.
<正>王邦才主任中医师系浙江省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杏林悬壶三十余载,勤求博采,熟谙经典,学验颇丰,尤其擅长治疗肝胆疑难病症。本文就其治疗阴虚瘀毒型肝硬化的经验总结如下。1病因病机根据肝硬化临床表现和体征,代偿期可归属中医学"积聚"范畴;失代偿期,出现腹水征象则属"鼓胀"范畴,还可涉及"黄疸""胁痛""水肿""血证"等病证。 相似文献
69.
目的:观察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与中医征型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损害、病毒呈高复制状态的80例门诊患者,中医辨征为肝胆湿热26例、肝郁脾虚32例、肝肾阴虚l3例、脾肾阳虚4例、瘀血阻络5例,给予苦参素注射液400mg或600mg,每日1次,肌注,疗程90d。结果:全部病例总有效率为75%,其中肝胆湿热型与肝郁脾虚型总有效率分别为88.5%和81.3%,明显高于其他各型(P<0.01);肝功能恢复及HBeAg,HBV-DNA阴转率也明显高于其他各型。结论:苦参素注射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属肝胆湿热型与肝郁脾虚型疗效较好,其中尤以肝胆湿热型为优。 相似文献
70.
薏苡附子败酱散出自东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云:"肠痈之为病,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此为肠内有痈脓,薏苡附子败酱散主之",原方主要用于治疗痈脓已成而尚未破溃之肠痈,即现代医学所说的阑尾炎早中期阶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