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2篇
基础医学   6篇
临床医学   16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26篇
外科学   8篇
综合类   38篇
预防医学   14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3篇
中国医学   10篇
肿瘤学   60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目的:分析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后意外并发症的发生原因,探讨其预防措施、经验及操作技巧。方法:回顾分析2002—2012年1180例LC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例发生术后意外并发症。结果:胆道术后综合征3例,胆囊结石落入胆总管继发胆总管结石并梗阻性黄疸1例,胆囊管残余结石1例,术后出血1例,胃壁损伤1例,急性肺栓塞1例,意外胆囊癌1例。结论:导致术后意外并发症的原因较多,术者必须谨慎、规范操作,适时中转开腹,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2.
基层医院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286例无胆道损伤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LC术中胆道损伤发生的原因和预防. 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3月~2004年9月286例LC的临床资料. 结果 282例顺利完成LC,4例因Calot三角冰冻样改变中转开腹(1.4%),无一例胆道损伤.术后3~8 d(平均5.5 d)出院.212例随访3~12个月,平均7.5月,无异常发现. 结论恰当选择适应证,仔细辨明胆囊壶腹,细心解剖胆囊管、胆囊三角及胆囊后下三角,顺逆法结合,主动预防热效应损伤,熟悉解剖变异,适时中转开腹,可以减少胆道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3.
食管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对预后的意义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是肿瘤组织中最重要的促血管生长因子,它参与肿瘤细胞的生长、分化、转移、增殖等过程,有关食管癌中VEGF的表达情况国内报道较少,国外报道也有争议。本研究采用多种技术方法检测了食管癌细胞系和肿瘤组织标本中VEGF的表达,结合临床资料分析了VEGF蛋白表达对食管癌放疗疗效的影响,试图为靶向基因技术与放疗结合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4.
急性脑梗死患者124例,随机分为脉络宁组63例(男性45,女性18;年龄57±10a)和曲克芦丁组61例(男性47,女性14;年龄59±9a)。脉络宁20mL/次,曲克芦丁1.0g/次,均加入5%葡萄糖液500mL静滴,qd,14d为一个疗程。用药前2组临床症状、头颅CT改变差别不显著。结果总有效率脉络宁组97%,优于曲克芦丁组85%(P<0.01)。  相似文献   
115.
诺氟沙星是一种广谱抗菌药,其副作用常出现消化道症状,而致神经系统症状尚未见报道,现将我们所遇1例报告如下。 患者男,55岁,发热、头痛伴腹泻2d,于1994年3月21日住我院治疗,入院查体:体温38.6℃,脉博90次/min,血压18/10kPa,口唇无紫绀,咽充血,扁桃体Ⅱ°,颈软,两肺呼吸音稍粗,心率90次/min,律齐,无心脏杂音,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脐周压痛,肠鸣音活跃,神经系统(一),实验室检查:血WBC:109×10~(12)/L,Z0.81,L0.19。大便Rt:黄色、粘液便,WBC:(十十),入院后给予5%GS500ml、青霉索640万μ静滴,诺氟沙星0.2tidPo,第3d症状减轻,热退,继续给予上述药物治疗,治疗中出现双手抽搐,以左上肢为甚,双眼向左上方斜视,构音不清,双上肢肌张力增高,伴神志不清,每次发作持续2min左右,呈阵发性发作3次,发作时立刻肌注安定10mg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116.
500例中晚期食管癌单纯放疗的多因素分析   总被引:25,自引:4,他引:21  
目的分析中晚期食管癌单纯放疗的预后因素,为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和准确评估预后提供参考标准。方法单纯放疗的中晚期胸段食管癌500例中,男318例,女182例,中位年龄56.5岁。胸上段癌195例,胸中段癌277例,胸下段癌28例。X线片病变长度≤3.0cm者36例,3.1~7.0cm者318例,7.1~10.0cm者132例,>10.0cm者14例。胸部CT扫描显示病变长度≤3.0cm者14例,3.1~7.0cm者130例,7.1~10.0cm者298例,>10.0cm者58例。病变最大层面上测量肿瘤最大直径≤2.0cm者87例,2.1~3.0cm者153例,>3.0cm者260例。应用加速器6MVX线给予一前、两后斜野等中心或源皮距照射,常规分割或后程加速超分割,总剂量60~66Gy,30~39分次,6.0~6.3周完成。结果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1.1%、32.6%、20.8%。单因素分析显示传统预后因素性别、声哑、病变部位、病变长度、软组织阴影、溃疡和食管腔扭曲成角均明显影响预后;CT扫描相关因素如病变长度、最大外侵深度、最大直径、气管支气管受侵、降主动脉受侵、椎前三角消失和淋巴结转移也显著影响长期生存;治疗相关因素如前垂直野宽、野长、后斜野宽、野长、总剂量、总疗程时间、即时疗效和近期疗效对生存也有显著影响。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淋巴结转移、CT显示的病变最大直径、声哑、CT显示病变长度、病变部位、病变最大外侵程度、后斜野宽度、总疗程时间、即时疗效和近期疗效均为独立性预后因素。综合多种因素的预后指数PI值越低,预后越好。结论中晚期食管癌单纯放疗后,除传统预后因素外,胸部CT扫描能提供更准确的评估预后的指标,预后指数模型能够更敏感地预测疗后生存。  相似文献   
117.
目的 探讨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的疗效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7年8月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123例颈段及胸上段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局部控制率、生存率及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 全组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9.0%、50.1%和49.5%;全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0.7%、35.9%和21.7%,中位生存期24.5月。单因素分析预后影响因素有:疗前进食梗阻情况、食管造影显示病变长度、CT显示病变长度和瘤体最大直径、T分期、N分期、临床分期、即期疗效、放疗剂量和化疗与否;而性别、年龄、原发肿瘤部位和照射方式(全程或后半程3D-CRT)与预后无关。Cox多因素分析显示疗前进食梗阻情况、临床分期、食管造影显示病变长度、放疗剂量和化疗与否为独立预后影响因素。结论 颈及胸上段食管癌三维适形放疗安全有效,放疗前进食梗阻轻、临床分期早者,三维适形放疗预后越好,反之预后越差;化疗和放疗剂量大小也影响预后。  相似文献   
118.
目的比较老年食管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或调强放疗(IMRT)的疗效及其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3例65岁以上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05例行3D-CRT、48例行IMRT,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比较分析生存率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放疗后食管造影评价CR 71例、PR 78例、NR 4例,总有效率(CR+PR)为97.4%;全组1、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分别为70.6%、34.2%和76.2%、51.1%。3D-CRT与IMRT组资料相比,IMRT组胸中下段及淋巴结转移者较多、CT食管肿瘤最大径较大、放疗剂量更高、联合化疗者更多(P<0.05);而性别、年龄、T分期、放疗前进食情况及食管造影长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D-CRT与IMRT组1、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层分析中两组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组单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进食情况、病变部位、T分期、淋巴结转移与否、食管造影显示病变长度、CT肿瘤最大直径、化疗和近期疗效与预后生存有关(P<0.05);Cox多因素分析仅化疗和CT肿瘤最大直径为独立预后因素(P<0.05)。结论老年食管癌IMRT与3D-CRT比较无明显生存优势,联合化疗及肿瘤最大直径小者放疗疗效较好,但需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19.
目的 评估三维适形放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长期疗效、放疗毒副反应及影响患者的预后因素。方法 2000年11月至2004年5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根治性三维适形放疗并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的Ⅲa/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106例。46例接受单纯放射治疗;另60例接受化疗,其中同期化疗41例,序贯化疗19例。对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并用预后指数模型综合评价放疗疗效。结果 全组患者治疗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50.0%、22.2%、15.5%;1、3、5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0.2%、53.8%、32.7%;中位生存期12个月。其中单纯放疗、序贯放化疗及同期放化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0、12及13个月;Ⅲa与Ⅲb期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3、10.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治疗前卡氏评分、病理类型、锁骨上淋巴结、吸烟状况、治疗前血红蛋白值、N分期、瘤体最大直径、肿瘤体积、GTV大小及近期疗效为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吸烟状况、GTV大小及治疗前血红蛋白值为预后独立影响因素。全组≥2级放射性食管炎18例,占17.0%;≥2级放射性肺炎39例,占36.8%;≥3级血液学毒性反应11例,占10.4%。结论 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显示了较好的疗效,吸烟状况、GTV大小及治疗前血红蛋白值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主要影响因素。预后指数模型能够显著提高多指标联合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