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7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5篇
内科学   10篇
特种医学   4篇
外科学   1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1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4篇
  199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的 研究卵巢癌特异性结合肽(OSTP)及联合紫杉醇对卵巢癌A2780细胞生长及凋亡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卵巢癌A2780细胞,随机分为4组:溶剂对照组(1640和0.1% DMSO组)、OSTP组、紫杉醇组、OSTP联合紫杉醇组.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检测OSTP对A2780细胞生长的影响;用Annexin-V-FITC和PI双染法标记A2780细胞,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OSTP以不同浓度作用于卵巢癌A2780细胞时,可对该细胞的生长起到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发现:不同浓度的OSTP(20、40、80、160、320μmol/L)对A2780细胞的凋亡率分别7.88%、8.348%、8.727%、9.393%和10.6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OSTP可诱导细胞凋亡.OSTP和紫杉醇联合应用,在不同的预处理组(加OSTP80μ mol/L 0、3、6、12h)后再加紫杉醇10μmol/L作用48h,结果发现细胞凋亡率分别是39.40%、53.09%、48.18%和45.62%,均高于OSTP和紫杉醇单独用药及两者的凋亡率相加值,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01).提示OSTP能增强紫杉醇诱导的卵巢癌A2780细胞凋亡作用.结论 OSTP对卵巢癌A2780细胞有生长抑制及凋亡作用,尤其是OSTP能增强紫杉醇诱导卵巢癌A2780细胞凋亡的作用,对于探讨和开发OSTP作为靶向化疗增敏剂治疗卵巢癌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2.
目的研究端粒结合蛋白TRF1、TRF2和TIN2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TRF1、TRF2和TIN2蛋白在15例正常宫颈上皮和35例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TRF1蛋白在宫颈鳞癌中阳性表达率(40.0%)低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86.7%)(P<0.01)。TRF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80.0%)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33.3%,P<0.01)。TIN2蛋白在宫颈鳞癌中表达(74.3%)高于正常宫颈上皮组织(40.0%,P<0.01)。结论TRF1蛋白表达降低和TRF2与TIN2蛋白表达升高在宫颈癌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3.
为初步探索病理学双语教学改革,提高双语教学质量,通过对2007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病理学双语教学的问卷调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病理学开展双语教学是可行的,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专业英语水平,开阔专业视野,符合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同时教与学双方的英语水平、教材选择和教学手段是影响双语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24.
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相互作用核蛋白2(telomeric-repeat binding factor 1 interaction nuclear protein 2, TIN2)是端粒保护蛋白复合体(Shelterin)重要组成部分,保护端粒末端并调节端粒长度。TIN2与肝细胞癌、胃癌、淋巴细胞白血病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TIN2异常可能引起端粒功能保护蛋白紊乱、染色体不稳定,导致癌症发生、发展。目前关于TIN2与肿瘤的关系尚存在较多盲区,该文通过回顾性分析近年文献,拟探讨端粒相关蛋白TIN2与肿瘤的关系。  相似文献   
25.
目的研究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对胃上皮细胞(GES-1)RECK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以及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致癌机制。方法用培养的Hp感染GES-1细胞0~144h。采用甲基化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RECK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情况;逆转录PCR检测RECK基因mRNA水平;Westernblot检测核转录因子(NF-κB)的激活情况,并观察用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处理后的RECK的mRNA水平。结果 Hp感染GES-1细胞0~72h不能诱导RECK基因甲基化,感染96h后GES-1细胞内出现了明显的RECK基因甲基化,同时能降低RECK基因mRNA水平。Hp感染24h后能激活其NF-κB,24~72hNF-κB活性水平无明显改变。感染96h后NF-κB的活性有所增强,NF-κB特异性抑制剂PDTC能上调RECK基因的表达。结论 Hp感染通过诱导RECK基因启动子区域的甲基化,促进NF-κB激活,降低RECK基因的表达,这可能是Hp致胃癌的可能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6.
目的研究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s2O3)诱导HepG2细胞凋亡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T法、形态学观察及流式细胞术方法检测As2O3对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凋亡作用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As2O3处理后HepG2细胞内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caspase-3的表达。结果As2O3对HepG2细胞有明显的抑制增殖作用,且呈浓度和时间依赖性,细胞呈典型的凋亡形态学改变,As2O3呈时间依赖性诱导HepG2细胞凋亡。As2O3处理不同时间后,Bcl-2蛋白表达水平下调,caspase-3蛋白表达水平升高。结论As2O3具有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下调Bcl-2蛋白的表达,促进caspase-3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氯沙坦、福辛普利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心肌细胞凋亡、心肌纤维化及血管紧张素Ⅱ的效应.方法 16周龄SHR随机分为3组氯沙坦治疗组(SHR-L组)、福辛普利治疗组(SHR-F组)、空白对照组(SHR-C组),每组各10只.分别采用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介导dUTP缺口末端标记(TUNEL)、放射免疫及病理检查方法对治疗8周、16周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POT)、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和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PVCA)、血浆和组织血管紧张素Ⅱ检测.结果 (1)与对照组比较,两SHR治疗组8周、16周后收缩压均有明显下降,两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两治疗组SHR心脏肥厚指标左室重量(LVW)、左室重量指数(LVWI)均有显著性改善,治疗16周后SHR-F组与较SHR-L组LVMI显著性减低;(2)与对照组比较,治疗8周后仅SHR-F组心肌细胞凋亡指数(APOI)显著性下降,治疗16周两治疗组APOI均有显著性下降,尤以SHR-F组下降明显;(3)与对照组比较,治疗8周后SHR-L、SHR-F两组CVF和PVCA有统计学意义下降.治疗16周后与对照组比较,两治疗组CVF和PVCA均显著性下降,其中SHR-F组CVF较SHR-L组下降显著;(4)治疗8周及16周后,SHR-F组心肌组织AngⅡ显著下降, SHR-L组血浆及心肌组织AngⅡ显著增加.结论两药物均能有效逆转心脏肥厚及抗心肌细胞凋亡及心肌纤维化,其中以福辛普利作用显著.两药物上述作用与拮抗心肌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S)效应有关.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讨Ku70和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 TERT)蛋白表达与胃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u70和h TERT蛋白在10例正常胃黏膜、15例胃癌前病变黏膜和20例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Ku70蛋白阳性表达定位于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的细胞核,胃癌前病变黏膜的细胞浆,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100%和80%;h TERT蛋白在正常胃黏膜几乎不表达,在胃癌前病变黏膜和胃癌组织中均定位于细胞浆,其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100%和100%。胃癌组织中Ku70和h TERT蛋白的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正常胃黏膜和胃癌前病变黏膜。Ku70和h TERT蛋白的表达显著相关。结论 Ku70和h TERT蛋白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相关。  相似文献   
29.
目的 探讨端粒长度的变化与胃癌形成的关系。方法 采集相对正常胃黏膜10例、癌前病变15例、胃癌20例、淋巴结转移癌组织5例;Southern blot分析端粒长度的变化。实验数据采用方差分析,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胃癌及淋巴结转移癌组织平均端粒长度分别为(9.20±1.09)、(8.70±0.81)、(7.66±1.77)及(7.30±0.42)kb。方差分析癌前病变组、胃癌组和转移癌组的端粒长度比正常组短;转移癌组、胃癌组的端粒长度比癌前病变组短(P<0.01)。胃癌中端粒长度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的分化程度和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 正常胃黏膜、癌前病变、胃癌与转移癌组织的平均端粒长度逐渐缩短。端粒长度的改变可能参与胃癌形成过程,端粒缩短可能是胃癌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30.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GST-π的表达与其基因甲基化状态的关系。方法:应用S-P法检测116例胃癌和53例胃癌前病变的GST-π表达和限制性内切酶及PCR、Southern印迹方法检测14例胃癌及其相应正常胃粘膜GST-πDNA5′端调控区CCGG特定位点的甲基化水平。结果:GST-π阳性率,正常胃粘膜10%(4/39),胃癌77%(89/116),肠上皮化生76%(19/25),不典型增生89%(25/28)。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较正常胃粘膜增高(P<001)。胃癌组织中GST-π基因较正常胃粘膜呈现高度去甲基化(P<001),胃癌GST-π基因5′端调控区低甲基化与其GST-π表达增加呈相关性(P<005)。结论:GST-π在胃癌及癌前病变中的表达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GST-π可作为胃癌的肿瘤相关抗原;GST-π基因5′端调控区低甲基化可能是GST-π高表达的分子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