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26篇
综合类   5篇
药学   5篇
中国医学   67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41.
丹参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SOP)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1丹参基地条件、组织及管理 1.1土质条件要求 1.1.1丹参最适宜的土质为较肥沃的砂壤土,要求土壤酸碱度为中性或微碱、微酸性,且梅雨季节无积水,耕作层土厚40 cm以上. 1.1.2土壤环境的重金属如汞、铜、镉、铅、砷、铬、六六六、DDT的限量应符合<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中的一级或二级标准.前茬为花生或病虫害易发生的地块不能作为基地.  相似文献   
42.
玄参ISSR-PCR反应体系的建立与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建立稳定的玄参ISSR-PCR反应体系,本试验采用5因素(dNTPs、Taq DNA聚合酶、MgCl2、引物及模板)5水平正交设计筛选PCR体系,并利用单因子梯度进一步优化反应体系各因素浓度和扩增程序(退火温度、延伸时间和循环次数)。结果表明:在20μl反应体系中含10×buffer,0.3 mmol/L dNTPs,0.5~1.0 UTaq DNA聚合酶,2.0 mmol/L MgCl2,0.2μmol/L引物,150 ng模板,扩增效果最好。PCR扩增程序:94℃预变性5 min;94℃变性30 s,50~61℃退火(退火温度随引物不同而变化)45 s,72℃延伸1 min,35个循环;72℃延伸7 min。从而建立了适合玄参的ISSR-PCR反应体系,为采用ISSR-PCR分子标记技术研究参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提供了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干燥方法 和提取温度对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量的影响,为确定板蓝根、大青叶规范化生产的干燥技术参数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晒干、阴干和不同温度的烘干方法 干燥板蓝根、大青叶,采用不同温度水浴提取有效成分,HPLC法测定靛蓝、靛玉红的量.结果 6 0℃烘干板蓝根、大青叶有效成分损失最少,以60℃烘干为标准,高温(90℃以上)干燥使板蓝根有效成分损失40%~60%、大青叶有效成分损失30%-60%,阴干也降低了板蓝根、大青叶中的有效成分的量;采用索氏提取法、以氯仿为提取溶剂、水浴温度为80~85℃时对靛蓝、靛玉红的提取率最高,其次是90、75℃,95℃的提取率最低.结论 50~80 ℃烘干和晒干是板蓝根、大青叶适宜的干燥方法 ,阴干和高温烘干的方法 不可取.采用索氏提取方法 、以氯仿为提取溶剂时,80~85℃水浴温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44.
黄芪居群间生物学特性差异及对白粉病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膜荚黄芪、蒙古黄芪居群间形态、习性、生理特征、抗病性等差异并进行分类。为黄芪种质资源整理,品种培育、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形态、习性等生物学特性和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等生理特点方面对黄芪不同居群进行比较研究,并以同工酶、可溶性蛋白电泳图谱为基础进行聚类分析,同时通过比较各居群感染白粉病的病情指数,研究了它们的抗白粉病能力。结果:蒙古黄芪与膜荚黄芪有很大差异;膜荚黄芪中存在一种花期晚、叶多毛的类型。结论:可以把黄芪分为3个类型:蒙古黄芪,早花型膜荚黄芪,晚花型膜荚黄芪。蒙古黄芪极抗白粉病,膜荚黄芪易感白粉病,其中早花型膜荚黄芪尤其易感白粉病。  相似文献   
45.
目的:研究丹参须状细根中有效成分的酶法提取工艺,同时优化酶解工艺的参数。方法:采用纤维素酶酶解再超声促提来提取丹参须状细根中的有效成分,通过星点设计-效应面法优化酶解参数,并利用多元线性回归和多项式回归建立预测模型。结果:利用优选出的酶解工艺所得到的丹参须状细根提取液中总丹参酮和总丹酚酸的收率较非酶法分别提高了113.92%和30.64%,并且薄层检测表明纤维素酶酶解对提取液中的有效成分无质的影响;同时,建立的数学模型的复相关系数较高,并且通过检验。结论:采用纤维素酶酶解再超声促提的方法可以充分地提取出丹参须状细根中的有效成分,同时,利用多项式回归所建立模型有较好的预测性。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黄芩采用不同干燥方法进行趁鲜加工与传统加工后,黄芩质量的变化规律,结合HPLC指纹图谱,确定最佳加工方法。方法对阴干、自然干燥、60℃烘干的不同含水率的鲜黄芩进行切制后60℃烘干,比较黄芩外观性状、醇溶性浸出物,HPLC测定不同加工下黄芩中黄芩苷、汉黄芩苷、黄芩素、汉黄芩素的含量,并进行指纹图谱评价。结果建立了16批不同加工处理下黄芩的指纹图谱,标定22个共有峰,指认了4个色谱峰,分别为11号色谱峰黄芩苷、16号色谱峰汉黄芩苷、19号色谱峰黄芩素、21号色谱峰汉黄芩素。计算出各批次黄芩之间的相似度,结合聚类分析对指纹图谱数据进行分类。并确定最佳加工方法为自然干燥至含水率为20.45%~35.22%时切制1~2 mm薄片后60℃烘干。其黄芩醇溶性浸出物在46.76%~49.72%,黄芩饮片断面呈黄色,与传统加工颜色一致,黄芩苷在18.986 4%~20.112 7%,比传统加工含量高。结论不同加工方法黄芩的质量存在差异,趁鲜加工可代替传统加工方法,用于大规模生产,为质量标准提升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47.
党参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不同产地党参质量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多点采样研究并建立党参质量评价体系,采用其对不同来源的党参进行质量差异性分析。方法对党参的总灰分、酸不溶灰分、醇溶性浸出物进行测定,采用HPLC-DAD对党参炔苷进行测定并建立HPLC指纹图谱;将指标与指纹图谱结合起来建立党参质量评价体系;用建立的质量评价体系对不同来源的党参样品进行质量评价。结果不同产地灰分和酸不溶灰分检测结果显示,符合《中国药典》2010年版标准;而不同来源党参炔苷量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产地的党参指纹图谱具有9个共有峰,相关系数均在0.8以上,建立的指纹图谱可用于党参质量评价。结论本研究用多指标检测结合指纹图谱建立的党参质量评价体系可用于不同来源党参的质量评价及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48.
目的:研究脱落酸(ABA)及其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fluridone),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成分和关键酶的影响。方法:继代培养18 d的丹参毛状根添加不同浓度的ABA及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1 d后测定关键酶PAL和TAT活性;处理6 d后测定不同处理的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物质的含量。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低浓度的ABA促进丹参毛状根的生长,高浓度的ABA抑制丹参毛状根的生长;ABA显著促进酚酸类物质的积累,对咖啡酸的诱导表现出正相关,但是迷迭香酸和丹酚酸B的效果,表现出在低浓度效果较好,随浓度增大,诱导效果降低,直到ABA浓度至200μmol.L-1,含量开始上升;当ABA与氟啶酮组合处理时,氟啶酮抑制ABA对丹参毛状根酚酸类的积累,但是有差异;不同浓度的ABA会不同程度的提高PAL和TAT酶的活性,添加ABA生物合成抑制剂,酶活性诱导效果降低。结论:ABA能诱导丹参毛状根中酚酸类化合物积累,同时也能激活合成相关酶的活性;ABA生物合成抑制剂氟啶酮不同程度抑制ABA的诱导效果。  相似文献   
49.
刺五加皂苷抗乳腺癌细胞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刺五加精制皂苷的体外抗人乳腺癌细胞MCF-7活性。方法香草醛-高氯酸比色法测定刺五加总皂苷含量,经大孔树脂D101梯度洗脱和丙酮沉淀纯化皂苷;MTT法研究该皂苷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作用。结果刺五加总皂苷含量为64.75 mg/g;纯化得到的乳黄色精制皂苷,其对乳腺癌细胞MCF-7的半抑制浓度IC50为29.57 g/ml,且呈剂量依赖性。结论刺五加皂苷具有很强的抑制人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作用。  相似文献   
50.
通过"神舟八号"飞船搭载决明种子,返地后进行栽培研究。在决明SP1代的研究基础上对SP2代植株的生长特性,产量特征,理化指标及有效成分含量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QC10,QC29株系生育期较对照提前5 d,QC10,QC29,QC46株系在生长期的株高,冠幅及茎粗均显著优于对照,植株分枝数较对照增加4~11个,单株荚果数分别为321,313,281个,显著优于对照的246个,单株产量较对照增加31.4~63.2 g,种子千粒重分别达到25.86,25.88,24.06 g(对照为23.69 g),叶绿素质量分数分别增加1.098,1.016,0.297 mg;SP2代种子中橙黄决明素和大黄酚2种有效成分含量变化不显著。通过2年的研究筛选出QC10,QC29,QC46 3个决明高产突变株系,表明航天诱变可作为决明育种的一种有效手段,为进一步利用航天诱变选育决明优良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