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篇
  免费   14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49篇
临床医学   2篇
特种医学   5篇
综合类   8篇
肿瘤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咀嚼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评价种植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的咀嚼功能。方法以非种植义齿侧作为对照,采用吸光度法测定22例患者种植义齿侧的咀嚼效能,同时对患者种植义齿修复后咀嚼功能的满意度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患者种植义齿侧的咀嚼效能与其咀嚼功能问卷调查得分的相关性。结果局部固定种植义齿的咀嚼效能与非种植义齿(天然牙及金属烤瓷固定义齿)无统计学差异(P〉0.05),患者对种植义齿的咀嚼功能作出了肯定的回答,但咀嚼效能的测试与患者的主观评分并不相关。结论局部固定种植义齿能满足正常咀嚼功能的要求,绝大多数患者对种植义齿的咀嚼功能表示满意,但患者对咀嚼功能的主观满意度可能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72.
目的比较大鼠成骨细胞在矿化条件与非矿化条件下增殖和分化的过程,评价促矿化液对其生理功能的影响,明确促矿化液加入细胞培养环境的适宜时间。方法取SD大鼠头盖骨做成骨细胞原代培养,将增殖稳定后的第4代细胞分别在矿化条件和非矿化条件下培养,检测其形态、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周期等。结果大鼠成骨细胞增殖基本稳定后促矿化液组与无促矿化液组细胞分裂增殖指数相似,但前者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较高且持久。结论成骨细胞增殖基本稳定后加入促矿化液对细胞增殖无影响,但可明显促进细胞矿化功能,是加入促矿化液诱导细胞矿化功能的较好时机。  相似文献   
73.
目的 研究利用多目标优化(MCO)技术提高基于先验知识自动计划(KBP)模型的计划设计质量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55例已完成放疗的鼻咽癌患者,每个病例都采用固定野调强放疗技术。随机选择40个病例的调强放疗计划作为训练集1,通过多目标优化技术对训练集1中的放疗计划进行预处理,构建新的训练集2。将初始训练集1和处理后的训练集2作为样本,分别训练得到传统的KBP模型和多目标优化技术精炼后的MCO‐KBP模型。在剩余15个病例中随机选择5例作为验证集,其余10例作为测试集。验证通过后用测试集对初始的人工计划以及传统KBP模型和MCO‐KBP模型生成自动计划的计划质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传统KBP模型和MCO‐KBP模型生成自动计划的靶区剂量(D95%)均能满足临床要求,适形性指数与均匀性指数基本一致(P>0.05),且MCO‐KBP模型生成的自动计划中重要危及器官的剂量比传统KBP模型更低(脑干Dmax平均偏低2.13 Gy,左、右腮腺Dmean分别平均偏低1.39、1.59 Gy,左、右视神经及垂体的Dmax分别平均偏低1.42、1.16、1.88 Gy,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传统的KBP模型相比,精修后的MCO‐KBP模型设计的调强放疗计划对危及器官的保护具有明显优势,利用MCO技术提高KBP模型的计划设计质量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4.
目的 分析上颌前磨牙牙根与上颌窦空间位置关系,为该位点即刻种植时机、方案、术式及种植体选择等提供解剖依据。方法 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收集2017年1月-2023年3月瑞华口腔门诊部就诊的264例患者(年龄20~65岁)口腔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影像,选取冠状面测量上颌前磨牙根尖到上颌窦下壁的最短距离,对牙根与上颌窦下壁的垂直关系分类,并就双侧、性别及不同年龄组进行比较。结果 上颌前磨牙根尖至上颌窦下壁最短距离: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型中位数为7.34 mm,双根型颊根中位数为7.80 mm,腭根中位数为7.36 mm;上颌第二前磨牙单根型中位数为2.56 mm,双根型中颊根中位数为1.73 mm,腭根中位数为1.23 mm。上颌第二前磨牙右侧单根型根尖至上颌窦下壁间最短距离在各年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20~29岁组最小(中位数1.52 mm),≥40岁组最大(中位数4.44 mm)。性别和左右侧对根尖到窦下壁距离的影响无统计学差异(P>0.05)。上颌前磨牙根尖与上颌窦垂直关系中,根尖不与上颌窦下壁接触...  相似文献   
75.
目的提出一种基于元启发策略的放疗自动计划方法(ATP-STAR),并验证其有效性。方法ATP-STAR方法的主要过程为先对优化参数进行向量化编码,采用高斯卷积修正优化参数,再利用模拟退火选择备选优化参数向量集,结合射野通量优化,并行探索最优的优化参数组合,实现计划自动试错。选取20例肿瘤个体化差异较大的病例进行方法测试。邀请具备5年以上临床工作经验的物理师进行人工计划设计。人工计划和ATP-STAR计划均基于开源matRad计划系统完成,射野及处方剂量与临床治疗计划保持一致。分析不同病种ATP-STAR与人工计划的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学差异。结果对靶区而言,ATP-STAR计划的均匀性优于人工计划(脑瘤:z=2.28,P=0.022;肺癌:z=2.29,P=0.022;肝癌:z=2.11,P=0.035),脑瘤和肝癌ATP-STAR计划的适形性与人工计划相当,肺癌ATP-STAR计划的适形性略差于人工计划(z=2.29,P=0.022)。对脑瘤的危及器官而言,相比于人工计划,ATP-STAR计划的左眼晶状体Dmean平均受量由2.19 Gy降至1.76 Gy(z=2.28,P=0.022),左视神经Dmean由11.36 Gy降至10.22 Gy(z=2.28,P=0.022),右视神经Dmax由32.92 Gy降至29.97 Gy(z=2.10,P=0.036),垂体Dmax由39.53 Gy降至35.21 Gy(z=2.29,P=0.022)。对肺癌的危及器官而言,ATP-STAR计划的脊髓Dmax平均受量由38 Gy降至31.17 Gy(z=2.12,P=0.034),双肺Dmean由8.51 Gy降至8.07 Gy(z=2.29,P=0.022),心脏Dmean由3.21 Gy降至2.69 Gy(z=2.29,P=0.022)。对肝癌的危及器官而言,ATP-STAR计划的脊髓Dmax由18.19 Gy降至14.76 Gy(z=2.11,P=0.035),肝脏Dmean由15.61 Gy降至14.45 Gy(z=2.11,P=0.035),肾脏Dmean由4.76 Gy降至4.04 Gy(z=2.10,P=0.036)。结论ATP-STAR方法较少依赖人工计划设计经验,易于推广,有望改善调强放疗计划质量及一致性,并节省临床人力和时间成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