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3篇
特种医学   1篇
外科学   25篇
综合类   9篇
药学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31.
<正> 先天性并指畸形是一种常见的手部畸形,影响外观和功能,治疗需要手术整形,包括分离并指、重建指蹼和修复创面等步骤。若手术不当,常会造成斑痕挛缩畸形,再做手术治疗时,比首次手术更为困难。自1989年以来,我们收治28例,获得了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2.
指掌测动脉蒂岛状皮瓣在拇指再植中的应用李锦永,丁任,胡洪良,孙勇,王献伟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用常规再植方法难以成功。1992年以来,我们采用指掌侧动脉蒂岛状皮瓣转位,同时修复皮肤缺损及重建断指血运,使5例断拇指再植获得成功 ̄[1]。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3.
儿童足部损伤较常见,我科自1995年5月以来,采用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移植和带血管蒂的逆行岛状皮瓣转移等显微外科手段,修复儿童足部软组织缺损8例,皮瓣完全成活,经过6个月以上的随访,足部功能和外形良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1临床资料本组男6例,女2例...  相似文献   
34.
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用常规方法难以完成再植。1994年以来,我们用邻指背侧静脉蒂岛状皮瓣移位,将皮瓣中的指背静脉与断指远端的指背静脉吻合,同时修复皮肤缺损及重建断指静脉回流通路,为组织缺损的复杂性断指再植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1 临床资料 本组6例,男5例,女1例。年龄18~35岁。致伤原因:挤压伤4例,铡刀伤2例。完全性离断4例,不完全性离断2例。  相似文献   
35.
目的 探讨足背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前足皮肤缺损的手术技巧及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7月~2013年9月,收治28例足部软组织缺损创面患者.男性23例,女性5例.患者年龄21 ~ 53岁,平均年龄37岁.致伤原因:挤压伤10例,挤压撕脱伤7例,轧伤6例,砸伤5例.应用足背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逆行转位修复24例,顺行转位修复4例.皮肤缺损面积(8.5cm×5.0cm)~(4.0cm×2.5cm).急诊手术16例,二期手术12例.结果 1例皮瓣远端小部分浅表坏死,经换药治疗而愈,其余27例皮瓣完全存活,创口及植皮一期愈合.术后随访时间最长29个月,最短6个月,平均19个月.末次随访时,转位皮瓣色泽正常,外观不臃肿,弹性良好,均恢复了保护性感觉,无破溃发生.结论 应用足背内侧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可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6.
目的探讨断指再术的技术问题及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对1869例2 365指断指行再植术,一般断指再植按常规方法 :清创-骨固定-修复肌腱-吻合血管-吻接神经;旋转撕脱性断指在常规再植的基础上,用血管、肌腱移位,重建断指血运及修复肌腱;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用指掌侧动脉蒂岛状皮瓣转位,同时修复皮肤缺损及重建断指循环;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用邻指背侧静脉蒂岛状皮瓣转位,同时修复皮肤缺损及重建断指静脉回流通路。结果成功2219指,失败146指,成功率为93.82%。其中断指移位再植38例45指,成功42指,成功率为93.3%;经液体浸泡的断指再植49例62指,成功50指,成功率为80.6%;拇指旋转撕脱性离断再植19例,成功17例,成功率为89.5%;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再植28例,成功26例,成功率为92.85%;背侧皮肤及血管同时缺损的断指再植26例,成功24例,成功率为92.3%;一般常规性断指再植1 709例2185指,成功2 060指,成功率为94.28%。结论彻低清创是断指再植成功的前提,精细吻合血管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37.
目的:探讨青壮年股骨颈骨折的治疗方法,以减少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方法:应用带血供骨瓣转移加压螺纹钉内固定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36例,其中带肌蒂骨瓣22例,带血管蒂骨瓣14例。结果:28例得到2~8年随访,按照中华医学会骨坏死学推荐的疗效评价标准。优21例,良5例,差2例,优良率为92.86%、结论:带血供 骨瓣移位治疗青壮年股骨颈骨折可促进骨折愈合、降低股骨头坏死妁发生率  相似文献   
38.
目的总结骨间前神经嵌压综合征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2001年3月-2009年6月,收治8例骨间前神经嵌压综合征患者。男6例,女2例;年龄28~46岁,平均35岁。左侧3例,右侧5例。病程1个月~1年8个月。前臂扭伤3例,慢性职业劳损4例,无明显诱因1例。前臂均有酸胀不适伴拇指屈曲乏力,但无手指麻木。手术彻底解除嵌压因素后,6例行神经外膜松解,2例行束间松解。结果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3年,平均2年。末次随访时,5例恢复良好,拇长屈肌、示指深屈肌、旋前方肌肌力恢复正常或大部分恢复;2例尚可,肌力部分恢复;1例较差,未见明显恢复。结论骨间前神经嵌压综合征一旦确诊,经保守治疗无效后,应及时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39.
股骨颈骨折常见于老年人 ,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 ,其发病率日渐增高 ,其临床治疗中主要存在骨折不愈合 (15 %左右 )和股骨头坏死 (2 0 %~ 30 % )两个主要问题[1] 。我科自1992年 1998年收治了 2 7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 ,采用了单侧钩槽式外固定器治疗 ,获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2 7例中男 10例 ,女 17例。年龄在 5 5~ 86岁之间 ,平均 6 4岁 ,右侧 16例 ,左侧 11例。致伤原因 :跌伤2 1例 ,车祸伤 5例 ,打架伤 1例 ,合并其它部位伤 3例。骨折类型 :头下型 3例 ;经颈型 18例 ,基底型 6例。手术时间 ,伤后…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