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篇
耳鼻咽喉   10篇
妇产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2篇
口腔科学   2篇
临床医学   33篇
内科学   5篇
神经病学   1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6篇
综合类   63篇
预防医学   17篇
药学   23篇
中国医学   2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价值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经阴道超声和腹部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07年09月—2009年12月间我院非妊娠妇女经手术或诊断刮宫后子宫内膜活检者158例,分别对其行阴道超声检查及腹部超声检查,判断其形态、位置、回声及其与肌层的关系,并统计两者对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诊断率。结果:158例子宫内膜疾病患者经阴道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51例,子宫黏膜下肌瘤17例,子宫内膜增厚52例,子宫内膜癌1例,异常回声36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99.40%;经腹部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内膜息肉42例,子宫黏膜下肌瘤9例,子宫内膜增厚51例,子宫内膜癌1例,异常回声31例,临床诊断符合率为84.80%。经卡方检验,两组间临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与腹部超声相比,经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病变的诊断有较高准确性,不仅能发现微小病灶,还能准确检查出肌层的浸润情况,能为宫内膜病变的鉴别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92.
以CNKI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2-2011年发表的论文为数据源进行共词分析,利用BICOMB和SPSS软件研究了高频词间的关系,探讨了<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2-2011年的研究主题.  相似文献   
93.
目的:加强细节管理以提高病人满意度。方法:自行设计一份病人满意度调查表,总结2010年引起病人不满的原因后,提出整改措施并于2011年开始狠抓落实,将2011年病人满意度调查结果与2010年进行比较。结果:采取一系列细节管理措施后,明显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相似文献   
94.
目的 分析比较心房主动导线与被动导线的临床应用情况, 探讨心房主动电极导线的可行性与安全性.方法 通过选取2002年1月至2016年3月在玉溪市人民医院植入起搏器治疗的患者1 027例.按患者选择意愿置入心房主动电极共530例为主动电极组, 心房被动翼状电极共497例, 为被动电极组, 记录患者心房电极植入时间;术中阈值下降时间;随访记录植入即刻、术后1周, 1月, 3月, 6月2组的阈值、阻抗;对比术后卧床时间、平均住院日以及脱位率、心房穿孔、囊袋感染、新发房颤等并发症;术后24 h行患者舒适度评分并记录.结果 (1) 心房主动电极组植入心房电极时间短于对照组; (2) 植入主动电极时, 螺旋旋入心肌后约需等待5~15 min, 平均 (4.38±2.62) min, 阈值可下降至可接受范围; (3) 在起搏参数方面, 植入主动电极手术中即刻阈值高于被动电极组而阻抗则低于被动电极组, 自术后1周半年, 主动电极组阈值及阻抗均低于被动电极组;参数长期稳定; (4) 术中发生气胸、心包填塞2组无明显差异, 而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心房电极植入成功率主动电极组优于被动电极组; (5) 观察术后并发症, 囊袋血肿、感染、心包填塞2组无统计学差异, 而主动电极组电极脱位、尿潴留、肠麻痹发生率显著低于被动电极组; (6) 主动电极组在随访中, 新发房颤、房速的发生率减少; (7) 在植入主动电极后可以减少患者卧床时间、缩短患者平均住院日、改善患者感受.结论 心房主动电极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具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5.
中药浸泡肠线穴位埋植治疗慢性荨麻疹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和D-二聚体及凝血酶原时间联合检测对脑梗死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杭州市上城区紫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根据静脉造影检查为金标准确定是否形成DVT分为对照组38例和DVT组42例。2组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D-二聚体、凝血酶原时间。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各参数对DVT的诊断价值。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肌间静脉血管管腔局部扩张,内透声不佳,可见絮状低回声,加压探头显示血管管腔改变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DVT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凝血酶原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88±0.33)mg/L vs(0.37±0.10)mg/L,(9.19±2.50)s vs(13.35±3.46)s,P<0.01]。彩色多普勒超声对DVT阳性预测值为97.6%,阴性预测值为78.9%;D-二聚体对DVT阳性预测值为88.1%,阴性预测值为89.5%;凝血酶原时间对DVT阳性预测值为88.1%,阴性预测值为8...  相似文献   
97.
目的探讨新生儿HIECT检查技术。方法对120例新生儿HIE病例运用混合层厚扫描、CT值实时监控和非固定窗宽窗位等检查技术,分析综合技术措施对新生儿HIE诊断的意义。结果120例侧脑室体部脑脊液CT值为4~9.5HU,5mm比10mm层厚扫描有效地减少颞叶伪影40例(33%)、颞角容积效应31例(25.8%)、侧脑室容积效应31例(26%)。结论综合技术措施既能提高新生儿HIE的CT检出率和准确率。  相似文献   
98.
胎心监护和脐血流S/D比值与胎儿宫内窘迫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胎心监护和脐血流(S/D比值)筛查胎儿宫内窘迫的临床价值。方法妊娠晚期孕妇入院后监测胎心监护(NST或CST),同时彩超测定脐血流S/D比值,即收缩期末最大的血流速度/舒张期末最大的血流速度,根据检查结果分为4组,A、B、C、D组,比较剖宫产术后每组羊水污染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率。结果A、C、D组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死亡率无明显差异(P<0.001);B组羊水污染率、新生儿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C组羊水污染率明显高于A、D组。结论联合应用胎心监护和脐血流S/D比值能准确筛查胎儿宫内窘迫,指导产科临床治疗,减少新生儿窒息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99.
患者男,57岁·因反复心悸、胸闷于2005年11月21日入院,诊断为冠心病、心房纤颤并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功能Ⅳ级、心衰Ⅲ度,入院当日夜间突然意识丧失,检查心跳、呼吸骤停,立即给徒手心肺复苏,心电图提示:心室纤颤,采用200 J非同步电击除颤后转为房颤心律,随后自主呼吸及意识恢复·进一步检查胸部正侧位X片提示全心扩大、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房内径32·2 mm、左心室56·8 mm、右房内径40 mm、左室壁运动减低、轻度二尖瓣、三尖瓣关闭不全,左室EF 38%、FS 19%,24 h动态心电图提示全程为心房纤颤、总心搏107 451次,单发室性早搏10 797次,…  相似文献   
100.
永久双腔起搏术后右室电极导管断裂1例报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患者男,59岁.因反复心悸、胸闷1a伴晕厥多次入院,诊断为冠心病、Ⅲ°房室传导阻滞、阿斯综合征发作,于2002年6月13日放置临时起搏保护下,在左上胸部植入Pacesetter Entity 5226型双腔起搏器,分别穿刺左锁骨下静脉放入右室电极导管(1470T)及右房电极导管(1474K),术中穿刺顺利,鞘管及导管推送无阻力,定位良好,心室起搏阈值0.2V,心房起搏阈值0.3V,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康复出院.定期随访中起搏及感知功能正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