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57篇 |
免费 | 163篇 |
国内免费 | 72篇 |
专业分类
耳鼻咽喉 | 6篇 |
儿科学 | 20篇 |
妇产科学 | 19篇 |
基础医学 | 95篇 |
口腔科学 | 29篇 |
临床医学 | 303篇 |
内科学 | 130篇 |
皮肤病学 | 25篇 |
神经病学 | 27篇 |
特种医学 | 130篇 |
外科学 | 208篇 |
综合类 | 533篇 |
预防医学 | 231篇 |
眼科学 | 46篇 |
药学 | 255篇 |
3篇 | |
中国医学 | 1064篇 |
肿瘤学 | 68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33篇 |
2023年 | 91篇 |
2022年 | 104篇 |
2021年 | 168篇 |
2020年 | 102篇 |
2019年 | 108篇 |
2018年 | 119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72篇 |
2014年 | 149篇 |
2013年 | 112篇 |
2012年 | 258篇 |
2011年 | 406篇 |
2010年 | 228篇 |
2009年 | 301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108篇 |
2006年 | 82篇 |
2005年 | 73篇 |
2004年 | 24篇 |
2003年 | 31篇 |
2002年 | 38篇 |
2001年 | 24篇 |
2000年 | 27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6篇 |
1997年 | 15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12篇 |
1994年 | 21篇 |
1993年 | 13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9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电磁脉冲辐射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电磁脉冲对猕猴凝血机制影响。方法:经高场强电磁脉冲源以6×104V/m全身辐照5只猕猴,于照前及照后1、3、7、14、28及90d下肢前静脉采血,采用AYW-8001型血凝仪检测电磁脉冲对动物血浆中TT、PT、APTT及FIB的影响。结果:动物血浆中TT于伤后1d及14~28d延长,APTT于伤后1d延长,FIB含量于伤后14d减少,PT在照射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电磁脉冲照射可对实验猕猴凝血机制产生影响,可通过TT、APTT延长和FIB含量减少而使机体凝血机制发生障碍。 相似文献
92.
背景:单纯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对软骨下骨支撑不够,增加了骨折及塌陷的风险。钽棒的置入不仅可以提供很好的生物学支撑,也会增加坏死区域的再血管化,从而达到修复股骨头坏死的作用。目的:比较髓芯减压并植骨、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纳入髓芯减压并植骨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4例28髋,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治疗ARCOⅠ/Ⅱ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患者25例29髋。随访24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arris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治疗后6个月,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4.93分;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患者Harris评分较治疗前平均提高了6.89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治疗后12个月,2组患者Harris评分均有治疗前显著提高,髓芯减压并植骨组患者Harris评分低于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P < 0.05)。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总的治疗优良率为83%,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的75%。治疗后24个月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组X射线评分显著高于髓芯减压并植骨组(P < 0.05)。提示与髓芯减压并植骨相比,髓芯减压并钽棒置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股骨头塌陷,改善关节功能及延缓股骨头坏死进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93.
目的:探讨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14例肠系膜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影像学表现。结果14例肠系膜淋巴管瘤临床症状多样化,以腹部胀痛不适多见。术前影像学检查:2例CT示淋巴管瘤,5例仅提示囊性占位,2例诊断为其他肿瘤,3例肠梗阻或肠扭转或肠套叠,2例未见明显病变。病变主体多位于肠系膜并累及肠壁,镜下呈多房囊腔,内衬单层扁平细胞,管腔内可见淋巴液及淋巴细胞。免疫组化标记瘤细胞均表达D2-40。结论肠系膜淋巴管瘤属良性肿瘤,应警惕并发症,术前影像学检查可提示诊断,明确诊断依赖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94.
背景: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越来趋向于积极的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首先要根据不同骨折部位、骨折类型、不同年龄和是否合并有内科基础疾病从而选择不同的固定方式,对于老年性髋部骨折治疗的成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目的:探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优化治疗方案。
方法:2000年1月至2012年1月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不同方法治疗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176例,年龄(76.7±6.3)岁。股骨转子间骨折84例,其中保守治疗7例,动力髋螺钉内固定34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8例,解剖钢板内固定7例,人工股骨头置换12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6例。股骨颈骨折92例,其中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4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37例,空心加压螺钉固定15例。不同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按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并观察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股骨转子间骨折76例,股骨颈骨折85例获随访,随访时间8-26个月。内固定治疗的平均愈合时间为(5.7±1.3)个月。3例发生治疗后感染,1例治疗后10 d并发心肺功能衰竭死亡。不同治疗方法的并发症包括股骨头切割、围术期骨折,内固定或假体松动、术后骨折、股骨头缺血坏死、髋内翻、下肢短缩、骨折延期愈合及对髋再骨折等。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Harris评分优良率显著高于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P < 0.05)。而保守治疗、空心加压螺钉、解剖钢板及动力髋螺钉置入内固定患者相互之间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Harri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提示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需要积极的综合治疗,对于高龄股骨颈骨折患者最好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或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治疗为宜。 相似文献
95.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 pigmentosa,RP)是一类由视杆细胞首先受累为主的进行性遗传性视网膜变性疾病。初期以视杆细胞功能异常为主,同时或随后可合并视锥细胞功能异常。随着疾病的进展,视功能进行性受损,直至全盲,眼底出现以色素异常为主的多种形态的视网膜变性改变。RP具有高度的遗传异质性和表型多样性。已发现的致病基因有90个。本指南从RP的病因与发病机制、疾病诊断、临床咨询等方面进行总结,旨在规范其临床诊疗,供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96.
目的 探讨性别因素对琏脲佐菌素(STZ)腹腔注射sd大鼠糖尿病造模的成模率及死亡率的影响.方法 44只普通级SD大鼠,体重180~200g随机分成4组,分别以琏脲佐菌素(溶入0.1M,PH4.5的枸橼酸枸橼酸钠溶液中)40mg/kg、30mg/kg、25mg/kg、0mg/kg、的剂量腹腔注入雌性大鼠体内.结果 剂量在30mg/kg以上的成模率高死亡率也高,在20mg/kg剂量时成模率低,死亡率也低,在25mg/kg成模率高.死亡率低.结论 雌性大鼠可以在适当的剂量范围造出高糖模型. 相似文献
97.
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病毒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昆明地区小儿急性下呼吸道感染(ALRI)患儿病毒病原谱及病毒病原学流行特点。方法对昆明市儿童医院内科2005-10—2006-09,临床诊断为急性下呼吸道感染712例住院患儿鼻咽分泌物,应用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流感病毒(IVA、B型)、副流感病毒(PIV1、2、3型)7种病毒抗原检测,并对呼吸道病毒流行特点进行分析。结果712例ALRI患儿中检出阳性病例206例,阳性率28.93%。新生儿、婴儿占阳性病例的77.18%。阳性标本中检出RSV177株,占阳性标本的85.92%(177/206),其次为PIV2、ADV各9株分别占4.37%(9/206),检出PIV35株占2.43%(5/206)、IVA、PIV1各3株占1.46%(3/206),一年中未检出IVB病毒株。206例阳性患儿中新生儿、婴儿、幼儿RSV感染阳性率分别为27.18%、42.23%、16.51%,年龄组间RSV阳性率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婴儿组中检出混合感染阳性病例3例,其中RSV合并ADV感染2例,PIV2合并ADV感染1例。RSV高峰流行季节在每年7月至次年2月,流行季节持续近8个月,3~6月病毒感染阳性率呈下降趋势,呼吸道病毒感染流行具有明显季节性。结论RSV是昆明地区婴儿ALRI的主要病原,呼吸道病毒类型及病原流行季节存在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98.
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中造血细胞损伤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造血细胞损伤效应。方法:经高场强电磁脉冲源以6×10~4V/m全身辐照5只猕猴,于照前及照后1、3、7、14、28及90d麻醉后,经股骨上端穿刺,抽骨髓分离有核细胞离心涂片,采用光镜(gimsa、AgNOR、feulgen染色),电镜和流式细胞术,观察电磁辐射对猕猴骨髓造血细胞的损伤效应。结果:伤后1~14 d,骨髓中造血细胞进行性减少,尤以各系统幼稚细胞减少为显著。形态结构欠佳,增生不活跃。伤后7~14d,凋亡的造血细胞明显增加,表现为核染色质浓缩、边移、核固缩。造血细胞中DNA含量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进行性减少。伤后28d~3m,骨髓中造血细胞数量、形态、DNA含量和核仁组成区相关蛋白基本恢复至正常状态。结论:电磁辐射可使猕猴骨髓造血细胞发生凋亡的形态改变;并使其增殖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99.
大量流行病学调查及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表明:紫外线可通过诱导活性氧及细胞因子产生DNA损伤和基因表达的改变导致细胞凋亡,这个过程非常复杂,有多个信号转导途径参与.由于细胞凋亡与皮肤癌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UVB诱导表皮细胞凋亡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是细胞内重要的信号传导系统之一,参与细胞生长、发育、分化和凋亡等一系列生理、病理过程.p38MAPK可被紫外线激活,并在紫外线诱发的细胞应答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