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8篇
儿科学   4篇
基础医学   2篇
临床医学   37篇
神经病学   5篇
特种医学   10篇
外科学   83篇
综合类   33篇
预防医学   4篇
药学   4篇
中国医学   3篇
肿瘤学   3篇
  2022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21.
目的:采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I、II型胶原mRNA的变化及其变化规律,对骨组织中的碱性磷酸酶(ALP)活性进行测定,以分析人重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在诱导成骨中的调节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方法:BALB/c小鼠110只采用掷硬币方法随机分为2组,每组55只,设立rhBMP-2/bFGF为实验组,rhBMP-2为对照组,分别于术后3~21d共8个时间点取材,采用原位杂交方法对新生骨组织中的I,II型胶原mRNA进行检测;对ALP活性进行定量分析,观察2组在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情况。结果:①II型胶原mRNA的出现是和成软骨、软骨细胞的出现相伴随的。②作为成骨细胞成熟标志物的I型胶原mRNA、ALP在软骨形成期即有表达,但是随着成骨细胞的出现,骨组织的形成I型胶原mRNA仍表现为高表达,而ALP的表达则呈下降趋势。③实验组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早于对照组,在术后7,14,21d,实验组ALP分别为(63.85±6.87),(27.12±4.23),(8.93±1.49)IU/g;对照组ALP分别为(27.26±4.13),(70.65±5.92),(39.46±4.72)IU/g(t=12.40,20.85,17.52,P<0.01)。结论:bFGF增强了rhBMP-2诱导成骨中I、II型胶原mRNA及ALP的表达。  相似文献   
22.
目的:观察285例(294膝)关节镜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手术治疗的方法与其疗效分析。方法:285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均采用关节镜下关节清理手术,并在术前后采用Lysholm评分评定膝关节功能进行。结果:术后经过平均(31.3±14.8)个月的随访,285例患者中37例(38膝)失访,余248例(256膝)患者Lysholm总分与手术前比较显著提高(84.8±5.0、54.6±6.4,P<0.001);Lysholm中的疼痛单项评分与手术前比较亦显著提高(19.7±4.7、6.7±3.0,P<0.001)。结论:关节镜术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创伤小、疗效佳,可以最大限度保存正常软骨,是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前的最佳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23.
正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emangiomas in cavernous sinus,CHCS)为较少见的脑外海绵状血管瘤,好发于颅中窝鞍旁,易误诊为脑膜瘤[1-2]。其解剖结构特殊且富含血管,术前正确诊断可有效切除肿瘤,避免术中发生大出血等意外。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11例经病理证实的CHCS的MRI资料,总结其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水平。1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4.
目的探讨颈椎损伤后手术中脊髓保护措施的效果。方法强迫位下清醒/快速诱导气管插管后,部分患者行控制性降压、脱水、利尿、适度过度通气、皮层体感诱发电位(CSEP)监测;截瘫患者行双下肢弹性绷带缠裹。结果快速诱导插管较清醒插管难度明显降低(P<0.05),术后并发症减少;控制性降压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P<0.01),显露清晰,方便椎管内操作;脱水、利尿、适度过度通气使椎管内压明显降低,硬膜、脊髓损伤减少;截瘫患者弹性绷带缠裹后,术中脊髓血供改善;CSEP监测可规避术中误伤脊髓的发生。结论颈椎手术中脊髓保护应从诱导插管、术中管理多个环节加以落实,方可获得理想的脊髓保护效果。  相似文献   
25.
颈椎间盘摘除对颈椎稳定性及其生物力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摘除1~3个颈椎椎间盘对颈椎稳定性的影响,以及椎体间使用植骨及内固定后对恢复颈椎稳定性的作用。方法:10具新鲜成年男性尸体颈椎标本依次进行完整颈椎、环锯法摘除颈椎间盘(C3~6)标本、三面为皮质骨的骨栓椎间隙(C3~6)植骨标本、在植骨基础上行颈椎(C3~6)前路ORION内固定标本进行测试。测试为对颈椎标本进行轴向压缩(300N)、侧弯(2Nm)及轴向扭转(2Nm)。结果:椎间盘切除后,造成颈椎在多个方向的严重不稳定,单纯椎间隙植骨后稳定性仍低于完整颈椎,安置颈椎前路内固定后,颈椎不稳定现象明显改善,在3种载荷作用下,稳定性与完整颈椎无显著差异(P>0.05),且部分指标优于完整颈椎。结论:颈椎前路减压植骨后,尤其是多节段切除椎间盘后,应使用颈椎前路内固定加强稳定性。  相似文献   
26.
目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stemcellsMSCs)培养大多集中在动物,探讨人MSCs的优化培养方法,为组织工程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手术切取患者骨松质3mm×3mm×3mm,在含血清培养基内用剪刀将其剪为1mm×1mm×1mm大小,然后用注射器冲洗;抽取患者骨髓5mL。分别用贴壁法和密度梯度离心法原代培养。比较不同培养方法MSCs的生长情况。对各组传代细胞用化学药物进行成骨诱导培养,并检测成骨细胞表型。结果:手术切取患者骨松质和抽取患者骨髓均能培养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切取骨松质获取的细胞数量大,5m骨髓培养细胞数平均可达L2.43×108,3mm×3mm×3mm骨松质可以获取MSCs的平均细胞数可达9.57×108;全骨髓法细胞贴壁时间早两三天,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均一性好,利于纯化。结论:临床组织工程中可以根据情况和需要采用不同方法获取MSCs。  相似文献   
27.
目的 探讨CT对肠梗阻诊断价值.材料及方法回顾分析44例肠梗阻CT表现总结其影像特征,并经手术治疗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CT对肠梗阻病因诊断符合率约为86%.结论 CT判断肠梗阻的有无及明确梗阻部位、病因、血供情况的了解具有较高准确性.  相似文献   
28.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腰骶管其他疾病的漏诊和误诊原因,提出合理的诊治方法。方法分析1996年3月至2001年10月1571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的临床资料,共发现6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并发有腰骶管其他疾病,其中漏诊2例,误诊1例。结果6例患者均以腰椎间盘突出收入院,其中合并神经根脓肿者1例,合并神经鞘瘤者2例,合并骶管囊肿者3例。均经CT和MRI检查得以确诊(1例例外)。6例患者均在摘除突出的椎间盘的同时或以后,处理了并发的其他疾病。结论CT及MRI检查是正确诊断腰椎间盘突出并发腰骶管其他疾病的有力手段;同时处理突出的髓核和并发的其他疾病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9.
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关节镜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0年5月~2003年4月对37例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患者进行治疗,男25例,女12例,平均年龄32.8岁.8例病史较短采用皱襞部分切除,29例采用皱襞完全切除.结果:术后32例获随访,随访4~35个月,平均20.5个月,其中优25例(78.1%),良5例(15.6%),可2例(6.3%),优良率93.7%.结论:关节镜下诊断治疗髌内侧滑膜皱襞综合征创伤小、恢复快、疗效确实.  相似文献   
30.
目的:评价胸腰椎椎体肿瘤切除后应用大段复合骨移植修复脊柱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对36例胸腰椎椎体肿瘤患者行病椎全切或部分切除,采用大段复合骨(异体皮质骨段复合重组合异种骨)移植填充骨缺损,并结合内固定系统重建脊柱稳定性,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33例患者获5~100个月(平均47个月)随访,植骨后无排异、感染、植骨塌陷等并发症,其中31例术后3~7个月(平均4.3个月)获骨性愈合,2例内植物松动。结论:胸腰椎椎体肿瘤椎体全切或部分切除后,采用大段复合骨移植结合内固定系统行脊椎前柱稳定性重建可达到早期脊柱稳定支撑和后期植骨融合固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