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7篇
药学   7篇
中国医学   1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患者,男,出生3个月开始夜啼,至今已半年之久,体温36.2℃,吃乳排便均正常,多次经小儿科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患儿白天睡眠尚可,晚间9时许自然入睡,少时如惊恐样醒来剧啼,时急时缓,一直到凌晨4时许方可自然啼止入睡。2002年2月15日就诊,体温36℃,二便正常,舌红苔白,中间略黄,指纹色红于风关之上,气关之下,掌心干热。其母代述:发病前三天,出现鼻塞流涕等感冒症状,继而轻度发热,体温37.6℃,  相似文献   
12.
高血压、冠心病合并便秘是临床常见病之一。在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的同时,选用大黄及瓜蒌等通便润肠治疗,经观察疗效明显,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干预对改善离退休老年人抑郁状态的影响。方法:将92例社区离退休抑郁老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行家庭常规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行健康宣教、心理干预等护理,半年后以老年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抑郁状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干预后抑郁评分为7.69±6.30,明显低于干预前抑郁评分14.87±2.59,二者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对照组干预后种郁评分为12.37±8.29,明显低于干预前抑郁评分16.31±4.39,二者之间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干预后抑郁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干预后抑郁评分,二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社区离退休老年人的抑郁状态,提高社区离退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值得借鉴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的药物不良反应。方法研究分析笔者所在医院在使用该药过程中发生的1例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注射用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静脉滴注致局部组织坏死。结论该药物不良反应可能是由于静脉滴注过程中药液渗漏所致。  相似文献   
15.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文献资料,总结、归纳已报道的各种结构类型的非甾体抗炎药的抗肿瘤活性,综述了近年来非甾体抗炎药抗肿瘤活性的研究进展,其中包括:水杨酸衍生物、芳基烷酸类、1,2-苯并噻嗪类、邻氨基苯甲酸和二芳基取代类,并讨论了新型非甾体抗炎药的抗肿瘤作用的研究方向,为具有抗肿瘤活性的非甾体抗炎药的开发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16.
金莲花冲剂治疗痤疮122例疗效报告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相似文献   
17.
梁焕  曹秀梅 《职业与健康》2003,19(3):155-156
在我国,结核病仍是传染病,尽管在大量抗痨药物飞速发展的今天,其发病率仍然居高不下。为加强对肺结核,特别是菌阳肺结核患者管理,减少传染源,有效控制结核病,达到最终消灭结核病。1998年以来,我们对肺结核病人实施了健康教育,现将其中100例资料完整的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IV感染者的心理状况并进行干预。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HIV感染者的心理状况进行分析,实施个体化的心理干预。结果HIV感染者均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和不同程度的性格缺陷,在有条件的医院都应开展艾滋病自愿咨询工作,通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及时缓减其心理压力。结论医务人员在对HIV感染者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重视交流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并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提高HIV感染者的生活信心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20.
廖胜斌  曹秀梅  华智军 《中国药房》2010,(40):3829-3830
目的:探讨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ADR的监测和预防提供参考。方法:对我市2010年1~6月收集到的283例ADR报告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在发生ADR的患者中,男性、女性性别构成比分别为50.18%、49.82%,无明显差别;年龄分布中,40~49岁年龄段构成比最大,为20.85%;引起ADR的药物以抗感染药为主,占62.90%,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常见(占抗感染药发生ADR总例数的42.13%);给药途径中静脉给药引起ADR的比例最高,占62.54%;累及器官或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多见,占28.28%。结论:应加大ADR监测力度,及时通报ADR相关信息,提高医务人员的防范意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