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0篇
儿科学   1篇
临床医学   4篇
内科学   1篇
皮肤病学   2篇
综合类   15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5篇
  1篇
中国医学   1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施进  王桂珍 《安徽医学》1995,16(2):46-47
<正> 1989~1993年我们收治慢性胃炎194例,其中重度糜烂性胃炎72例,行综合治疗35例(下称观察组),单纯药物治疗37例(下称对照组),两组进行临床疗效对比。结果较满意,现就其治疗体会讨论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药、西药及中西药联合灌肠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3组,每组20例,分别以中药、西药和中西药联合灌肠,每晚1次,14天为1疗程.结果:3组均有显著疗效,但总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症状缓解的起始时间中西药联合组虽早于中药组和西药组,但三组间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中西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中西药联合灌肠为首选.  相似文献   
13.
G6PD缺陷可致蚕豆黄药物溶血等病,G6PD缺陷不是先天基因缺失,而是基因变异导致出现G6PD变种,其电脉行为,酶学特性,生物学特性与正常人完全不同。本文用醋纤电脉特染法检出变异G6PD,同时用NADPH紫外分光法测定酶活性。结果表明,蚕豆黄药物溶血等病人除酶活性明显降低外,电脉行为也表现异常,与正常人群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追访患者父母,表现一定的遗传发生率。因此,本法可作为G6PD缺陷溶血病的初筛实验,对遗传病的研究,也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介绍和探讨应用前视镜对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胆道疾病患者的内镜下治疗的价值.方法 对2007年1月~2010年12月两院消化内镜中心经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治疗的26例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合并胆道疾病患者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评价前视镜对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胆道疾病患者的内镜下治疗的价值.结果 26例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合并胆道疾病患者中行治疗性ERCP成功21(80.8%)例,失败5(19.2%)例.在21例成功插管中,使用柱状球囊扩张法10例,胆道支架加针形刀切开十二指肠乳头5例,小切开加大气囊扩张法4例,未进行括约肌处理2例.内引流4例,鼻胆管外引流4例,成功取石13例.术后轻中度发热2例,高淀粉酶血症2例,胰腺炎1例,无出血和穿孔发生.结论 前视镜是治疗胃大部切除毕Ⅱ式吻合术后胆道疾病患者的安全有效手段,可以提高成功率和避免穿孔严重并发症发生,但操作具有难度,可在有技术条件的医院选择性开展.  相似文献   
15.
曾杰  施进  辛毅 《实用全科医学》2011,9(2):189-190
目的观察含左旋氧氟沙星的雷贝拉唑与枸橼酸铋雷尼替丁(RBC,R)三联疗法补救幽门螺杆菌根除失败后的疗效及用药的安全性。方法入选86例患者均为初次治疗失败且停药4周以上,经胃镜和病理检查诊断为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萎缩性胃炎,快速尿素酶法检测证实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随机分为雷贝拉唑组(46例)和RBC组(40例)。雷贝拉唑组予以雷贝拉唑10mg,阿莫西林1000mg,左旋氧氟沙星200mg,口服,2次/d,连用10d;RBC组予以RBC350mg,阿莫西林1000mg,左旋氧氟沙星200mg,口服,2次/d,连用10d。补救结束4周后复查18C-尿素呼气实验,呼气试验阴性者为幽门螺杆菌补救根除成功,阳性为补救治疗失败。结果雷贝拉唑组补救根除率为76.2%,RBC组为73.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两种含左氧氟沙星补救方案对Hp根除率均较满意,用药不良反应率相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同一类型及不同类型心肌桥(MB)患者校正的管腔内密度衰减梯度(TAG-CCO)与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CT冠状动脉造影(CCTA)检查确诊为左前降支(LAD)单一MB且桥前段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200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MB类型分为不完全型及完全型两组,分别比较两组桥前段冠状动脉同种程度狭窄(轻度、中度、重度)间TAG-CCO的差异;随后进一步比较同一类型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不同程度狭窄(轻度、中度及重度)组间TAG-CCO的差异。结果 84例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36、30、18例;116例不完全型MB患者中,桥前段冠脉轻、中、重度狭窄分别为45、42、29例。完全型MB患者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86±0.0014)/10 mm、(-0.0170±0.0180)/10 mm、(-0.0230±0.0026)/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04.728, P<0.001);不完全型MB患者的轻、中、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的TAG-CCO分别为(-0.0039±0.0011)/10 mm、(-0.0100±0.0140)/10 mm、(-0.0160±0.0020)/10 mm,不同狭窄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F=17.756, P<0.001);完全型MB患者轻(t=16.519, P<0.001)、中(t=2.570, P=0.012)、重度桥前段冠脉狭窄组(t=10.714, P<0.001)的TAG-CCO均明显低于同程度狭窄的不完全型MB患者。结论 TAG-CCO与MB类型及桥前段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有相关性,TAG-CCO可作为MB患者桥前段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与狭窄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前降支心肌桥患者,从中选取前降支无迂曲者及迂曲者各278例,记录入选者的临床资料(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史及家族史)、前降支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情况。比较前降支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无迂曲组与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比较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临床资料、狭窄发生率及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的狭窄发生率(57.6%)低于迂曲组(7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r{χ}$=12.608,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无迂曲组(5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r{χ}$=20.462,P<0.001);冠状动脉轻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78.5%)高于中度迂曲组(6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ar{χ}$=7.872,P=0.005);冠状动脉迂曲组狭窄程度与无迂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迂曲组比无迂曲组更易出现较重的狭窄(Z=-3.292,P=0.001)。冠状动脉无、轻、中、重度迂曲组的狭窄程度有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H=17.787,P<0.001),且差异具有等级相关性(rs=0.169,P=0.000);冠状动脉无迂曲组狭窄发生率与中、重度迂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状动脉轻、中度迂曲组狭窄发生率与重度迂曲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心肌桥患者冠状动脉迂曲者比无迂曲者更易出现冠状动脉狭窄,轻度迂曲者狭窄发生率高于无、中度迂曲者;而轻度迂曲者更易出现较重程度的狭窄,无迂曲者狭窄程度常较轻。  相似文献   
18.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严重危害小儿身心健康的慢性呼吸道疾病,我国目前城市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在0.12%~3.34%之间。根据全国儿科哮喘协作组的调查结果,许多儿童哮喘的发病是从婴幼儿时期就开始了,起病年龄84.8%在3岁以内。本文观察应用鞘蕊苏对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患儿发病前后的血浆中环磷酸腺苷(cAmp)及免疫球蛋白E(lgE)水平及临床的变化,探讨鞘蕊苏在小儿哮喘治疗中的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多潘立酮联合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多潘立酮联合多塞平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的疗效。方法: 120例FD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口服,多塞平50mg,每晚口服。对照组予以多潘立酮10mg,每天3次口服。疗程均为4周。治疗前及4周后对患者腹胀、上腹部不适、早饱、烧灼感、食欲不振、嗳气6个主要症状进行评分,计算疗效指数。结果: 治疗前治疗组和对照组症状总积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症状积分和对照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1),且前者比后者积分降低更显著(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多潘立酮联合多塞平对FD患者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中国人中两种常见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基因突变与临床表现的关系。方法 应用突变扩增系统(ARMS)法。研究15例云南籍汉族G6PD缺乏症患儿两种常见G6PD基因突变,并对其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15例中检出,cDNAG1388A突变9例,cDNAG1376T突变5例,未定型1例,所有患者都具有急性溶血性贫血,黄疸等临床表现不同程度的血红蛋白尿,G6酶活性降低,结论 G6P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