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4篇
特种医学   5篇
外科学   35篇
综合类   8篇
预防医学   3篇
药学   25篇
中国医学   5篇
肿瘤学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病理形态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检测曲张大隐静脉管壁各参数,并探讨曲张大隐静脉管壁发生、发展过程中组织形态学特征与临床病期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期间收治的49例高位结扎剥脱加旋切治疗的大隐静脉曲张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临床CEAP分级分为单纯静脉曲张组(C2~C3级,简称单纯曲张组),24例;静脉曲张并皮肤改变组(C4~C6级,简称皮肤改变组),25例;另选6例因外伤行截肢术但大隐静脉正常无损伤者作为对照组。采用Masson染色测量静脉内膜和中膜厚度,以测量静脉截面的最大直径作为管腔内径值,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观察静脉管壁的结构变化。结果管腔内径:与对照组比较,单纯曲张组及皮肤改变组上、中、下三段静脉管腔内径均明显增大(P<0.05);皮肤改变组上、中段静脉管腔内径较下段也明显增大(P<0.05);单纯曲张组三段静脉管腔内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的静脉管壁结构改变大致相似,主要表现为内膜不均匀增厚,管壁厚薄不等,以胶原纤维和细胞外基质增生为主,伴有平滑肌增生,中膜厚度略增加,平滑肌束排列紊乱,部分萎缩、凋亡,部分局灶增生,肌束间纤维胶原间质增生,两者相互穿插,排列混乱,弹力纤维断裂。皮肤改变组还可见内膜继发性改变,包括黏液变性、玻璃样变性、内膜炎、血栓形成等。单纯曲张组和皮肤改变组上、中、下三段静脉内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单纯曲张组上、下段静脉内膜厚度明显小于中段(P<0.05);单纯曲张组中段内膜厚度明显大于皮肤改变组中段(P<0.05)。中膜厚度单纯曲张组、皮肤改变组和对照组之间以及同一组内上、中、下三段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肢曲张静脉管腔扩张,内膜增厚,内膜改变以中段出现较早且显著,上、下二段血管壁的重塑与临床病期之间无关。  相似文献   
52.
患者男,26岁,因右颈无痛性包块13年,声音变低,于2011-09-14人院.查体发现右颈部可触及一约12.0 cm×4.0 cm×4.6 cm大小包块,表面光滑,边界清,固定,气管左移,未及肿大的淋巴结.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右颈部探及异常低回声团块,大小为12.0 cm×3.5 cm ×4.2 cm,下至右锁骨下动脉上缘,上至右颈静脉孔处,位于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间,包膜不明显,肿瘤内血流较丰富.强化CT:右颈血管鞘内见低密度病灶,边界清晰,最大横断面大小4.0 cm×4.5 cm,纵向范围12 cm,周围结构受椎移,气管偏左,右甲状腺受压,双侧颈部未见肿大的淋巴结,见图1,2.喉镜示:右侧声带及襞裂固定,左侧活动正常.入院后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空芯针穿刺活检,病理检查结果:颈神经源梭形细胞肿瘤.术中见肿瘤位于右颈血管鞘内,大小约12.0 cm×4.0 cm ×4.5 cm,呈椭圆形,质硬,界线清,肿瘤与颈迷走神经干无分界线,颈总动脉和颈内静脉向两侧推移,见图3,4.  相似文献   
53.
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病理改变与临床病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曲张大隐静脉管壁病理改变与临床分期的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不同临床分期的曲张大隐静脉上、中、下三段管壁标本,制作切片分别在光镜和电镜下进行观察。结果光镜下上、中、下三段均出现管壁厚薄不一,内膜增厚不均匀,中膜平滑肌排列紊乱,弹力纤维分离变性、胶原纤维不规则增生、平滑肌增生、萎缩等改变。电镜下上、中、下三段平滑肌细胞胞浆内粗面内质网、核糖体和线粒体等细胞器较多,肌丝较少,中、下段平滑肌有细胞器形态的改变。结论大隐静脉曲张时静脉管壁光镜下全程的病理改变相似,而电镜下血管壁上、中、下三段平滑肌细胞器的改变不同,但其变化与临床分期无关。  相似文献   
54.
<正>直肠癌根治术中盆腔自主神经损伤是男性直肠癌术后排尿和性功能障碍发生的主要原因。传统的直肠癌根治术后勃起障碍率25%~100%,射精障碍率19%~59%,排尿功能障碍率为7%~70%[1]。为改善直肠癌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笔者自  相似文献   
55.
腹膜后神经鞘瘤(附1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腹膜后神经鞘瘤为少见病,2005年4月我院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复习报告如下。1病例病人,男,37岁。间断性右上腹痛10年,无其他伴发症状,可自行缓解。CT扫描提示:胰头后方、腔静脉与腹主动脉间见一类圆形软组织影,直径近3cm,边界清晰,注入造影剂后逐渐强化,延迟后密度仍较高;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入院后经术前准备,在全麻下行腹膜后肿瘤切除术。术中见:肿瘤位于胰头后腹主动脉旁,肠系膜上动脉的右侧,下腔静脉及左肾静脉前方,3cm×4cm大小为类圆形实性肿物,边界清,包膜完整。术后病理:腹膜后神经鞘瘤。术后随访半年,无复发。2讨论2·1概况神经鞘…  相似文献   
56.
目的 探讨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组织内T、B淋巴细胞浸润情况.方法 收集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巨脾标本13例,术后8年穿刺获取残脾标本13例,另设外伤性脾组织13例作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光镜下观察T、B淋巴细胞分布并计数.结果 T、B淋巴细胞在残脾组分别为(59.769±9.429)个/10-5像素面积、(10.822±1.938)个/10-5像素面积;巨脾组为(34.715±3.497)个/10-5像素面积、(2.369±0.664)个/10-5像素面积;对照组为(48.229±14.869)个/10-5像素面积、(6.844±0.807)个/10-5像素面积.残脾组与巨脾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巨脾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巨脾大部切除后,残脾单位面积T、B淋巴细胞数目明显增加,提示残脾的免疫功能可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57.
目的 探讨含血栓的曲张大隐静脉血管壁滋养血管增生情况.方法 收集含血栓的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1份(血栓组),单纯曲张大隐静脉管壁标本11份(曲张组),另设正常大隐静脉管壁标本8份作为对照(对照组).Masson染色观察3组血管壁中滋养血管的分布与密度.结果 血栓组血管壁外膜滋养血管明显增多,呈簇状聚集;中膜呈线性增多;内膜见散在的滋养血管,部分被血栓破坏断裂的内膜中滋养血管呈增多现象.与曲张组、对照组比较,血栓组静脉管壁全层滋养血管数量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各组内外膜与中膜、内膜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中膜与内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静脉高压和缺氧是导致静脉血栓形成的启动因素,静脉血栓形成可能会加重血管壁滋养血管的重塑.  相似文献   
58.
中华医学会第十届全国腹腔镜与内镜外科会议于2006年11月8~11日在美丽的山城重庆召开。本次会议邀请了欧美、亚洲在微创外科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就微创外科的现状和前景、最新技术和进展与参会代表展开多种形式的探讨交流。会议包括大会主题演讲、手术演示、大师手术录像、论坛、会议交流及国际最新进展的国家级继续教育课程。会议以新颖的视角、丰富的内容、多样的形式给参会者提供一个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由此推动、促进了我国微创外科的蓬勃发展。笔者现就国内外顶尖专家的高层次论坛和我国腹腔镜外科的发展现状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59.
60.
目的 观察门静脉高压性脾静脉和曲张大隐静脉管壁中膜MMP-2、MMP-9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高压性脾静脉(A组)、正常脾静脉(B组)、曲张大隐静脉(C组)、正常大隐静脉(D组)管壁标本各20例份,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各组MMP-2、MMP-9.结果 A组MMP-2阳性率、MMP-9阳性率分别为85%、90%,B组分别为35%、70%,两两比较,P<0.05或<0.01;C组MMP-2阳性率、MMP-9阳性率分别为90%、95%,D组分别为35%、65%,两两比较,P均<0.01.结论 高压性脾静脉、曲张大隐静脉管壁中膜MMP-2、MMP-9表达升高,两者参与高压性脾静脉和曲张大隐静脉管壁重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