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3篇
综合类   7篇
预防医学   1篇
药学   6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炎症反应蛋白(C R P)是由肝细胞生产和分泌的,在急性、慢性炎症疾病过程中,体内出现和升高的一组金属蛋白,心肌缺血导致体内炎症反应蛋白(C-reacfiveprotein)、白介素、淀粉蛋白(A m y l o i d)、肿瘤坏死因子(T N K)等变化,广泛见于文献报告,其中检测患者血中C R P水平对急性冠脉事件预后的判断更有实际临床价值。本文通过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并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的C—反应蛋白水平,来探讨不同类型心绞痛患者C R P浓度与心肌缺血程度的相关性,为临床判断心绞痛性质,指导及时正确治疗提供参考指…  相似文献   
22.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与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的冠心病患者227例,其中合并糖尿病患者(DM组)67例,不合并糖尿病患者(非DM组)16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观察其冠状动脉受累情况.结果 DM组的甘油三酯(TG)、血浆致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P)和空腹血浆葡萄糖浓度(FBG)明显高于非DM组(P<0.01).吸烟数、收缩压及舒张压DM组均比非DM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M组冠状动脉三支病变发生率(53.7%)明显高于非DM组(36.9%),而单支病变发生率(20.9%)显著低于非DM组(41.3%)(P<0.05),弥漫性病变发生率(64.2%)显著高于非DM组(45.0%)(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中血脂异常高发,冠状动脉病变范围广泛,综合干预血糖及心血管病的其他高危因素,对防止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改善预后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3.
张志华  徐崇利 《安徽医学》2016,37(2):203-205
目的 分析不同年龄段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病时间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 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124例AMI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将患者按不同年龄段分为A、B、C组3组。A组40例(38~49岁),B组43例(50~75岁),C组41例(76~81岁),比较分析每一组患者的支架植入率、血管开通时间、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病时间段、心肌标志物及预后情况。结果 3组患者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顺利,均获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内溶栓后血流(TIMI)≥3级分流。A组支架置入率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B、C两组少(P<0.05)。A组罪犯血管开通时间≤12 h,所占比例较B、C两组多(P<0.05)。A组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血脂症比例低于B、C两组(P<0.05),B、C两组并发症比例相当(P>0.05)。A组患者好发高峰时间为6:00~12:00,B、C两组好发高峰时间段0:00~6:00。3组心肌标志物比较中,A组CK升高显著高于B、C两组(P<0.05)。A、B、C3组患者院内病情好转率分别为95%、88.4%、83%,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不同年龄段AMI患者发病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50岁以下患者较50岁以上患者院内预后好,应积极治疗;对于高龄患者,应注重术后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